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20日 星期二 晴
听说外地某学校一男生在实验室喝了一瓶酒,同时也给自己身上洒满了酒,然后点燃后,实验室烧了起来,学校报警,等消防员灭火后,发现这男生变成了骨架子。后来学校调阅这男生的相关病历资料,才知道他患重度抑郁症,家长居然隐瞒了病史。
当大学生轻生事件越来越多时,一个过去常常被忽视的病症抑郁症逐渐浮出了水面。有专家表示,高校轻生身亡的学生中,有 60%都与抑郁症或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病有关。抑郁症已成为大学校园的一大杀手。
大学的教育虽然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自学能力和自觉的品质,但有不少大学生还停留在高中的学习方式,对老师有着强烈的依赖心理,不太适应大学学习和生活,对就业市场存在的一些不公平竞争的无能为力,同时从小养尊处优的他们几乎没受过什么挫折,以致任意一种微小的失败都足以打垮他们那根原本就很脆弱的神经。
大学生面临的这些困境往往不是单纯地来自于外界的不公和不理解,还有一部分是源于自身的焦虑和无助。因此,只有让青年学生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价值和人生目标,他们才能更好地面对生活的挑战和困境,为未来的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特别是那些患疼痛、毁形、功能丧失、癌症等疾病的年轻人顶着别人异样的眼光,跨过高考的羁绊,进入了大学。但随着年龄的增加,自我意识越来越强,这种压力会逐渐增大。可能就会越来越自卑,觉得命运的不公平,继而产生轻生的念头,从而酿出悲剧。
而且大学生感情丰富,“哪个少女不怀春,哪个少男不钟情”呢?单恋、热恋和失恋已经成为一种愈来愈普遍的现象。家长的责怪、老师的警告以及毕业后的现实生活的不确定性使得他们很容易陷入迷茫。然而这些孩子抗压能力又太差,一旦感情受挫,就会立刻表现为焦虑不安、郁郁寡欢,甚至一些原本很优秀的大学生失恋后就从此一蹶不振,对整个社会充满了愤恨和不满,甚至像歌德《少年维特的烦恼》中的男主角维特一样为情自尽。
在国外,每1000名大学生就有一名专职心理辅导员,而在国内,每5000名大学生都没有一名心理辅导员,远远满足不了需要,当大学生出现自杀心理时需要这些专业人士及时、妥当的开导和矫正。
大学生轻生与原生家庭的教育不成功有着密切的联系,当前,不少父母对孩子过分溺爱,只把教育孩子大部分精力投入到知识学习和应试中,把他们培养成考试机器,根本无暇顾及孩子自身心理素质的培养,以致这些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依赖性较强,情商、逆商低,适应能力差,造成他们一遇挫折即难以面对,甚至走向歧路。
其实我们家长和老师要重视孩子们的每一次的"呼救信号",尽可能满足他们的沟通要求,如果忽视了这些孩子的需求,不仅有可能延误了自杀干预的时机,还会让对方认为不受重视,而更易产生轻生念头。对于发现企图轻生的大学生,不能一味采取简单的说教方式,必要时可结合药物,平稳情绪。
预测人的行为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预测自杀行为就更困难。因此我们更要把握学生的心理规律,当排查到心理障碍的同学时,积极帮助其矫正,学校和家长要力求做到"未雨绸缪"、"有的放矢"。特别是家长也应该学点心理学,这样可以更好地与孩子沟通。
现在高校大都开设了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开设心理教育、生命教育、恋爱教育和性教育等相关课程,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但不能流于形式,要把这项工作落到实处,让每个大学生都有正确的价值观、生命观和恋爱观,始终把“生命至高无上”“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这样的理念灌输给大学生,培养他们珍惜生命的意识。
大学生轻生,既是个人的惨剧,也是家庭的悲剧,对社会更是极大的损失。培养大学生受挫折能力极为重要,家长要改变过去那种不能让孩子受一点委屈的想法,多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心理承受能力,推行民主、平等、开放的家庭教育方式。学校也要加强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力度,使大学生增强责任心,保持上进心,提高自信心,稳定胜负心。
除了学校开展"生命教育"外,家庭仍应发挥其主力军作用。父母应保持与子女的交流,及时掌握子女的想法,时常关心子女是否开心快乐。其实大多数子女的要求并不高,只是希望能得到多一点的爱。而这爱的给予或许只有从与父母的交流中才能得到。父母应真正站在孩子的立场上,为其身心健康发展着想,不要拿世俗的眼光给孩子贴标签,如差生、坏孩子等,避免对他们的心灵造成伤害。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f94908e829099492df0dbfde7a89112a.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