前言
2025年,中日韩峰会上王毅强势表态,中国将高调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引发国际关注。
石破茂政府不仅声称中日联合声明无法律约束力,公开撕毁涉台协议,还打破30年传统拒绝发表战后谈话,刻意逃避历史责任。
中国该如何应对这种两面外交?日本右翼势力将把东亚引向何方?
背信弃义
事实上,这种两面派作风并非偶然,早在去年8月14日,当岸田文雄宣布退选之际,石破茂便趁机访问台湾,向日本国内的右翼势力送上投名状。
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在中方宣布对日本间苯二酚继续加征反倾销税、期限延长5年后,石破茂的脸色瞬间由晴转阴,暴露了其言不由衷的真实嘴脸。
他甚至还安排日本自卫队前统合幕僚长赴台担任军事顾问,言行之不一,简直就像一个在国际舞台上表演变脸绝技的艺术家。
这种背信弃义的行径并非没有历史先例,回顾80年前的历史,正是这种对承诺的轻视和背叛,最终将日本拖入战争的深渊,而今天的石破茂政府,似乎正在重蹈当年的覆辙。
铭记与警示
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当日本再次对历史承诺轻描淋写时,中国选择了以更加庄严的方式唤醒集体记忆。
面对石破茂政府的背信弃义,王毅外长在中日韩峰会上掷地有声地宣布,2025年中国将高调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这一表态绝非心血来潮,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战略考量。
与2015年抗战胜利70周年相比,此次纪念活动的规格只会更高,不会更低,预计将举行盛大阅兵式,向世界展示中国捍卫和平的决心与能力。
从1995年50周年到2015年70周年,每一次重要纪念都是中国向世界传递的信号:铭记并非为了仇恨,警示却是为了和平。
抗战14年,中国军民伤亡超过3500万,直接经济损失达1000亿美元,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个民族刻骨铭心的集体创伤,任何想淡化这段历史的尝试都注定失败。
中国的纪念活动不仅仅是回望过去,更是面向未来的精神动员,通过系列教育活动激发新一代中国人的历史认同感和民族凝聚力。
从阅兵式上滚动的履带到博物馆里沉默的展品,从教科书上的文字到网络上的讨论,这种全方位的历史记忆建构,正是中国应对日本历史修正主义的最有力武器。
而石破茂莫名地选择在这一敏感时刻挑战中国底线,不禁让人怀疑他政治判断力的同时,也不得不思考其背后的政治算盘,毕竟,日本首相的一举一动,从来都不是随意为之,而是有着复杂的政治考量。
右翼的算盘
石破茂的政治算盘,其实并不难解读,只要看一眼他的内阁支持率就能明白一切。
更令石破茂如坐针毡的是,今年夏季即将举行的参议院选举,如果表现不佳,自民党可能失去议会优势,而他本人也将面临党内挑战。
稍有政治常识的人都明白,石破茂面临的是一个两难抉择:如果坚持正确认识历史,他将得罪日本国内强大的右翼势力;如果迎合右翼,又将进一步恶化与中国等亚洲邻国的关系。
在这种情况下,他选择了一种典型的日本政客做法——对内一套,对外一套,面对中国时谈合作,转身就拉拢菲律宾,在南海问题上火上浇油。
这与安倍晋三第一次担任首相时的处境何其相似,当时的安倍也曾短暂对华示好,然而在国内支持率下滑后,很快转向对华强硬路线,虽然因健康问题下台,但这种策略成为后来他长期执政的重要基础。
亮剑之时
当石破茂还在计算自己的政治账本时,他似乎忘记了一个基本事实:特朗普政府的关税大棒正高高举起,日本经济面临双重压力,一旦中日经贸关系恶化,损失最大的必然是日本。
数据显示,中国连续15年保持日本最大贸易伙伴地位,2024年双边贸易额超过3800亿美元,中国出口产品已深度嵌入日本供应链,这种经济依存度是石破茂无法轻易忽视的现实。
在区域合作领域,中日韩自贸区谈判和RCEP实施都需要中日协调,石破茂的两面外交不仅损害双边关系,更是在破坏来之不易的地区合作机制。
面对如此局面,中国已开始采取实质性反制措施:对日本间苯二酚加征反倾销税只是第一步,如果日方执意错下去,中国完全可以在经贸、旅游、文化等多领域全面亮剑。
钓鱼岛海域,中国海警船已将巡航常态化,2023年巡航天数超过200天,形成了对日本实控的有效挑战,这种坚决维权姿态将随着日方挑衅行为的升级而进一步强化。
更关键的是,如今的中国军事实力已今非昔比,055型大型驱逐舰、三艘航母组成的战斗群、歼-20隐形战机、东风系列导弹,构成了对日本的全方位战略威慑。
当然,中国一贯主张和平解决争端,但和平必须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如果日本执意挑战中国核心利益,中方绝不会坐视不管。
东亚地区正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石破茂的每一步选择都将影响地区和平稳定,而中国作为区域大国,有责任也有能力守护东亚和平,这不仅是为自身利益,也是为地区共同发展负责。
结语
回望80年前的历史硝烟,展望未来的和平与发展,中日关系站在关键十字路口。石破茂政府的每一步选择,都将写入历史,接受后人评判。
在经济全球化与地缘政治复杂交织的今天,两国能否从历史中汲取智慧,超越零和思维,走向互利共赢,考验着双方政治家的智慧与勇气。中国的亮剑既是底线的捍卫,也是对和平的守护,你认为中日关系的未来会如何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