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史料」八旗兵的落幕

赫歇尔 2023-12-12 08:53:07

译自参考资料

Elliott, Mark C. (2001), The Manchu Way: The Eight Banners and Ethnic Identity in Late Imperial Chin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Crossley, Pamela Kyle (1990), Orphan Warriors: Three Manchu Generations and the End of the Qing World,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Naquin, Susan (1987), Chinese Society in the Eighteenth Century, Yale University Press

八旗(The Eight Banners),是中国后金和清朝的行政和军事编制,所有满族家庭都被归入其中。在战争中,八旗兵发挥着军队的作用,旗制也是整个满族社会的基本组织框架。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于17世纪初创建八旗军队,在他统一分散的女真族和征服明朝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蒙古和汉族军队并入不断壮大的清军编制,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与原来的满族旗一起创建。八旗军被认为是清朝的精锐部队,其余的帝国军队则被编入庞大的绿营军。旗人的成员资格是世袭的,旗人被授予土地和收入。

明朝灭亡后,清朝皇帝在随后的军事征战中继续依靠八旗兵。十八世纪中叶的十大战役之后,八旗军队的素质下降了,他们未能镇压19世纪中叶的太平天国起义,毁掉了他们的声誉。

到了19世纪末,保卫帝国的任务主要落在了湘军、淮军等地方军队身上。随着时间的推移,八旗成为满族身份的代名词,他们的军事实力消失了。

尽管八旗兵在17世纪从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18世纪开始落后于崛起的西方列强。到了1730年代,满族传统的尚武精神已经消失,收入丰厚的旗人把时间花在赌博和看戏上。

朝廷为八旗系统内的150万名男性、女性和儿童提供补贴是一项昂贵的负担,而且还存在贪污和腐败问题。东北卫戍部队的贫困导致许多满族旗人放弃了自己的职位,清政府对此要么判处他们苦役,要么判处死刑。

19世纪,八旗军和绿营军无法仅凭一己之力平息太平天国和捻军叛乱。像曾国藩这样的地方官员被指示从平民中招募军队,催生了了湘军和淮军等的创建。

正是这些地方军阀军队(称为乡勇)与弗雷德里克·汤森·沃德(华尔,华飞烈)的常胜军一起,最终在这个动荡的时期成功地恢复了清朝的秩序。

19世纪在中国服工作的苏格兰传教士约翰·罗斯 (John Ross) 在谈到这些旗人时写道:“他们自称为军人,是基于他们的血统,而不是他们的战争技能;

他们的薪水是因为他们的父亲而获得的,他们所谓的军人品质包括在闲暇时骑马,和使用弓箭进行娱乐活动等方面的成就。”

1899年至1901年义和团运动期间,欧洲列强从中国大城市的旗人里招募了一万名旗人加入武卫军兵团,并为他们提供了现代化的训练和先进武器,其中之一就是虎神营。

然而,北京的许多满族旗人支持义和团并支持他们的排外情绪。战争过后,亲义和团旗人伤亡惨重,陷入极度贫困。

到19世纪末,中国开始装备和组织新军部队。尽管如此,八旗制度一直存在到1911年清朝灭亡,甚至更久之后,其残余势力和组织的影响力一直存在到1920年代。

清朝末年,所有八旗成员,无论其原籍为何,都被视为满族。汉旗人成为晚清民国时期奉天省的精英政治阶层。

12 阅读:3125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