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战争中,美军飞机集中攻击我们的后方铁路线,企图在90天内摧毁朝鲜北部的铁路运输线。用时任志愿军副司令兼后勤司令洪学智的话来说,美军除了没用原子弹,其他炸弹都用上,摧毁我军后勤补给。到1951年8月底,由于美军轰炸,再加上秋季洪水的冲击,朝鲜北部1200公里的铁路中,仅有断断续续的290公里能够通行,9月-12月,美军投弹38000多枚,平均不到两公尺的铁路扔一个炸弹。
1951年9月7日,彭总给时任中央军委代总参谋长的聂荣臻反映了志愿军前方的困难,早晚秋风袭人,战士单着,近旬病员大增,洪水冲,敌机炸,桥断路崩,存物以空,粮食困难,冬衣如何适时运到,在在逼人?面对朝鲜战场后方严峻的形势,周总理指示,要减少弹药和咱品的运输,主要运输急需的粮食和冬季服装,并指示要改变铁路运输的包装办法,多用大型车辆运输,大大提升了运输力量。
同时,二线的各军和各兵团直属队也被动员起来,加修加固和拓宽了公路。经过这些努力,志愿军的后勤保障工作从1951年底开始逐步扭转了被动局面。志愿军铁道兵团发挥了重大作用,志愿军铁道兵团前身正是成立于1948年7月的东北人民解放军铁道纵队,这支在解放战争中锤炼出的特殊部队,于1950年11月入朝参战。
根据敌机轰炸特点,铁道兵团采取以集中对集中、以机动队机动地抢修方针。美军集中轰炸平壤以北三角地区铁路,志愿军铁道兵团则集中抢修力量的一半以上,保证三角地区铁路的抢修。美军改变轰炸策略,改为不定期的机动轰炸,铁道兵团则以一定兵力作为机动,以便其他地区随时抢修。在重要车站,铁道兵团均修筑了迂回线,在重要桥梁地区均修筑了简便桥。
在修复清川江大桥的过程中,战士们用木板垫浮桥、枕木排浮桥、油桶架浮桥等方式,在连续奋战了30余昼夜后,最终创造出了修桥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钢轨架浮桥法,并先后搭设浮桥12次。经过大家一月多的努力,志愿军抢修部队保证了三角地区和东西青川江、东大同江三座桥梁的运输能力,再度打开了美军对三角地区的封锁。
美军不得不承认,对铁路实行绞杀作战的效果是失败的,凡是炸断了的铁路,很少是在24小时内未能修复的。彭老总曾多次表示,现代战争打的就是后勤,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前方广大指战员的功劳算一半,后勤保障人员的功劳算一半。在朝鲜战场,志愿军以铁路运输和公路运输相结合的方式,以抢修、抢运和防空斗争相结合的方式,构筑了前后贯通、纵横交错的铁血动脉,解决了能不能有饭吃,能不能打胜仗这个战略性重大问题,形成了打不烂、炸不断地钢铁运输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