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新闻“牛马”圈里一直有人在吐槽,评论真的好难写。这个观点我非常赞成,但是我们有时候被读者的热情(领导的魄力)赶到了那个份上,再难咱也得往前冲,毕竟你身后还有一群编辑老师在拿着刀在等着呢,你好意思让她们一直等到花儿都谢了吗?一想到这个事情如此重要,再难写的评论我都会立刻咬牙切齿充满力量。
精神力量和原动力都有了,但是咱还是得搞清楚评论到底是个啥。
我曾去百度请教了一下AI老师,她给出的答案是:“评论是一种应用文体,主要针对新近发生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闻事件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发表议论和见解。它可以是批评或议论的文章,旨在通过分析、讨论和评价来阐述观点,引导舆论,并具有前瞻性的功能作用,如认识、教育、监督和协调功能。”
评论有啥用啊?AI告诉我:“它不仅可以引导公众舆论,还可以通过分析、讨论和评价来解决问题,具有教育功能和监督作用。”
我再问她,这些社论、评论员文章、短评咋写啊?她甩给我一堆概念名词,然后就不理我了。我终于发现在理论上她是正确的,但在实践中全是废话。算了,我不跟这些聪明的机器下棋了,我还是跟自己的心灵对话吧。
我觉得评论首先是一种思想和观点。在当前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对同一件事情或同一个问题、同一类做法,不同人有不同看法都在情理之中。但事件本身具有是非曲直,不能背离客观事实和常理。越是在公众看法产生重大分歧的时候,我们越是要通过重要评论来进行舆论引导,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站在更高的格局,用更宏大的视野去深入分析剖析,用主流的声音去弥合各种分歧,用主旋律的声音去引领舆论导向,引导各类群体换位思考,把握舆论事件中的要点,激浊扬清、正本清源。
其次,评论是一种姿态和力量。评论是时代风云的镜子,映照出社会的变迁与时代的脉搏。回顾历史,每至关键节点,一篇篇掷地有声的评论往往成为唤醒民众、激励前行的钟声。1919年,毛主席在《湘江评论》中以“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的豪迈姿态,激发了国人的爱国情怀与革命热情,引领中国新青年走上革命道路。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由此引发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就中国航空工业集团而言,我们也在不断读到很多具有深度和力度的评论文章,如2024年11月1日这篇头版《全面深化改革势在必行》就让人印象深刻,我觉得这就是一种姿态的展示和力量的准确传递。
最后,评论是一种修行和自省。评论一方面是要写出来让更多人品评,另一方面也是要自己跟自己的思想对话。傅雷先生说,“哪一种主义也好,倘没有深刻的人生观,真实的生活体验,迅速而犀利的观察,熟练的文字技能,活泼丰富的想象,决不能产生一件像样的作品”。每次下笔之前,我们都要先问一问自己,写这篇评论的初心是什么?以理服人,以文化人,守护好这份写作的初心,让每一次落笔的文字都如流水一般,清澈澄明,刚柔相济。终于发现,自己要说服自己、感动自己,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在全媒体时代,评论的力量依旧不可或缺,但面临的挑战也更为复杂。一方面,我们要充分利用多样化的传播渠道,让评论的声音传得更广、更远;另一方面,更要坚守评论的初心,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以主流声音传递主流价值、企业理念,明是非、平纷争、定基调。进入新时代,评论者还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锐利的笔触,深入基层,贴近职工,用脚力丈量大地,用眼力观察世界,用脑力思考未来,用笔力书写航空,让评论成为推动建设新时代航空强国的不竭动力。
说完了评论是什么,我觉得还是要回到评论怎么写的问题上来。
首先我们要锻炼出一双慧眼。这双慧眼需要你把自己放到全单位、全航空工业集团甚至“天安门城楼”的高度,来认识和审视自己目前所做的事情。有了这个视角,写出来的评论才会有全局有深度和广度。党中央有了指令,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了要求,地方省市和本单位提出了具体举措,我们都需要闻令而动,第一时间去学习、解读和分析,第一时间去搜集对自己写评论有支撑作用的信息,第一时间去寻找其中想传递的具体信息。有了这双慧眼,你写出来的评论才不会偏离大政方针和主题思想。辛辛苦苦好几天,稿子总是招人嫌,这种赔本的生意还是不做为好。慧眼还有一层意思就是要善于从细枝末节抽丝剥茧,找到事物的本源,形成独特的视角。这种独特的视角如果配之以详细的案例佐证和精准的逻辑分析,就不失为一篇好的作品。一条路人人都在走,有的人一直低头看路,有的人每天寻找路边的不同景色,他们内心世界的构图一定是千差万别的。
其次我们要有一颗仁心。这颗仁心能够让我们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不管遇到什么事件什么题材都能坚守住自己的底线。评论的目的,是要用一种能够让大众通俗易懂的话来进行观点阐述,而非卖弄学识以证明自己的博学。背离了评论的本来目的来拼凑字数、故弄玄虚,甚至用“就是要让人看不懂”来掩盖自己的浅薄,这不是一个写评论的人应该秉持的态度。仁心会让我们在内心深处感知到,评论里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该怎么说。评论并不只是高唱赞歌,在某些时候,它也会鞭挞丑恶、排山倒海。任何理性的评论文章,背后都藏着汹涌的情感波涛,无论是我们重读鲁迅,再读王小波,都能真切地被他们的情绪所感染。他们的文章之所以不褪色,在于观点,更在于情感与文学。鲁迅的文章不过时,王小波的文章还会让人忍俊不禁,除了具有文学魅力之外,还在于他们看到了事物与现象的本质,在于他们都有一颗悲天悯人的心。
另外,还要有一支铁笔。这支铁笔很沉,要写出有力度的评论,还非要用它不可。2018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我觉得,这前面三力都是给最后这一力做支撑的。在“脚力”上下功夫,就是要走出办公室、深入到基层,迈开两条腿,了解最真实的基层信息;在“眼力”上下功夫,就是要用敏锐的眼光,深入航空一线,在繁忙的工作现场,在科研生产中找选题,找案例,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在“脑力”上下功夫,就是要心中装着职工、胸中怀有大局,围绕中心、多思善谋、去伪存真,善于以小见大、由点及面,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回答问题;在“笔力”上下功夫,就是要向职工学习,用好群众语言,用航空人喜闻乐见的方式阐述观点,谋篇布局,把脚力所到之处、眼力发现之美、脑力思考之深诉诸笔端、镜头,创作出题材丰富、形式多样、内容充实、语言朴实的好评论好作品,努力做到写得实、写得新、写得活。“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是李大钊的名言,也应该是评论人给自己立下的一个标尺。
写到最后,其实归结到一句话,就是:评论无他,唯手熟尔!你若不信,你就试试!(李远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