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峰山庄记》原文:
吾友汪钝翁,居于尧峰之麓,杜门屏迹,不问世事,自号尧峰山人。钝翁既以高名盛德,为海内贤士大夫所推重,而其所居山庄,亦遂以尧峰著。
余尝过而访之,沿山蹊以入,溪流溅溅鸣于两傍,松篁交翠,隐映衣袂。行可里许,得一聚落,则钝翁之庄在焉。其堂三楹,翼然而临乎前,扁曰“乐志堂”,取屈子“乐莫乐兮新相知”之义也。堂之后为楼,凭栏而望,则远峰罗列,皆在几席之下,而尧峰为最高,秀色可掬,因名其楼曰“望山楼”。楼之左为轩,种竹数百竿,清风时至,戛然有声,名之曰“听竹轩”。轩之南有小池,方广不盈丈,蓄鱼数十头,游泳于萍藻之间,作濠濮间想,名曰“濠上观鱼处”。堂之右为圃,杂植时花嘉树,春则桃李烂熳,夏则荷香十里,秋则桂子飘黄,冬则梅花破玉,名之曰“花坞”。
由堂而左,循径以往,有亭曰“清晖亭”,盖取谢灵运“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之诗,以其得山川之清晖也。亭之旁为台,积土为之,可罗坐数十人,每花朝月夕,与客登临其上,饮酒赋诗,极一时之乐,名曰“把酒台”。由堂而右,又有径,曲折而通幽,数武之内,忽开朗,有屋数椽,编竹为篱,编茅为屋,其制朴陋,而意趣自佳,名曰“拙庵”。
余于此庄,徘徊瞻顾,见其结构虽不宏大,而位置天然,曲折幽深,有隐君子之趣,心窃慕之。钝翁为余言,此地本荒僻,无足观者,自吾经营于此,日增月葺,始有今日之胜,然亦惟寄吾情于山水之间,聊以自娱耳,非敢夸示于人也。
嗟乎!士君子处世,方其得志,立功立名,奔走于四方,虽有园林第宅,曾不得一日居焉。及其遭时不偶,退而隐处,欲求数亩之宫,一区之宅,以休其身,往往不可得。而钝翁独能择此胜地,以终其身,优游林下,以著书立说,名垂后世,其视世之汲汲于富贵利达者,相去为何如耶?余既嘉钝翁之志,又爱其庄之胜,故为之记,使后之览者,知此地之有是人,亦足以发思古之幽情也。

译文:
我的朋友汪钝翁,居住在尧峰的山脚下,闭门谢客,隐匿行迹,不过问世间之事,自号尧峰山人。钝翁已经凭借高尚的名声和美好的品德,被天下贤能的士大夫们所推崇敬重,而他所居住的山庄,也因此凭借尧峰之名而著称。
我曾经前去拜访他,沿着山间小路进入,溪流潺潺作响在道路两旁,松树和竹子翠绿交织,隐隐约约映衬着衣裳。走了大约一里左右,见到一处村落,那就是钝翁的山庄所在之处了。那里有三间厅堂,像鸟儿展翅一样矗立在前方,匾额上题着“乐志堂”,取的是屈原“快乐莫过于结识了新知己”的意思。厅堂的后面是楼阁,靠着栏杆远望,远处的山峰罗列,都仿佛在坐席之下,而尧峰是最高的,秀丽的景色仿佛可以用手捧起,于是就把这座楼阁命名为“望山楼”。楼阁的左边是轩室,种了几百竿竹子,清风不时吹来,竹子发出清脆的声响,给它取名叫“听竹轩”。轩室的南边有个小水池,长宽不到一丈,养了几十条鱼,鱼儿在浮萍水藻间游来游去,让人产生濠濮之想,就把它命名为“濠上观鱼处”。厅堂的右边是园子,错杂地种植着应季的花卉和美好的树木,春天的时候桃李花开得绚烂,夏天的时候荷花飘香十里,秋天的时候桂花飘落金黄一片,冬天的时候梅花绽放如同白玉,给它取名叫“花坞”。
从厅堂往左,沿着小路过去,有一座亭子叫“清晖亭”,大概是取自谢灵运“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的诗句,因为这里能领略到山川清新美好的阳光。亭子的旁边是高台,用土堆积而成,可以围坐几十个人,每当花开的早晨、月明的夜晚,和宾客登上高台,饮酒赋诗,尽享一时的快乐,给它取名叫“把酒台”。从厅堂往右,又有条小路,曲折通向幽静之处,没几步远,忽然变得开阔,有几间屋子,用竹子编成篱笆,用茅草盖成屋顶,它的形制质朴简陋,但意趣自然很好,取名叫“拙庵”。
我在这个山庄里,来回走动、四处观看,看到它的格局构造虽然不算宏大,但是位置天然,曲折幽深,有隐士的情趣,心里暗暗地羡慕。钝翁对我说,这个地方原本荒凉偏僻,没有什么值得观赏的,自从我在这里经营打理,一天天、一月月地修缮,才有了如今这样的美景,然而也只是把我的情感寄托在山水之间,姑且用来自我娱乐罢了,不敢向别人夸耀展示。
唉!士大夫君子在世上生活,当他们得意的时候,建立功勋、树立名声,在四方奔走,虽然有园林宅邸,却不曾有一天能居住在里面。等到遭遇时运不好,退隐而居,想要寻求几亩大的房舍,一处宅院,来让自己安身,往往却得不到。然而钝翁独独能够选择这样的好地方,来度过自己的一生,悠闲自在地生活在山林之下,用来著书立说,名声流传后世,他和世上那些急切追求富贵显达的人相比,相差是多么大呀!我既赞赏钝翁的志向,又喜爱他这山庄的美景,所以为它写了这篇记,让后来游览的人,知道这个地方有这样一个人,也足以引发追思古人的幽深情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