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是很常见的中草本,功效受到很多人青睐。但是,市场调查显示,售卖黄芪的掺假率高达惊人的90%以上,也就是说你去十家店买黄芪,有九家都是假的。为什么假黄芪那么泛滥,又该怎么分辨?本文基于行业经验来聊聊。
假货问题由来已久
黄芪为什么有那么多假货?主要有这些原因。
第一,黄芪的种植加工成本高,对土壤气候条件要求苛刻,还需要3年时间生长,这样利润就没多少了。而伪品如蜀葵根、紫花首蓿根等替代品成本仅为真黄芪的五分之一,这么大空间,让不少卖家铤而走险。
第二,加工环节的科技太多了。硫磺熏蒸、工业染色、模具塑形……各种又新又先进的造假技术,让黄芪伪品在外观上接近珍品。比如硫磺熏蒸就能让草本表面更白净,卖相极佳。
第三,多数购买者缺乏专业鉴别知识,只依靠颜色、大小这些表面特征判断品质,就很容易被第二点说的加工手段给误导。
第四,缺乏易于执行的溯源体系。虽然中草本的溯源体系逐渐完善了,但还是有难执行的问题,比如无法简单扫扫二维码,就能溯源,还需要经过一系列麻烦的手段。无法被溯源,假货自然流通。
所以,想买黄芪,基本上只能靠我们自己辨别,以下就给各位给出5个实用的辨认方法。
5个干货实用的黄芪辨别方法
以下5个方法是基于对黄芪传统经验鉴别特征的总结,并融入了一下现代研究的认识。
要注意,单一方法可能没法做到100%准确,最好综合判断。
方法一:外观三板斧——金盏、银盆、菊花心
这是鉴别黄芪切片非常经典也是最直观的方法,这三个词,就概括了真黄芪的外观特点。
金盏——指的是黄芪切片最外层的一圈。黄芪的最外层是根皮,通常呈现淡棕黄色或灰褐色,靠近边缘的韧皮部会稍微深一点,看起来像一个金色的杯盏边缘。这个颜色是黄芪表层和韧皮部细胞的自然颜色体现,造假也造不来的。要观察这个边缘有没有过分鲜艳,或者颜色分布不均匀。
银盆——说的是切片中心部分的木质部。这里的颜色比外圈的“金盏”要浅,呈黄白色或淡黄色,形状像一个浅色的盆。这种内浅外深的颜色,是黄芪根部结构的自然特征。如果整个切片中心颜色太深,就可以说是假货。
菊花心——在“银盆”的中心,也就是黄芪的最中心,可以看到明显的放射状纹理,是纤维束和导光束排列形成的,从中心向四周辐射,很像菊花的花瓣一样。这些纹理摸上去会比较坚韧,摸上去较为粗糙。如果黄芪没有这种放射状纹理,或者纹理模糊不清,乱七八糟,那就是假货。
总的来说,假货特点:颜色过白,白的不自然,可能是硫磺熏蒸的结果。断面没有清晰的菊花心放射状纹理,看不出金盏银盆的颜色分层。
方法二:有没有豆腥味
真黄芪会有一股都豆腥味,为什么?因为黄芪本身属于豆科植物,有豆腥味,才符合植物分类的科属,才是真正的黄芪。
如果可以,取一小片放入口中咀嚼一下,如果味道微甜,嚼到最后会有一种淡淡的豆腥味残留,而且嚼起来是要有韧性的,不会轻易变成粉末,只是有少量的纤维渣,那就可以接受,是真货。
总的来说,假货特点:闻起来,吃起来都没有豆腥味,反而有一股苦、涩味,或者其他化学品的味道,那就说明不是真品,被混入了其他添加物。如果一点味道也没有,那大概率也是假货。
方法三:泡水变色,吸水膨胀
真正黄芪,放进水里,会让水变色,自身也会膨胀。
可以拿几片黄芪放入透明玻璃杯中,用开水冲泡,真正的黄芪泡水后,水色会逐渐变成澄清的淡黄色或浅棕黄色,而且颜色释放通常比较均匀缓慢。
在泡水过一段时间后,黄芪片会吸水膨胀,不过还是能保持相对完整的形状,不会散开或者变成糊状。这是因为黄芪根中有较多的纤维,结构紧密,很是结实。
总的来说,假货特点:泡过水之后,如果颜色马上变得很深,不自然的鲜黄色、橙黄色,而且还浑浊,这说明经过了染色处理,燃料快速溶解到了水里。另外就是泡了水很快就散开了,变得软烂,一捏就碎。就说明这不是真正的黄芪,而是用的劣质、粉碎后再压制成型的材料制成。
方法四:摸一摸,质地硬而不脆,韧而不散
干燥的黄芪应该是质地坚实,比较硬,拿在手里有分量感的。
虽然整体硬,但在菊花心的部分还是有良好的韧性,可以用指甲掐或者用手指掰,你都能感觉到纤维的拉力,不容易被轻易这段成整齐的两截。哪怕这段,断面也不会像木头那样光滑平整,而是有毛糙感。
总的来说,假货特点:质地要么完全的坚硬,完全没有韧性,稍微用力掰就脆短了,断面务必光滑,没有纤维的毛糙感,就说明是用质地更为高密的木材伪造的。
方法五:整根的黄芪难以造假
看黄芪是什么样的形态,就知道是不是造假的。形态不同,造假难易度也不同。
如果是整根黄芪或者一整块黄芪段,造假难度就比切片或黄芪粉要高。因为整根能更全面观察到黄芪的原生形态特征,天然的表皮,形状等,这想要造假,难度高得多。
如果条件允许,选择整根或者大段的黄芪会比较可靠。
鉴别黄芪,要通过上述5个手段综合去看,准确率更高。
建议还是通过正规渠道购买,有票据和购买记录,更不容易买到假货。
在2022年,电商平台进行过一次中草本产品的调查,发现黄芪产品仍有63%左右的售假率,线上购买,也要保持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