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年代:制造穷人养富商,收购国企硝烟四起,下岗命运跌宕起伏

星瑞谈过去 2025-03-15 12:53:07

上世纪九十年代,改革开放的浪潮席卷全国,这在新中国的发展历程中可是件大事。

回顾三十年前的九十年代,那是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人民群众中开始掀起一场深刻变革。

都说时势造英雄,很多企业家借此机会赚得盆满钵满,但与此同时,国有企业改制的举措也使国内许多中小型国有企业倒闭。

总的来说,这是个能出富商,也能出穷人的时代。

在 20 世纪 90 年代,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

中国动荡过后,工业体系问题多多。

中共中央在此刻更坚定了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开始领导全国进行全面改革。

这可不是偶然决定的,改革开放这个决策,让中国迎来了大转变!

这个决定对中国乃至全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改革开放前,中国走过了很长时间,那时的经济策略是封闭、自给自足。

那时的中国在不少领域都有成绩,但放全世界看,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整体还落后,人民生活水平也还低。

这时候的中国,国内资源利用率低,技术进步停滞,社会内忧外患,深受内部矛盾和外部压力的困扰。

与此同时,世界其他地区,特别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势头迅猛,高新技术创新迭出。

随着世界格局的变化,中国外部环境也变了。

在这种情况下,中央领导认识到,中国要想实现富强小康,仅靠自给自足是远远不够的。

要想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得打破现状,搞改革,深入推进各种政治经济改革措施,才能适应并积极应对形势变化。

1978 年 12 月,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顺利召开,犹如在茫茫大海中找到了明亮灯塔,为整个中华民族指引了前进的方向。

自打中国改革开放后,终于完成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还逐渐加入了世界经济体系的阵营。

在不断探索和坚持后,中国走出了一条与众不同的“中国特色”道路。

过去这些年,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都有了巨大变化,国家实力也通过改革得到了很大提升,老百姓也享受到了改革开放的成果,这是中国迈向现代化的一大步。

“改革开放”,主要包括“改革”和“开放”两项举措,其中“改革”指的是“内部改革”。

从各种因素来看,经济改革是改革开放项目的核心。

过去中国实行计划经济,在特定历史时期,这种经济策略对国家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但是呢,随着时间的过去,中国经济慢慢变得成熟了,计划经济的缺点就越来越明显了:市场的活力被束缚住了,资源配置也不能高效利用,国内企业的创新精神也被压制了等等。

根据当时的国情,中共中央进行了一系列经济体制改革,这是从一个毫不起眼的小村子发端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改革开放的关键一招,极大地调动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与此同时,民营经济的发展也推动了中国经济向多元化迈进,为市场创造了更多就业机会,也为创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思路。

这些改革举措,标志着中国开始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也对国家经济命脉进行了深刻重塑。

在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中,中国成功地激发了市场的活力,还释放了国内的巨大经济发展潜力,这为中国未来几十年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国企改制

在新形势下,改革开放对国有企业冲击巨大。

国有企业很复杂,涉及面也广,所以一直是经济改革体制中的重点和难点。

但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中国不仅在内部实施了一系列改革举措,还实行了对外开放政策,旨在推动中国的全球化进程。

中国开放的初衷是为了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而促进国内经济建设。

从这开始,好多外企和资金都流入了中国,他们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极大地促进了各地甚至全国的经济发展,这也是中国经济腾飞的一个重要原因。

中国借此机会借鉴了西方国家的商业模式和经营理念,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其走上国际贸易道路,并最终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中国那时的态度非常开明,不管是沿海还是内地,是合资还是投资,中国一边不断提高经济收入,一边也催生出了国企改革的新方向。

自打改革开放后,国企规模日益扩大,在科研、技术、创新等各个领域都突破巨大。

此外,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很多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也开始萌芽和高速发展,这就跟国企有了很大的竞争。

市场经济发展大潮涌动,不少亏损国企陷入困境,众多国企倒闭,走向衰落。

但是,国有企业体制内的问题由来已久了。

时间一长,一些国企就陷入了债务危机,后来民企又发展起来了,国企就经营不下去了,只能倒闭。

以前的国有企业,领导太多了,注定很难形成统一的合力。

这些领导经常因为某事的决议而产生分歧,没有个能拍板的人,国企运转就会卡壳。

另外,改革开放前,国企工人的福利和待遇非常好。

国有企业就这么破产了。

改革开放初期,很多外资华商和企业家通过多种身份和手段,低价收购了国企资产。

这些收购者和国企的负责人勾结,把实际价值数亿的国企,用远低于实际市值的价格评估,再用商业贷款等方式收购国企,把国企私有化了。

这样一来,造成了国企资产的大量流失,还让一些企业家瞬间就成为了财富阶级的一员。

像杨惠妍、王健林、严彬、马化腾这些人们耳熟能详的名字,他们当初就是因为站在了改革开放的风口,所以才最先登上了财富等级金字塔。

在这个变革与机遇并存的时代,民营企业终于步入正轨,首次登上富豪榜。

总的来说,国企改制就像是一场无声的战斗,既孕育出了不少富商,也造就了大量的穷人,最直观的体现就是 90 年代的下岗工人。

国有企业里的工人,文化程度一般在小学或初中,有大学文凭的工人很少。

而且,这些工人一直都在车间里工作,在这种稳定的环境下,他们很难跟得上社会上快速的变化。

这样的话,国企改革对这些工人来说,简直就是一场灾难啊。

过去,很多国有企业破产重组后,被民营企业或私企老板收购。除了待遇不同,他们还得面对大规模裁员。

国内突然出现了很多待业青年或中年人,他们的命运变得跌宕起伏。

这些国企领导,大多不用为饭碗发愁。他们有人早调岗,有人持股留任。

那些身怀一技之长的技术工人就幸运多了。

这些工人专业性强,在厂里有多年技术经验,对企业也比较了解,所以企业一般会把他们留下来当人才用。

但是这些人是少数,被裁的往往是普通车间工人,这类工人最多,所以 90 年代国内出现了“下岗潮”。

与此同时,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城市劳动力被农民工挤压,下岗工人就业更难了。

然而,迫于生活的压力,这些人不得不放下工人的身份,转而成为普通的雇工。

一夜之间,他们像是进入了另一个世界。

心里没点怨气,那是不可能的。

在各种因素和环境的影响下,这些下岗工人可能会为了生活去冒险,这说明这批下岗工人,有可能成为社会上不安定的因素。

直到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庞大的市场需求既推动了我国经济发展,也使国内对劳动力的需求大幅上升。

如此一来,就业压力锐减,这些下岗工人也总算平安度过了这次职业危机。

【1】来自 金冲及著. 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增订版 第4卷[M]. 2021: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

【2】黄文涛 王大林: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脉络与成效

【3】中国网: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国企改革发展经验浅谈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