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e More Thing”。
4月16日,在鸿蒙智行发布会上,SAIC尚界品牌首次登台亮相。
上汽集团与华为双方明确,SAIC尚界采用的是华为智选车模式,成为华为鸿蒙智行第五界,品牌定位是面向主流市场,首款车预计在今年秋季上市。
“从去年开始,我们就谈恋爱了。”
此次,上汽集团总裁贾健旭与华为常务董事、终端BG董事长余承东首次同台。贾建旭表示,从去年开始,上汽和华为就已经在谈合作事宜,双方研发团队紧密合作,目标是今年一定要出新车。
据透露,如今上汽已经为尚界品牌投入了60亿资金,聚集了5000人的队伍。同时,上汽不仅会对尚界开放最成熟的工厂和生产线,还在规划建设专属超级工厂。“我们上汽躬身入局,一定会拿出最好的资源,支持尚界成功。”
种种话术之下,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上汽战略转型的紧迫与决心,也宣示这是一场不能输的战役。
事实上,过去一年,上汽的日子并不好过,长久的销冠地位也发生了动摇。
扉旅汽车查阅数据显示,2024年,上汽总销量401.3万辆,同比下滑20.07%,被比亚迪(427万辆)夺走销冠;智己销量增长70%至6.55万辆,但基数仍低;飞凡品牌因表现不佳被并入荣威,上汽通用、上汽大众的表现也不尽如人意。
在销量暴跌的背后,利润也正在急速消失。根据上汽集团公告显示,预计2024年净利润15亿元到19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将减少122亿元到126亿元,同比减少87%到90%;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净利润同比减少141%至160%,扣非净亏损达到41亿至60亿元,为上市27年来的最差表现。
究其缘由,也不难解释:一方面是合资时代结束,燃油车市场的销量持续下滑;另一方面是,新能源市场的增长不如预期。面对“青黄不接”的处境,以及快速迭新的市场,上汽也开始了“补课”:牵手华为,不失为一条“赶超”捷径。
而对于华为而言,尚界也成为了鸿蒙智行“销量闭环”的最后拼图。
近年来,随着多个子品牌、多款车型的陆续登场,鸿蒙智行已经成为了中国市场中,销量规模最大的汽车品牌之一。2024年全年,其总销量达到44.5万辆,而2025年,还将挑战100万辆的交付目标。
但问题在于,主攻高端的鸿蒙智行,此前覆盖的是23万-150万元市场,虽然在中高端市场中站住了脚,但是在整个新能源行业中的占有率并不高。同时,近期比亚迪、小鹏在15万-25万级市场疯狂“卷”智驾,也给急需“技术下沉”的华为带来了危机感。
不难看出,这是一场“互相补位”的牵手,双方都试图通过规模化打破僵局。
有消息称,尚界所有车型将进入鸿蒙智行渠道销售。尚界第一款车将以上汽荣威旗下内部代号为“ES39”的车型作为雏形,搭载华为座舱和智驾,提供两个纯电续航版本,覆盖15万-25万元售价区间市场,将成为最便宜的鸿蒙智行车型。
不过,比起新车规划,更值得外界关心的是,上汽与华为的合作能打造出什么样的差异化优势。尤其是,当越来越多的车企拥抱华为,后来者“尚界”能否一鸣惊人?
对此,市场上普遍观点认为,答案充满了挑战:众所周知,近年来,随着华为“朋友圈”的不断扩大,其为车企所带来的赋能效应也在逐步减弱。尽管尚界是向下打开市场的错位竞争,避免了内耗的风险,但能否复刻问界的辉煌值得商榷,尤其是在智驾平权的当下,比亚迪的势头难以撼动。
此外,虽然上汽将尚界放在了第一位置,但其内部孵化的新能源品牌智己,在激烈的价格竞争中,起售价已被拉低到18万元,会不会与尚界左右互搏,如何衡量两者的关系,也是一个待解的难题。
“在上汽的超级工厂里,流动着华为的代码;在华为的算法里,镌刻着上汽的匠心。”如今,从传闻到官宣,从恋爱到落地,极速而来的尚界,能否成为上汽与华为的“破局”关键,值得期待一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