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常说“时也命也”,面对命运的挫折,人们往往选择认命。但是在唐朝有这么一个人,他出身低微,不仅没文化,甚至连个正经营生都没有,硬是成功逆天改命,坐上了皇位。堪称“草根逆袭”的典范。
此人名叫王建,是唐朝的许州舞阳县人。王建家里世代以做面饼为生,这也说明他们家是没有田地的。这么看来,王建的家境其实与朱元璋是差不多的。
王建年轻的时候,做派颇有刘邦的风范。平时不事劳动,整天游手好闲的。加上手脚不是很干净,今天顺了东家的一块饼,明天顺了西家的一条鱼,整天弄得村里鸡飞狗跳的。
为此,王建的父亲没有少责骂他。但是王建正值叛逆期,压根不听父亲的劝说。后来,他变本加厉,村里谁家丢了驴、牛,基本都是他干的。最终,王建惹祸上身,成了衙门的目标。
王建胆子再大,衙门也是他招惹不起的。为了躲避衙门的人,王建拉着同伴晋晖二人四处躲藏。此后多年,人们再也没有见到过王建。
等他再次出现的时候,已经是其父亲去世之时。王建也不知道从哪里得知了父亲的死讯,急急忙忙赶了回来。他扑在父亲的棺木上痛哭不已。多年颠沛流离的生活,让他明白,父亲当年都是为了自己好。
大概是为了弥补自己未能在父亲生前尽孝,王建特意为父亲选择了一处风水宝地下葬。
结果在下葬当天,发生了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坑挖好后,王建每次把棺木放入坑中,棺木自己却跳了出来,仿佛有一只看不见的大手将棺木给托了起来。
王建一看就气不打一处来:“我想安葬父亲尽孝,怎么老天都和我作对?”
换作别人肯定就放弃了,另寻他处。但是王建是个倔脾气,不让他干,他偏要干。于是,一次次将棺木给放入坑中,棺木又一次次跳出坑来。
如此反复了数十次,王建终于将棺木给埋入坑中。
就在他们忙完一切,打算回去的时候,遇到了一个老道。老道看着王建父亲的坟头,大惊失色道:“此处可是龙穴,岂是尔等普通人可以埋葬的?”
王建一听这话,不乐意了:“你说不能就不能?我就偏要把我爹埋这里。我命由我不由天,老天爷都管不了我,你这个老道在那里说三道四,不害臊吗?”
老道见状直摇头道:“逆天而行,即使一时得势,迟早会遭报应的。”
事实上,王建选择此地埋葬父亲,是有原因的。
当初他为了躲避官府,就藏身于此地不远处的一座古墓中。一天晚上,他正和同伴晋晖在古墓中唠嗑。突然听闻外面有人喊道:“喂,颍川那边在搞什么无遮大会,据说有很多好吃的,你不一起去吗?”
王建和晋晖面面相觑:这无遮大会他们听说过,是佛教的一场盛会,比那些寻常庙会盛大十倍。可问题是,这到底在和谁说话?总不会是和我们说话吧?难道我们的藏身处暴露了?这是衙门的圈套?
结果他还没反应过来,古墓中突然传出声音:“不了,你们去吧,今天蜀王在这里做客,我得作陪,记得给我带点好吃的。”
晋晖听到声音,人有点发毛了,他小声询问王建:“大哥,这是啥情况呀?”
王建白了晋晖一眼,说道:“管他啥情况,反正对我们无害就行。这人如果真要加害于我们,早动手了,何必自曝行踪?”
事后王建一琢磨,这地方不简单,自己八成是遇到神仙了。于是决定将父亲安葬在附近,结果被他误打误撞找到了龙穴。
安葬完父亲,王建家中也没人了。他决心洗心革面,不再做贼,以安父亲在天之灵。因为自己没啥文化,也没啥技能,于是选择参军,建功立业,说不定还能光宗耀祖。
当时正值黄巢起义愈演愈烈之际,各州郡都在招兵买马,王建很顺利地加入了忠武军,成了一个大头兵。
唐朝末年,烽烟四起,正是好男儿大杀四方、建立功勋的好机会。王建因为作战勇猛,悍不畏死,逐渐在一群大头兵里脱颖而出,被节度使杜审权提拔为列校。
所谓列校史,虽然品级不高,但是已经算是拿得出手的官职了。再往上便是校尉、都头。
而仅仅过了一年,王建便坐到了都头的位置。当时忠武军分为八都,共有八个都头,王建便占有一席之地。
在那个年代,光有一身武功,想要出人头地还是很难的。很多人做到校尉、都头就到头了。能做到刺史、节度使,那已经是凤毛麟角了。
不得不说,王建的运气还真不错。他因为迎驾唐僖宗有功,得到权宦田令孜的赏识,被田令孜认作义子。这下子,王建总算是有了靠山。
因为这层关系,王建得以执掌神策军,护卫唐僖宗。后来遇到敌军来袭,王建冒死救下唐僖宗,王建得封壁州刺史。
可惜好景不长,明明唐朝已经在风雨飘摇中了,但是朝堂上的争斗并未停歇。田令孜在与杨复恭的争斗中落败,王建因为是田令孜的义子,遭到排挤。外放成为利州刺史。
此时王建明白了一件事:靠山山会倒,靠水水会流,靠谁都不如靠自己。于是他决心发展自己的势力。
他以利州为据点,招兵买马,开始扩张。他首先拿下了阆州,接着又借助朝廷的力量拿下了西川,成为西川节度使。
紧接着每两年,东川也落入王建的手中。至此蜀地已尽归王建所有。
此后,王建又一边招兵买马,一边攻城掠地。接连拿下数个州郡,最终称帝,建立了前蜀。
虽然王建做了皇帝,但是他的日子过得并不太平。一方面,他与朱温的关系很恶劣,双方时有交战。
至于原因,说来也好些,就因为一点小事。
朱温建立后梁后,派人出使前蜀。结果文书落款的大印写着“大梁入蜀之印”。
当时,唐朝派遣使者出使四方蛮夷的时候,大印都是“大唐入XX国之印”,这朱温明显在恶心王建,暗示王建是蛮夷。
王建当时气得想要斩了使者,还是身边大臣使劲劝说:“两国交战还不斩来使,何况咱们也不是后梁的对手”。王建这才勉强压下怒火。
不过自此以后,双方的关系就很恶劣。朱温去世,其子朱友珪继位,王建故意派人前去吊唁。其带去的书信上的大印写着“大蜀入梁之印”,以报当年之仇。
另一方面,王建的朝堂上也不安稳。王建有个宠臣叫唐道袭,和大多数宠臣不一样,唐道袭这人是有本事的。他对王建忠心耿耿,而且立下赫赫战功,深受王建信任。
但是让唐道袭很无语的是,太子王元膺总是敌视他,觉得他老是给皇帝进谗言,说自己的坏话。这些事情大多是王元膺自己脑补罢了,根本是无稽之谈。
随着时间的推移,二人之间的矛盾愈发严重。王元膺甚至有了被害妄想症,于是决定起兵除掉唐道袭,然后逼宫让王建退位。
唐道袭也不是软柿子,其手中也是有兵权的。于是唐道袭和王元膺的人马就在皇宫大打出手。最终,唐道袭不敌王元膺,被诛。但是王元膺也没笑到最后,王建毕竟是开国皇帝,对于兵权一刻也没有放松。很快便派兵平定了王元膺。
但是经此一事,对王建的打击很大。毕竟自己的宠臣、太子相继去世,他一时间无法接受。同时,他也担心类似的事情再次发生,因此在太子的人选上一直摇摆不定。
后来好不容易立了太子,又觉得太子不够贤能,于是打算改立太子。结果被太子和他那边的大臣给干掉了。
在王建去世五年后,前蜀被李存勋的大军所灭。王建晚年所经历的这一切,真的是应了当初老道的那句话“逆天而行,即使一时得势,迟早会遭报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