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前,一位德国女摄影师镜头下的南京之夏

方方谈过去 2024-08-11 22:09:03

赫达·莫里逊(Hedda Hammer Morrison,1908-1991),生于德国南部的斯图加特,父亲是个出版商。莫里逊的家里后来曾经送她到奥地利的因斯布鲁克的医学院去攻读,但她不久就说服家人,改到慕尼黑最早开办的一家摄影学校学习,从此开始了摄影师的生涯。

赫达二十四岁那年(一九三三年)偶然在一份摄影杂志的广告上发现,中国北京的一家德国人开设的哈同照相馆正在征召一名会讲英、法、德语的女摄影师。她认为这个职位非己莫属:她会这三种语言,她的施瓦布地区的出身——当地人在德国以刻苦耐劳著称,而且她还是个女性——估计老板的盘算是可以少付些薪水。结果不出她的所料,北京的照相馆果然相中了她。

那个时代的中国,对于一个德国年轻的单身女性来说,实在是个遥不可及的地方。在她只身离开德国前来中国的时候,家人对她的远行多少有些担心,结果送给她一把防身的手枪和一把雨伞,然而她却在东去航行的船上将它们扔到大海里,随身仅有的重要物品就是一架柔来福来的双镜头反光相机。赫达其后十三年里在北京度过的岁月,就是靠着这架相机,骑着一辆自行车跑遍北京的大街小巷,名胜古迹,拍摄下如今大多已经荡然无存的旧日景物,留给后人嗟叹其珍贵价值的照片。

在北京,赫达·莫里逊管理着照相馆里的十几名中国职员,工作和生活极为安心顺意,无拘无束的生活使她喜欢上了这方土地和这里的人们。

之后十三年里,她携带着来北京时带来的一架柔来福来双镜头反光相机,跑遍了京城及周边地区的大街小巷、名胜古迹,拍摄的照片底片超过1万张。

赫达·莫里逊除了北京之外,还到过很多地方,山西的云冈石窟,河北的正定、保定、热河,陕西的华山,山东的济南、泰安、威海、青岛以及南京、香港等地。同样,这些地方的自然风光、名胜古迹、市井风情,也随之进入了她的镜头。

1944年夏天,赫达•莫里逊从北京出发,南下来到南京,主要目的是为德国驻中国大使魏尔曼(Ernst Woermann,1888—1979)拍摄一本关于南京的摄影集。于是在近八十年前的夏天,最终诞生了一批那个时期的南京城珍贵照片。

▲南京东华门。

东华门,是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时的皇城东门,有三座门洞,顶部原先应有门楼,名叫仪凤楼,1944年时早已不复存在,只剩秃秃的平顶。如今,东华门这里已建起东华门遗址公园,供人参观这处明代宫城的城门。

▲南京明城墙。

▲南京东北郊的南朝石刻辟邪,被丰饶的麦田包围。

▲南京东北郊的一对南朝石刻辟邪,被麦田包围。

▲南京东北郊的另一对南朝石刻辟邪,周遭似乎并非农田,而是荒草。

▲南京燕子矶。

▲南京燕子矶长江岸边。

▲南京明孝陵神道上的石像生。

▲牛首山宏觉寺塔。

▲阳山碑材。

▲阳山碑材,注意看碑材石面上有一个路人,一番对比,可见碑材体量之大

▲覆舟山上望南京玄武湖。明城墙依然完好。

▲南京玄武湖望紫金山。

▲南京玄武湖望紫金山。

▲南京玄武湖。

▲南京玄武湖。

▲南京玄武湖,远处那一座塔,即诺那塔。

▲玄武湖环洲上的诺那塔。

▲玄武湖环洲上的诺那塔。

▲图中此处应为玄武湖环洲的诺那塔附近拍摄,可以看到近处停靠的小舟、远处划船而过的游人,以及更远处的紫金山。

▲南京玄武湖,远处是湖心的环洲,近景处为武庙闸。

▲南京城内望紫金山。

▲南京夫子庙秦淮河附近。

▲南京中山陵的音乐台。

▲南京清凉山,清凉禅寺和扫叶楼

▲城内某一处水塘,成群的凫鸭正在水中嬉戏。

▲水塘岸上的一处鹅圈,远处有两个人正在草地上侧躺着休息。

▲一处水塘边,芦苇长势茂盛,一位农户正在水边察看着什么。

▲此图地点不详,有眼尖的读者指认的出吗?

▲栖霞山

▲此图地点不详

▲此图地点不详

▲南京煦园

▲此图地点不详

▲此图地点不详

▲此图地点不详

▲南京汉西门外,曾国荃遗爱牌坊

▲此图地点不详

▲此张地点不详。

▲此张地点不详,猜测或为夕阳落山前的江岸边。

0 阅读:35

方方谈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