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副中药贵过黄金?最近,四川的伊女士因抓药14天花费2300元冲上热搜,其中一味药材竟占账单的六成!网友炸锅:这是治病还是‘治钱包’?"

3月11日,伊女士因内分泌失调前往某医保定点医院就诊,医生开出的14天中药方总价高达2300元。账单显示,其中一味名为“炒酸枣仁”的药材用量420克,价格竟达1291.5元,占比近60%。

面对催诊,伊女士选择暂缓治疗:“这药难道镶了金边?” 记者调查发现,同一药方在电商平台报价仅760元,而线下价格却翻十倍。
某三甲医院医生周医师坦言:“炒酸枣仁太贵,我两年没开过了!” 这味药材究竟有何玄机?

炒酸枣仁主要用于安神助眠,被中医称为“宁心圣品”。
但近年来其价格如坐过山车:从每公斤一两百元飙至1200元,今年虽回落至500元,仍让普通患者望而却步。

价格悬殊的三大推手
1. 资本炒作:部分游资涌入中药材市场,人为操纵稀缺品类,猫爪草曾从80元/公斤炒至千元。

2. 供需失衡:年轻群体对中医接受度飙升,某医师接诊患者中40%为20-30岁年轻人,需求激增推高价格。
3. 流通黑洞:从种植到患者手中,需经历药商、药厂、医院等多重环节,层层加价后价格翻倍。

面对天价药单,不少人转向网购。蔡女士线下5698元的20剂药方,某平台报价仅760元,还包代煎。但低价背后风险暗涌:
以次充好:某医院曾因使用水分超标的劣质酸枣仁被罚16万元。

真假难辨:商家标榜“无硫药材”,却无法提供质检证明。
有患者坦言:“网购省了钱,却怕吃坏身子,两难!”

为减轻患者负担,医生们开始寻找替代方案。周医师用合欢皮、夜交藤等替换炒酸枣仁,成本直降80%。业内人士呼吁:
建立溯源体系:从种植到炮制全程监控,杜绝“劣药高价”。

推动药方透明化:公开药材市场指导价,打破信息不对称。
正如专家所言:“中医药现代化,不是把古籍搬进实验室,而是让老百姓看得起病、吃得起药。”

当一味药材的价格堪比奢侈品,我们不禁要问:传承千年的中医药,究竟该为疗效买单,还是为炒作埋单?

如果有一天,连治病救人的药材都成了资本游戏中的筹码,谁还能守护这份“悬壶济世”的初心?
你会为高价中药材买单吗? 如果医生开的药方超预算,你会选择平价替代还是咬牙坚持?评论区聊聊你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