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8记者节:24小时蹲守西飞车间,他们看到了什么

看航空 2024-11-07 16:45:38

时光如流水,生命中那些或欣喜或感怀或不舍的时光都因记者节的到来而定格,记忆的潮水一并涌来。记者,这是一个不断拓宽人生宽度的职业,在用心体会光阴的流转中,在期待每一次的满月升起时,收获着职业的自豪感,也积攒着“往前走,别回头”的勇气。

前不久有幸参加了中国航空报的新闻宣传培训班,望着一张张年轻的面庞,作为一名已在新闻宣传战线上工作了30年的老同志有机会与大家作了分享交流,感慨良多。

新媒体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记者的声音还有多少传播力?无论时代怎么变、形势怎么变,“为党为民、激浊扬清、贵耳重目”的职责使命不能变,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能力要求不能变。

我以自己的故事,用三个关键词来分享一下作为一名新闻宣传从业人员应该守住的初心和使命。

写作

文以载道,诗以言志。写作是新闻人的必备的技能,文字当然是百家百态,新闻当然要客观准确,但我们在保持理性的同时更要保持一份情怀一份温度,这样所写的文字才会有生命力。

新闻的中心永远是人,以人写成就、以人写经验以人树形象。我们在做企业新闻时,挖掘故事是必不可少的,用员工故事作血肉,用企业文化作骨架,以报国精神作灵魂,这三者互为支撑,缺一不可。如果你的文章写得不够生动感人,只能说明我们离人物离故事贴得还不够近,我们要学会用敏锐的眼光去捕捉细节,从平凡中发现不平凡的意义,有灵感时就要立即记录下来,因为灵感就像流星一样转瞬即逝。总之,写作是一切的基础,写有温度的文字,写有情感的故事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学习

人常说,唯有热爱才能抵消岁月漫长,即使已到了快退休的年龄,但也从不敢停止学习各项新技能的脚步,从文字到影像再到新媒体,不停学习新技能是硬道理,必须保持随时吸收新东西的习惯和持续复盘迭代的能力。“干到老学到老”“技多不压身”就是我经常激励自己的话。

从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转型的这几年,我有欣喜有疲惫有瓶颈,也时常焦虑和迷茫。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近年来,我作为微信编辑,在年龄上并没有优势,但新闻人的职业操守使我不敢辜负组织和领导给予的信任,在工作中始终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创新

做新媒体首先要有互联网思维,要经常冲浪培养网感,脑洞大才能诞生新点子。文案撰写或策划既要关注热点,然后把热点和自己企业的特色结合起来,只要走心,这些具有创造性的输出都是宝贵的积累,是用好玩好看的创意去策划诠释宏大主题,一样能吸引读者。但是,对于热点的判断很重要,要充分考虑内容与热点信息的匹配度,不能强“蹭”。因为蹭热点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只是提升账号黏和度和吸引力的手段之一,所以,哪怕是“蹭”热点最终也要为内容服务,不能本末倒置。在融媒体时代,我们还是应该坚守“内容为王”的核心不能变,要把“内容”做优做巧有创意,其实一样可以吸引人。比如我们“智慧西飞”曾经做过的《今天,航空人给你“露一手”》《各位航空人,你的“如意金箍棒”找到了》《要写航空人,不能只写航空人》等等。

所以,一些看似“不起眼”的内容或许是触动到了读者的某种情绪价值和情感抚慰,这种情绪和情感无关宏大叙事,其落脚点就是工作生活中某个具体而细微的场景,它就会给读者带来片刻的温暖和安慰。

比如在做《这才是,西飞十二时辰》时,我和摄影记者是真的在公司各个生产现场完完整整地度过了真实的24小时,文中呈现出的每个时间点和场景都是完全纪实的。当时我还记得在朋友圈写过这样一段话:“我们用十二时辰,真实记录了身边平凡劳动者的十二时辰,原来真的有五彩斑斓的黑和流光溢彩的白。因为度过了真实的十二时辰后,我更能感受到咱们航空人的奋斗和拼搏。”

还有一次,我写了一篇《为航空“智”造插上AI的翅膀》,选取了公司信息化博士团队做的几个AI项目用于提升生产效率的故事。原本觉得就是一个普通的宣传,但文章发出后,就接到国航厂的一名技术员打来的电话,询问文章里写到的紧固件计数APP在哪几个专业厂应用了,正好他们也需要。说实话,每次接到类似的这种电话我是很开心的,因为有了这样的宣传效果就会让人觉得我们的工作很有意义,宣传的溢出效应也因此有了体现。

干新媒体永远就是创新、创新还是创新,行动永远比空想强,这就是一个“痛并快乐着”的循环……每次写一篇好文章有了赞誉和口碑,得到读者真情实感的回馈时,那时候的成就感和幸福感又让人觉得“扶我起来,我还能战斗”。

总之,我们身处新时代只能不断拥抱新技术,但是作为新闻人,我们要永远热情,永远热泪盈眶,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做永不缺席的“先锋哨”“逆行者”。(周丹岩)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