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30岁时创作的七律,见识卓越,尽显一代名相的不凡风采

墨有云水心语 2024-12-22 08:31:06

古代很多才子从小勤奋苦读,怀揣远大梦想,他们渴望自己将来可以成为朝廷的栋梁之材,从而光耀门庭,造福一方。不过现实总是那么残酷,很多学子在遭受了各种挫折和打击之后,逐渐地变得一蹶不振、精神萎靡,只有那些矢志不渝、坚韧不拔之人,才能最终从万千人群中脱颖而出。

北宋初期局势不稳,边关更是经常燃起烽火硝烟。朝廷虽然不时地向那些军事要塞增派军兵,可是危急形势却一直没有改变。一位读书人目睹这样的局面,一方面细心考察,一方面又认真思考,最后还用诗行表达了自己的独特见解。下面一起读诗:

河朔吟

北宋 · 范仲淹

太平燕赵许闲游,三十从知壮士羞。

敢话诗书为上将,犹怜仁义对诸侯。

子房帷幄方无事,李牧耕桑合有秋。

民得裤襦兵得帅,御戎何必问严尤。

范仲淹出生不久,他的父亲便不幸离世,他的母亲又被正室排挤,不得不带着年幼的范仲淹,改嫁给时任平江府推官的朱文翰。少年时的范仲淹时常颠沛流离,寄人篱下,后来当他得知自己的身世之后,就开始发奋读书,立志成就一番伟业。

在进入仕途之初,范仲淹只能长期沉沦下僚,也经常有一种挫败和失落的感觉。不过他虽然身处逆境,却能独善其身,并始终保持着坚强不屈的精神,甚至在宦海中多次沉浮之后,他依然愿意静静地期待一展宏图的机遇。这首诗写于范仲淹30岁时,表达出作者的不凡才干和卓越见识。

诗的大意是:我曾多次在广阔的燕赵大地上闲游,虽然只有而立之年,可是每当我目睹眼前的升平气象,心中顿时感到极其羞愤。希望有朝一日,我可以成为一位知书敢言的儒将,并大力弘扬孟子的仁义主张。

文臣只有像张良那样运筹帷幄,才能尽快地结束动荡不定的局面;武将也需效仿李牧屯田带兵,方可保境安民、天下太平。朝廷实行善政,百姓便能丰衣足食;士兵有了良将统帅,抵御敌寇时也无需请教严尤。

早在五代十国期间,位于燕赵大地的幽州就成了兵家必争之地,当年的河东节度使石敬瑭为了获得更多利益,竟然将燕云十六州拱手出让给辽国。后来北宋朝廷虽然多次希望收复失地,却无法撼动强大的对手,导致很多边民的生活陷入了困境。

“太平燕赵许闲游,三十从知壮士羞”,开篇叙事抒怀,表达出诗人的满腔悲愤之情。诗人经过几次游览和考察,深知幽州周围的百姓们日子过得艰难,可是朝廷与辽国签订了澶渊之盟后,虽然边关暂时没有战事,可是燕云十六州的收复日期也变得遥遥无期,诗人因而感到极其羞愤。

颔联展现出诗人的高瞻远瞩,“敢话诗书为上将,犹怜仁义对诸侯。”范仲淹好学上进,年轻有为,他当时虽然地位卑微,并未成为朝廷的肱骨大臣,可是他却勇于担当,并提出了定国安邦的重要措施。诗人认为文臣不只是擅长吟诗作文,其实也能胸怀谋略;同时他又主张要大力提倡孟子的仁义学说,君王更应该礼贤下士,崇尚仁德。

“子房帷幄方无事,李牧耕桑合有秋”,这两句又进一步阐述了应该如何镇守边塞。诗人希望那些封疆大吏要积极面对困局,具有像西汉高士张良运筹帷幄的本领。由于连年征战,朝廷钱粮供应不足,所以范仲淹觉得边关将领应该效仿战国名将李牧,在战时积极防御,等到烽火停息时,又能带领士兵参加农业生产,从而缓解朝廷在后勤保障方面的捉襟见肘。

结尾展现出诗人的卓越见识,诗人首先引用了后汉书中的典故,“裤襦”代指地方官吏的善政。诗人认为如果各个州府重视农业生产,减轻赋税负担,百姓们不仅可以丰衣足食,而且可以为朝廷贡献大量钱粮。将帅如果指挥有方,关心士卒,一旦遇到困境,三军用命,齐心杀敌,根本无需请教高人指点。严尤是指西汉名士,他敢于直言、不畏生死。可见诗人当时早有平戎良策,只是未被朝廷重用。

范仲淹30岁时创作的七律,见识卓越,尽显一代名相的不凡风采。全文层层递进,不断地阐述作者对治国安邦、以及戍守边关的主张和措施。后来范仲淹出将入相,带兵镇守边地,让西夏军兵不敢轻易靠近,终于得到了朝廷内外的广泛认可,也实现了他年少时的宏伟抱负!

0 阅读:24

墨有云水心语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