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羹之美,在于合异

中华大家读书汇 2024-08-14 14:02:54

读《论语》:人际交往的高级智慧—和而不同,和羹之美在于合异,物之不齐能相济。

羹汤之所以美味可口,在于把各种不同的调料合到了一起,比喻只有团结各方面的力量,才能把工作做好。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语出《礼记·中庸》。和而不同与“天下大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斯为美”“最为贵”之道,正是这个“和”,“和而不同”之“和”。“

“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只有将不同的东西加以调和并使之平衡,才能“和”。

《国语·郑语》有载:“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不讲。”

和谐确实能够产生新事物,但一味求同并不能够持续发展,只是一种声音就谈不上动听,只是一种颜色就谈不上美丽,只是一种味道就不能成为美味,只是一种事物就无法进行衡量。

只有“和而不同”,才能万物并育、大道并行,中国人民历来崇尚“以和邦国”“和而不同”“以和为贵”,“和”的精神,是一种承认、一种尊重、一种感恩、一种圆融。

“和”的方式,是一分为二基础上的合二为一,和而不同基础上的求同存异,良性竞争基础上的奋进创新,我为人人基础上的人人为我。

“和”的佳境,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和美。“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和而不同乃万物之道。

和而不同,“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中华文化是君子文化,提倡“君子坦荡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孔子之前一个叫史伯的人就说过:“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管子·内业》中说:“和乃生,不和不生。”

《中庸》认为:“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家和万事兴”是中华民族“和”文化在家庭关系中的体现。“合异”是把不同的个性相互融合,求和谐共生,但不求千篇一律、千人一面。

如同煮汤时,要搭配水、火、盐、醋等不同材料;谱曲时,要有五声六律、刚柔清浊、疾之徐之、抑之扬之等。只有如此,汤才美味、曲才动听。

早在西周时期,思想家史伯在与郑桓公论政时就曾提出:“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不同的东西彼此和谐才能生成世间万物,如果所有东西都一样,世界就不再发展了,此观点所强调的正是“合异”的重要性。“合异”是成才之道。

孟子说:“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天下万物没有完全一样的,这是客观存在,同理,人也各有特点、各有短长,善于学习的人,能够借助他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短处。

诸葛亮曾广泛研习,不拘于一家之言,博采众长加以贯通,隆中十年取得了“逸群之才,英霸之器”的卓越学识。正所谓“非尽百家之美,不能成一人之奇”,一个人只有兼收并蓄,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

把别人的知识、阅历、经验等各方面的长处学过来,通过“合异”转化为自己的能力,有助于自己更快地成长、成才。

“合异”是择贤之道。清代顾嗣协《杂兴》诗曰:“骏马能历险,力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舍长以就短,智者难为谋。生材贵适用,慎勿多苛求。”事物各具所长,也各有所短,善用其长事则成,误用其短事则败。

择贤任能也是如此,要弃其短扬其长,随才器使,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兼容并包、各尽其用,“自有人才涌似云”。“合异”是相处之道。

《论语·子路》有云:“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能够与他人保持和睦,同时坚持自己的独立性。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自然界应该是多姿多彩的,人类社会、人类文明也应该是多元多样的。

“和而不同”,“相互借鉴”,应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坚持原则立场,善于把“多种声音”协调为“一首乐曲”,让不同的音调创造最美的和谐。

宽容为本,和而不同,这个世界的美好之一,就是来源它的多元化。所以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接纳和尊重每个人的不同,发现每个人的优点和美好,也是一种美好。

良好的家庭关系,亲子关系,美美与共。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是自己的个性,不要用教育老大的方式去教育老二。作为家长,我们要去尊重这种差异性。

和另一半的相处也是如此,保持自己的个性特点,大家相互包容理解,共同朝家庭的目标奋斗就可以了。

“和”则兴,“同”则衰,和”的主要精神就是要协调“不同”,“和”的作用就是要探讨诸多“不同”之间如何共处。

和羹之美,在于合异,尽百家之美,成一世之奇,不断的调和,不断的创新,才能够生生不息,行稳致远。

欢迎大家品读中华大家读书会!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传播正能量!

感党恩.向党学.悟思想·跟党走!

感恩家庭幸福和睦.厚德载物!

感恩天地滋养万物!感恩国家培养护佑!

感恩父母养育之恩!感恩恩师谆谆教导!

祈世界和平!国泰民安!阖家幸福安康!

0 阅读:0

中华大家读书汇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