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军在南京保卫战损失很大,为何五个月便恢复战斗力?

微史客栈 2025-02-18 00:01:41
前言: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王耀武第51师和俞济时第58师组建为第74军(注:第74军成立时仅辖第51师和第58师,武汉会战后,第57师编入第74军),由俞济时担任第七十四军军长,随后第74军在俞济时、王耀武、冯圣法等人率领下开赴上海,74军编入陈诚第十五集团军参加淞沪会战。

淞沪会战结束后,第七十四军还来不及整补就投入南京保卫战的作战中,南京保卫战中,第七十四军从外围一直战斗至城内,第74军最后虽然突围了出去,但是第74军在南京保卫战中损失非常大,然而第74军仅仅五个月后便恢复战斗力,此后74军在历次会战中一直担任主力,期间虽然也曾多次被重创,但是休整四五个月后又能恢复战斗力。第74军损失很大后,为何能在短短数月再次恢复战斗力?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一、74军从南京突围时保留了完整建制和骨干

1937年12月,74军从南京突围时保留了完整建制和数千人骨干。俞济时开完突围会议后,立即派人将突围命令传达给王耀武,俞济时和军部人员先行渡江。当时第51师和第58师还在阵地上战斗,王耀武等人接到命令后组织部队向江边渡口集结,然而部队向渡口集结时遭到日军第六师团的阻击,损失千余人。

俞济时

74军两个师经过激战总算冲到了江边,好在当时俞济时早有先见之明,提前准备了一艘小火轮,俞济时自己过江后又命令这艘小火轮接王耀武和其他部下过江。可别小瞧这艘小火轮,每次可以运输三百多人,一晚上便运过去数千人。根据王要读第51师参谋人员回忆,51师渡江人员有三千多人,还有陆续归队的人员,第58师突围时在前面损失较大,突围出去的人员少一些。王耀武后来回忆中称74军撤出五千余人,王耀武的这个说法是合理的。

王耀武

1937年秋,74军成立后一直在前线征战,其实经过淞沪会战三个月的战斗,74军两个师撤退到南京时各师已经不足万余人,在南京激战数日后,这两个师开始突围时最多万余人。74军虽然在淞沪会战和南京保卫战中损失非常大,但是74军南京突围时保留了完整建制,还有数千骨干。

74军军部基本上完整突围,第51师撤出16名校官,第58师撤出22名校官,74军指挥系统还健全,还有五千名骨干在,这是74军能快速恢复战斗力的根本。

南京保卫战中还有一支部队突围时几乎没有什么损失,这支部队便是徐源泉率领的第2军团。该部实际上也仅有两个师,徐源泉不愧是从小兵一路干上来的二级上将,对撤退非常拿手。

南京保卫战

第2军团本来就是调来增援南京守军的,这支杂牌部队在栖霞山附近与日军展开激战,突围命令下达后,12月13日凌晨,徐源泉便组织所属部队在两个码头快速集合,然后井然有序登船渡江。原来徐源泉提前在江边藏了一些轮船,第2军团在几个小时内便全部撤退到了江北,不得不说徐源泉在撤退突围这块很有本事,第2军团成为守军军级部队中撤出人数最多的一支部队。

二、人员、武器补充及时

74军虽然成建制撤到了江北,但是74军仅剩五千余人,武器弹药更是损失殆尽,过江时为了运输更多人过江,重武器几乎全部损失,轻武器也仅剩千余支,这些武器装备一个团都不够。74军撤出后人员和武器都得到了及时的补充,一批刚从军校毕业青年担任基层军官,同时又补充了一大批精壮兵员,这时候的兵员也比较好,同时,给74军拨付了一大批武器。

有了这些武器弹药和青壮年,以骨干为基础,很快便可恢复部队建制。74军能及时得到人员和武器的补充,主要还是因为74军属于嫡系部队,只有嫡系部队才有这样待遇。

三、俞济时、王耀武等将领综合能力强

74军能快速恢复战斗力与俞济时、王耀武等将领也有很大关系,特别是王耀武可谓是74军的核心人物,抗战八年时间,74军军长一职长期由王耀武担任,74军绝大部分战绩都是在王耀武指挥下创造。

王耀武不光练兵、指挥作战能力强,同时还能很好的照顾上下官兵,别人当军长想办法给自己捞,而王耀武置办产业,想各种办法照顾下属,对阵亡官兵、伤兵非常照顾,这就是王耀武为什么能将74军官兵凝聚在一起。

结语:

纵观古今,一支部队在遭受重创后还能快速恢复战斗力,无外乎有三点,其一基本建制和骨干还在;其二,人员和物资能及时补充;第三,主要将领个人能力突出,尤其是能将官兵上下凝聚在一起。

2 阅读: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