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行器“打水漂”时怎么操纵?美国早就进行了试验,结果并不理想

墨书聊天 2025-02-12 14:33:23

上期聊到的几款升力体飞行器,主要目的是为了验证这种构型在低速情况下的操控特点,但返回式航天器要想全程机动还要解决两个大问题,就是在再入大气层高超音速运动时的操控以及产生的热效应。为了解决这两问题,美国也分别研制了两款试验机X-23和“Asset”,今天就来聊聊这俩。

这两者都是无人机,用火箭打出大气层,然后重返大气层时滑翔达到高超音速。X-23也是马丁公司研制的,绰号“Prime”,主要用于试验重返大气层时的机动飞行。X-23长得圆头圆脑,气动外形和前面几期聊过的M2-F2等基本一个模样,只是因为没有飞行员,机体小巧得多。

试飞过后的X-23,烧蚀痕迹很明显 ↑

X-23的载具是Atlas SLV-3火箭,1966年12月21日首次发射。在重入大气层时可以达到25马赫的极速,气动加热效应非常可观,对结构材料要求很高,X-23整机由钛、铍、不锈钢和铝合金组成,外表被一层烧蚀隔热罩完全覆盖,根据各区域温度不同,隔热罩厚度也不同,大致在2-7厘米之间。

X-23搭载在Atlas SLV-3火箭上准备发射 ↑

大多数航天器在重入大气层时的高速条件下只能沿着既定轨迹坠落而完全无法机动,X-23则在两片倾斜垂尾末端各设置了一片方向舵、机身后部下表面有可以偏转的襟翼,通过这些舵面X-23的机动距离超过1000公里。但在最后阶段X-23反而不可控,机上有一具降落伞,当速度降低到2马赫时,直接张开降落伞,像飞船返回舱一样减速,而后由专门改装的CJ-130运输机在空中钩住降落伞回收。这种回收方式在美国六七十年代航空航天活动中很常见,包括之前聊过的D-21无人侦察机的任务舱都是采用这种方式回收的。

CJ-130,名字里就带钩 ↑

不过X-23的命不太好,一共只试飞了三次,从1966年12月开始到1967年4月,持续了不到半年时间,这里面第一次降落伞没有完全打开,第二次落到海里沉了下去,唯一完全成功的是第三次,然后第四次就没有下文了。第三次飞行完以后的那一架后来收到美国空军博物馆,就是图1中的那架。

而用来试验热效应的“ASSET”,其实比X-23、包括前面几期提到的M2系列等都要更早,它本来是为了测试X-20再入大气层时的热效应的,全称是Aerothermodynamic Elastic Structural Systems Environmental Tests ——“气动热力学弹性结构系统环境测试”,因此早在1960年就开展了设计。整机外形就是模拟X-20的机头部分,因为这里正是X-20受热升温最严重的地方,X-20项目于1963年取消之后,已经生产的“ASSET”继续进行试验,相关试验数据被用在航天飞机项目上。

回收后的Asset ↑

不过ASSET的试验也同样不顺利,相关试飞工作从1963年8月持续到1965年2月,一共试飞了6架,真正完全成功的也只有第三架,其余的要么采集到了数据但回收失败、要么就是彻底失败。ASSET在发射时和X-23不一样、是直接架在火箭最前面,并且外表没有整流罩,在再入段最高能滑翔到25马赫,和X-23也差不多。不过ASSET是采用海上回收,没有X-23那么悬乎。

准备发射的ASSET ↑

本文提到的X-20和其它一些相关的飞行器在前几期文章里有过详细介绍,诸位有兴趣的烦请爬楼自取,这里就不多说了。

X-20设计方案↑

翻到这里的都是真爱,动动小手点个赞呗!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1 阅读:150

墨书聊天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