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才子的两首五律,很少有人读过,文采出众,更显恬淡襟怀

墨有云水心语 2024-12-20 08:24:32

古典诗词凝聚了无数人的智慧和心血,不仅是华夏文明的瑰宝,而且极大地影响着后世文学的发展。古人曰诗言志、歌永言,才子们在现实生活中的所思所想,经常会通过笔墨凝固于诗行。读者透过那些生动而又优美的文字,就能体会到诗人们在创作过程中的情思和感怀。

尘世间的相逢是一场生命的邀约,有时穷尽人海去寻觅,反而会擦肩而过;有时只是一次偶遇,却可能成为莫逆之交。古代一位才子不愿被名利羁绊,经常深入山林、古刹,与名士、高僧交流。

诗人仰慕其高洁情怀,也会即兴写下自己的感悟。下面一起欣赏五代才子的两首五律,很少有人读过,文采出众,更显恬淡襟怀。

寄张山人

五代 · 孟贯

草堂南涧边,有客啸云烟。

扫叶林风后,拾薪山雨前。

野桥通竹径,流水入芝田。

琴月相亲夜,更深恋不眠。

孟贯,字一之,出生于福建。他少年好学,曾经访游庐山,并卜居其下。他在入仕后担任过几任小吏,不过由于性格疏野、喜好篇章,所以便不以富贵荣华为意。孟贯的作品多为五律,内容涉及幽栖生活情趣,诗风朴实平淡,格律严谨。

这首诗描写一份山居幽趣,以及作者的相慕之情。开篇交代地点和人物,一条清溪汩汩流淌,几间草庐傍水修建,一位高士相貌清癯,一声长啸穿破云烟。

张山人风后扫叶,雨前拾薪,举止闲雅,淡定自若,虽然不是仙家,却似有仙风道骨。作者通过寥寥数语,就展现出一位远离喧嚣、举止不俗的人物形象,并为后文的展开打下铺垫。

颈联描写山中景物,桥通竹径,水入芝田,环境清幽,令人忘忧。诗人没有介绍自己与张山人的会面和交流情况,而是说彼此对月抚琴,亲密无间,形象地刻画出一种高旷襟怀、孤洁意趣。

诗人深恋不寐,心中一定非常希望长住于此,如此便可经常与对方切磋诗文,抚琴咏月。山风溪水,可以愉悦心情;松涛琴声,能够助长酒兴。不管山外是繁华还是萧条,山人自可啸风吟月,诗人也渴望与其相伴,从此过着悠然逍遥的日子。

宿山寺

溪山尽日行,方听远钟声。

入院逢僧定,登楼见月生。

露垂群木润,泉落一岩清。

此景关吾事,通宵寐不成。

文人墨客们在与外界接触过程中,经常会触物寓兴、发挥想象,然后通过叙述事件、抒发议论,阐述个人观点、表达内心情感。

诗人如果没有切身体验,只是杂凑成章,不仅显得淡而无味,而且也给人一种无病呻吟的感觉。而当一首诗融入了作者的真情实感,即使没有华丽辞藻,依然会打动读者。

孟贯的这首诗意象丰富,生动地描绘了山寺的夜景,并传达出诗人的向往之情,堪为写景抒情的佳作。

诗人在溪流与山岭之间跋涉了许久,终于隐约地听到了从远处传来的寺院钟声。“尽日”二字,夸张地描述了山寺远离尘世;“方听”二字,委婉地抒写了作者寻觅时间之长,更期待着尽快与高僧会面。

接下来,作者省略了进入寺院的过程,却重点传达出“逢僧定”之事,诗人不便打搅高僧修行,也就无法当面请教,内心多少有些失落和无奈。可是此时明月已经悬挂中天,想要返回已经来不及了,只好留宿寺院。

人既来之则安之,虽然无缘与大师攀谈和切磋,却可以独自欣赏周围的风景,体会一种浓浓的禅意氛围。清凉的露水滋润着林间的草木,奔腾的泉水从乱石中倾泻而下,诗人目睹眼前的这一切,一时间早已将凡尘中的烦恼忘记得一干二净。

如此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不仅描绘出一幅清澈、宁静的画面,而且也让人感觉身临其境,更触动了作者的情思,让他“通宵寐不成”。诗人即使没有达到预定目标,但也不虚此行,那种超凡脱俗、恬淡无忧的感觉,一定会让他记忆深刻!

0 阅读:54

墨有云水心语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