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11月上旬,随着辽沈战役的落幕,国民党在东北地区的控制权完全丧失。为了扭转不利局面,国民党高层迅速在南京召集了一次紧急会议,商讨应对策略。
11月4日,在南京斗鸡闸二号的何氏公馆里,国防部长何应钦看到傅作义情绪不佳,便劝慰道:“宜生,别想太多,委员长已经批准你带兵南下,这对你来说是件好事。”
傅作义直言:“何先生,不必多言。我来南京之前已向委员长明确表态,华北地区我绝不会轻易交出!”
何应钦微微蹙眉,开口道:“既然你已经有想法了,那就直接说出来吧,让大家都听听看。”
傅作义毫不客气地回道:“别在这儿煽风点火,真把我惹毛了,我连一枪都不开,直接去绥远搞游击战!”
何应钦一时语塞,为了避免局面恶化,只得选择尴尬离场。
就在这次会议前几天,10月23日,蒋介石乘专机飞抵北平,亲自指挥战局。他要求傅作义务必死守华北地区,同时增援山西战场,确保与阎锡山的部队形成协同防线,共同阻击解放军向南推进。
没过多久,蒋介石的态度就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他先是发电报给傅作义,命令他率部队南下山东。见傅作义没动静,蒋介石又连夜把他骗到南京,让何应钦、白崇禧等人轮番上阵,想劝傅作义放弃北平。
在那个时期,国民党在东北的局势已经无法挽回。如果傅作义再从北平撤退,解放军将迅速控制整个华北地区。这样一来,西北的胡宗南将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国民党在北方的统治将彻底崩溃。那么,蒋介石为何还要坚持这样的决策?他背后究竟有何深层次的考虑?
1948年9月24日,济南被解放军攻占,国民党在华东地区的形势急转直下,大规模决战迫在眉睫。蒋介石对此心知肚明,立即命令国防部针对华东战局制定应对策略。国防部长何应钦迅速组织下属展开紧急商讨。
数日后,何应钦向蒋介石提交了会议结论:当前华东和华北战场国军形势不利,与其在两个方向同时承受压力,不如将华北部队南移,与南方兵力协同作战,集中力量攻取山东,确保淮海地区的安全。
一向犹豫不决的蒋介石在听取何应钦的提议后,陷入了两难境地。放弃华北地区让他心有不甘,但淮海地区对南京的安全至关重要,绝不能有任何闪失。经过反复考虑,蒋介石最终采纳了何应钦的建议,迅速下令傅作义带领部队向南方转移。
何应钦的部署确实考虑周全。倘若傅作义带领部队向南推进,我军在华东地区的力量难以同时应对南北两个战场。这种情况下,只能选择暂时避开其主力,避免正面冲突。
傅作义在国民党将领中堪称佼佼者,对于蒋介石命令部队南撤的战略目的,他心知肚明。既然如此,他为何要如此坚定地抵制这一决策?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基于两个关键因素:
首先,蒋介石表面上对傅作义十分器重,但实际上他非常在意派系之分。傅作义曾是阎锡山的得力干将,两人交情深厚,这让蒋介石始终对他心存疑虑。
傅作义与国民党绥远省主席董其武私下交谈时,直言不讳地表达了自己的困境:“蒋介石对我严加监视,军队里遍布军统的眼线。”傅作义清楚自己在南京缺乏支持,一旦率军南下,极有可能被蒋介石解除军权。
其次,傅作义最为忧虑的一点,与毛主席密切相关。
1948年初,傅作义的王牌第35军在涞水遭遇我军沉重打击,这次失利让傅作义对解放军的动向格外警惕。在他准备启程前往南京的前一天,其情报部门传来紧急消息:冷口和喜峰口附近发现了解放军活动的迹象,但具体兵力尚不明确。
冷口和喜峰口作为连接东北与华北的战略要道,近日出现了解放军部队的踪迹。这一现象表明,东北地区的解放军很可能已经通过这两个关口进入关内。
倘若情况属实,傅作义率部南撤时,解放军势必尾随追击。傅作义的士气已被毛主席瓦解,华北国军对解放军心生畏惧。一旦失去城墙庇护,面对解放军的攻势,华北国军将不堪一击,迅速溃败。
傅作义想到这里,心里一紧,感到一阵寒意。眼下的局势,他只能选择不往南走了,这是唯一的出路。
杰出领袖的卓越之处,往往体现在他们超乎寻常的战略远见上。以毛主席为例,他在辽沈战役进行到一半时,就已经开始筹划东北部队后续入关的详细安排。不仅如此,在中央军委的多次会议上,他反复强调需要警惕傅作义部队可能向南移动的动向。这种提前布局和未雨绸缪的思维,正是伟大人物区别于常人的关键所在。
1948年11月1日,辽沈战役即将结束,毛主席迅速向东北野战军司令部发出指令,要求他们尽快派遣先头部队进入关内。接到命令后,东北野战军立即行动,派出第四纵队和第十一纵队执行任务。这支部队正是傅作义的情报机构所发现的解放军先遣力量。
我军行动非常隐蔽,傅作义虽然察觉到一些异常,但无法准确判断我们进入关内的兵力规模。这种不确定性让他产生了极度紧张的情绪,误以为周围到处都是我们的部队,陷入了过度戒备的状态。
毛主席意识到,仅凭这支先头部队,最多只能起到震慑效果,一旦傅作义摸清底细,华北的形势很可能会陷入混乱。基于这一判断,他在11月16日再次向东野司令部发出指示,强调必须迅速调动东野主力进入关内。
根据毛主席的考虑,东野的先头部队已经顺利进入关内,因此大部队跟进应该不成问题。但第二天,东野发来了一份详细的电报,核心意思很明确:主力部队需要时间休整,暂时无法进关。
毛主席再次面临棘手难题。
在辽沈战役结束后,东野部队进行休整是情理之中的事。然而,从整体战略角度考虑,东野迅速进入关内将对华北、华东乃至全国的战局产生积极影响。经过深思熟虑,毛主席最终决定坚持原定计划,要求东野主力部队立即向关内进发。
考虑到东野在锦州战役中曾表现出迟疑不决的情况,为防止因反复商议而贻误战机,毛主席在11月18日果断下达命令,以极为强硬的语气要求东野主力迅速进入关内。
接到毛主席的指令后,东野政委罗荣桓意识到情况紧迫,迅速在部队内部展开动员工作,向对入关持保留态度的军官们详细阐释中央的战略部署。经过罗荣桓的耐心说服,东野全体官兵最终达成共识,一致同意挥师入关。
11月23日,东野主力部队完成集结,正式向关内进发,华北地区的解放曙光就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