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 835 年 11 月 21 日,唐文宗在紫宸殿早朝,气氛看似平常,实则暗流涌动。左金吾卫大将军韩约出列,神色紧张又带着一丝兴奋,奏报左金吾仗院内石榴树上夜降甘露。这一消息瞬间打破朝堂的平静,甘露在古代被视为祥瑞之兆,预示着国富民丰、风调雨顺。一时间,满朝文武交头接耳,纷纷向皇帝道贺。
唐文宗故作欣喜,当即派宰相李训率众人前去查看。李训装模作样地前往,不久后返回,神色凝重地奏称:“陛下,臣等仔细查看,恐怕这并非真的甘露,此事重大,还请陛下再派仇士良等中尉前往查验。” 文宗微微点头,命仇士良、鱼弘志等宦官率领众宦官前往。
仇士良等人来到左金吾仗院,只见韩约面色苍白,汗流浃背,举止十分怪异。仇士良心中顿生疑虑,就在这时,一阵微风拂过,吹动院中的帷幕,露出了埋伏在后面的士兵。仇士良大惊失色,意识到这是一场精心策划的阴谋,立刻转身带着宦官们拼命往外跑。守门的士兵试图关闭院门,却被仇士良等人强行突破。
仇士良等人回到含元殿,挟持着唐文宗便往宣政殿而去。李训见计划败露,急忙高呼:“金吾卫士上殿护驾,护乘舆者人赏百金!” 然而,士兵们还未赶到,仇士良已将文宗劫持到安全地带。随后,仇士良调动神策军,展开疯狂的报复行动。他们在城中大肆搜捕参与此次事件的官员,不论是否与事件有直接关联,只要稍有嫌疑,便被抓起来严刑拷打。宰相王涯、贾餗、舒元舆等大臣被神策军逮捕,遭到残酷折磨,最终被腰斩于闹市,家族也被灭门。
唐朝初期,宦官的地位并不高,主要负责宫廷内的杂役事务,权力被严格限制。然而,自安史之乱后,一切都发生了改变。唐玄宗仓皇出逃,太子李亨在宦官李辅国的辅佐下在灵武即位,是为唐肃宗。李辅国因拥立之功深受肃宗信任,逐渐掌握军政大权,开启了宦官干政的先河。
此后,宦官势力不断膨胀。他们不仅掌握了宫廷的禁军,还逐渐干预机要政务。唐德宗时期,发生了泾原兵变,德宗仓皇出逃,在此过程中,他深感朝臣的不可靠,转而对身边的宦官产生了极大的依赖。叛乱平定后,德宗将神策军的统领权交给了宦官,从此,宦官掌握了唐朝最精锐的军事力量,其势力愈发不可阻挡。
到了唐宪宗时期,宦官势力进一步发展。宪宗的登基离不开宦官的支持,这使得宦官在朝廷中的地位更加稳固。他们不仅能够左右朝政,还逐渐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政治集团 —— 北司。北司与以宰相为首的南衙相互抗衡,成为唐朝政治舞台上一股强大的势力。此时的宦官,已经具备了掌控皇帝废立的能力,唐朝的政治局势变得愈发复杂和动荡。
唐文宗李昂,这位生于宫廷、长于宫廷的皇帝,内心深处却隐藏着无尽的痛苦和屈辱。他的祖父唐宪宗李纯,开创了 “元和中兴” 的辉煌局面,却在元和十五年(820 年)被宦官陈弘志等人杀害。宪宗的死,犹如一道晴天霹雳,打破了大唐宫廷表面的平静,也在年幼的李昂心中种下了仇恨的种子。
李昂的哥哥唐敬宗李湛,同样未能逃脱宦官的魔掌。宝历二年(826 年)十二月,敬宗在夜猎之后,于宫中被宦官刘克明等人杀害,年仅 18 岁。这一系列的悲剧,让李昂深刻地认识到宦官势力的猖獗和危害。
而李昂自己,也是在宦官王守澄、梁守谦等人的拥立之下才得以登上皇位。他虽身为天子,却处处受到宦官的掣肘,宛如一个傀儡,无法真正行使皇帝的权力。这种被人操控的感觉,让他感到无比的屈辱和愤怒。
面对祖父和哥哥的悲惨遭遇,以及自己所处的困境,唐文宗决心要改变这一现状。他深知,若不铲除宦官势力,大唐将永无宁日,自己也将永远无法摆脱傀儡的命运。于是,从登基的那一刻起,唐文宗便在心中暗暗发誓,一定要夺回皇权,将宦官势力连根拔起,为祖父和哥哥报仇雪恨,重振大唐的辉煌。这一决心,如同熊熊燃烧的火焰,支撑着他在充满荆棘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也为后来那场惊心动魄的甘露之变埋下了伏笔。
唐文宗深知,要铲除宦官势力,绝非一蹴而就之事,必须精心谋划,步步为营。他将目光投向了李训和郑注。李训,出身名门,乃唐肃宗时宰相李揆的族孙 ,不仅容貌英俊,“形貌魁梧,神情洒落”,而且才华横溢,尤其精通《周易》,凭借出色的口才,能将晦涩的义理讲解得深入浅出,深受唐文宗喜爱。郑注则出身低微,原姓鱼,后冒姓郑 。他虽长相丑陋,却医术高明,凭借精湛的医术得到名将李愬的赏识,进而被推荐给监军宦官王守澄,由此进入宫廷,成为唐文宗的近臣。
李训和郑注起初都是由宦官王守澄引荐给唐文宗的,这一特殊背景使得他们在宦官集团中不易引起怀疑,宛如两颗隐藏在暗处的棋子,为唐文宗所用。在唐文宗的支持下,李训和郑注开始施展他们的谋略。
当时的朝廷,牛李党争激烈,两派势力相互倾轧,争斗不休。李训和郑注巧妙地利用这一局势,借助牛李党争的矛盾,将牛僧孺、李德裕等党人相继驱逐出朝廷,削弱了朝堂上的朋党势力,为铲除宦官势力扫清了部分障碍。
同时,他们将矛头对准了宦官集团内部。通过精心策划,成功地扳倒了韦元素、杨承和、王践言等宦官权贵。这几位宦官在朝廷中势力庞大,长期以来与牛党或李党相互勾结,干预朝政,他们的倒台,让宦官集团遭受了沉重的打击。
随后,李训和郑注又将目标锁定在了大宦官王守澄身上。王守澄手握重权,是唐文宗实现目标的最大阻碍。他们利用王守澄与仇士良之间的矛盾,先是将仇士良提拔为左神策中尉,使其与王守澄形成制衡之势。接着,又设计剥夺了王守澄的兵权,将其架空。最终,唐文宗赐给王守澄毒酒,结束了他的性命。这一系列行动的成功,让唐文宗和他的谋划者们信心大增,他们看到了彻底铲除宦官势力的希望,开始筹备一场更为大胆的行动 —— 甘露之变。
太和九年(公元 835 年)十一月二十一日,一个看似平常却又注定不平凡的日子,甘露之变正式拉开帷幕。这一天,早朝之时,左金吾卫大将军韩约按照计划,神色紧张地向唐文宗奏报:左金吾仗院内的石榴树上夜降甘露,这一祥瑞之兆瞬间吸引了众人的目光。
唐文宗故作惊喜,当即派宰相李训率领众臣前去查看。李训等人佯装仔细查看后,回来奏称这甘露恐怕并非真的祥瑞,建议唐文宗再派仇士良、鱼弘志等宦官前往核实。仇士良等人不知是计,率领一众宦官前往左金吾仗院。
然而,意外却在此刻发生。当仇士良等人来到左金吾仗院时,本就心理素质欠佳的韩约,见到仇士良等人,顿时紧张得面色苍白,汗流浃背,举止十分怪异。仇士良心中顿生疑窦,恰在此时,一阵风吹过,吹动了院中的帷幕,露出了埋伏在后面的士兵。仇士良见状,大惊失色,立刻意识到这是一场精心策划的阴谋,于是带领宦官们拼命往外逃窜。
守门的士兵试图关闭院门,阻止仇士良等人逃脱,但由于行动不够迅速,被仇士良等人强行突破。仇士良等人回到含元殿后,迅速劫持了唐文宗,并将其带往宣政殿。李训见计划败露,急忙高呼让金吾卫士上殿护驾,然而此时局势已完全失控,他的呼喊并未起到太大作用。
仇士良掌控局势后,立即调动神策军,展开了疯狂的报复行动。神策军在长安城内四处搜捕参与此次事件的官员,一时间,整个长安城陷入了一片腥风血雨之中。宰相王涯、贾餗、舒元舆等大臣被神策军逮捕,遭受了残酷的折磨,最终被腰斩于闹市,他们的家族也未能幸免,惨遭灭门。
在这场血腥的清洗中,上千名官员和平民被杀害,整个朝堂为之一空。李训在混乱中试图逃脱,最终还是被抓获并处死。郑注当时正率领亲兵从凤翔赶往长安,得知事变失败后,他试图返回凤翔,但在途中被仇士良派出的监军宦官所杀。甘露之变以极其惨烈的方式宣告失败,唐文宗不仅未能实现铲除宦官势力的目标,反而让自己的处境更加艰难,彻底沦为了宦官的傀儡。
甘露之变的失败,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李训和郑注之间争功心切,导致内部矛盾重重。原本他们计划在王守澄的葬礼上,由郑注率领亲兵将宦官一网打尽,但李训担心郑注因此立下大功,便擅自改变计划,提前发动了甘露之变,这一行为使得整个行动的准备不够充分,最终功亏一篑。
其次,韩约的心理素质太差,在关键时刻表现失常,这一失误直接导致了计划的败露,成为了整个事件的转折点。再者,宦官势力根深蒂固,他们长期掌控着神策军,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在面对突发情况时,能够迅速做出反应,进行反击。而唐文宗一方,虽然精心策划,但在实力对比上仍处于劣势,无法与宦官势力相抗衡。
甘露之变的失败,犹如一记沉重的丧钟,敲响了大唐帝国的衰落之音。此后,宦官势力更加肆无忌惮,他们完全掌控了朝政大权,皇帝沦为了他们手中的傀儡,任由他们摆布。大唐王朝在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和朋党之争的多重打击下,逐渐走向了覆灭的深渊。
甘露之变的失败,让唐文宗陷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他彻底失去了对局势的掌控,沦为了宦官手中的傀儡,一举一动都受到宦官的严密监视和控制。
在甘露之变后的日子里,唐文宗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不再是那个可以发号施令、掌控天下的皇帝,而是被宦官们囚禁在宫中,如同困兽一般。宦官们对他的态度极为傲慢无礼,言语中充满了轻蔑和侮辱。仇士良等大宦官更是在朝堂上肆意妄为,他们的权力凌驾于皇帝之上,对朝廷大事独断专行,根本不把唐文宗放在眼里。
唐文宗内心充满了悲愤和无奈,却又无力反抗。他常常独自一人在宫中徘徊,望着宫殿的墙壁,回忆着往昔的岁月,心中充满了对祖父和哥哥的思念,以及对自己命运的悲哀。他曾多次在无人处,发出痛苦的叹息:“受制于家奴,朕还不如周赧王、汉献帝啊!” 这句话,道尽了他心中的屈辱和不甘。
有一次,唐文宗与翰林学士周墀闲聊,他问道:“朕可方前代何主?” 周墀回答说:“陛下尧、舜之主也。” 唐文宗苦笑着说:“朕岂敢比尧、舜!朕与周赧王、汉献帝相似。” 周墀大惊,连忙说:“彼亡国之主,岂可比圣德!” 唐文宗无奈地说:“赧、献受制于强诸侯,今朕受制于家奴,以此言之,朕殆不如!” 这段对话,深刻地反映出唐文宗对自己傀儡处境的清醒认识,以及内心深处的痛苦与无奈。
在这种压抑的环境下,唐文宗只能通过饮酒赋诗来排解心中的苦闷。他常常独自一人在宫中饮酒,一杯接一杯,试图用酒精来麻痹自己的神经。在醉意朦胧中,他写下了许多悲愤的诗句,抒发自己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宦官专权的痛恨。然而,这些诗句并不能改变他的命运,也无法改变大唐王朝日益衰落的局势。
唐文宗的身体和精神状态在甘露之变后每况愈下。他原本就体弱多病,再加上长期的抑郁和悲愤,病情日益加重。开成五年(840 年)正月,唐文宗在大明宫太和殿走完了他年仅 33 岁的人生旅程。他带着无尽的遗憾离开了人世,至死都未能实现铲除宦官势力、重振大唐的心愿。
唐文宗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他虽有中兴大唐的志向,却因种种原因,最终未能实现自己的抱负。甘露之变的失败,不仅让他失去了自由和权力,也让大唐王朝失去了最后一次中兴的机会。此后,大唐王朝在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和朋党之争的泥潭中越陷越深,最终走向了覆灭的深渊。
此后,唐朝虽然在名义上还存在了一段时间,但实际上已经名存实亡。在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和社会矛盾激化的多重打击下,大唐帝国的大厦摇摇欲坠,最终在公元 907 年,被朱温所灭,结束了它长达 289 年的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