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集咱们说介子推和寒食节的故事。
晋文公大封功臣。
功臣分为三等,第一等功臣,从龙之臣,以赵衰、狐偃为首;第二等功臣,主动联系晋侯做内应者,以栾枝、郤溱为首;第三等功臣,最后开城归降者,以郤步、韩简为首。
有个曾经追随晋侯在外多年的小臣,名叫壶叔。为什么叫壶叔呢,我猜测应该是服务人员,专门为晋文公提水壶或者倒夜壶的。
壶叔大发牢骚,说:“小人自从蒲城就跟随主公,一路上鞍马劳顿,都是我服侍左右。如今主公颁布恩赏,为什么没有我呢?”
晋文公好言安抚,说:“寡人给你说明白,这奖赏有三:能辅佐我行仁爱大义,让我顿开茅塞者,受上等赏;为我出谋划策,让我避免受到诸侯侮辱者,受中等赏;甘冒弓矢,每战冲锋在前,用身体来保护我者,受下等赏。所以说,上赏赏德,中赏赏才,下赏赏功。至于你们,虽然有奔走之苦,更在三赏之外,等三赏完毕之后,才会轮到你们。”
无论怎么说,壶叔最后还是得到了赏赐。但是,在从龙之臣当中,却有一个人,一点封赏都没有得到,这个人就是介子推。
介子推的故事,中国人尽皆知。因为有了介子推,才有了寒食节,也就是清明节。这个故事,早在春秋战国的时候,就已经上热搜了,社会上广为流传。
故事当中说,当初公子重耳周游列国,介子推一路随行。当重耳被困五鹿,因为饥饿,寸步难行。介子推从大腿上割下一块肉,为重耳熬了一碗人肉汤。重耳为此,感动得涕泪横流,发誓不忘介子推的大恩。
等到重耳即位,所有功臣都有封赏,唯独介子推没有。介子推自视清高,拒不找重耳讨要回报,而是选择了隐居。他背着老母亲,隐居到绵山,自力更生,不提往事。
介子推的遭遇被邻居解张得知,解张为介子推抱不平,上书晋文公,献上《龙蛇诗》:
有龙矫矫,悲失其所;数蛇从之,周流天下。
龙饥乏食,一蛇割股;龙返于渊,安其壤土。
数蛇入穴,皆有宁宇;一蛇无穴,号于中野。
晋文公如梦方醒,这才想起介子推,亲自往绵山寻找。结果,大喇叭围着绵山喊了半天,也没有找到。
后来,晋文公想出一个奇特的办法,放火烧山,说这样做能逼出介子推。大火烧了三天三夜,熄灭之后,才发现介子推和老母亲被烧死在柳树下。
晋文公追悔不及,把介子推葬于绵山,为介子推封地立庙,以示纪念。后来这个地方,被称为介休(山西介休),介子推休息的地方。
介子推死的这天,是农历三月初五。国人因为思念介子推,在这一天,不动烟火做饭,称为“寒食节”。
介子推的故事,确有其事,但后来的传说成分太多,与当初大有出入。《左传》上说:晋文公封赏从龙之臣,介子推没有主动请求,所以,没有封赏到他。介子推背着老母亲隐居绵上,不问世事。晋文公后来曾经派人寻找,据说挖地三尺,也没有找到。于是,晋文公就在绵上封了一块地,用这件事来提醒自己,原话是“用它来记下寡人的过失吧,好表彰那些善良之人。”(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左传》既没有提到介子推割肉饲主,也没有提到火焚绵山,是后来的文学作品,一再地加工、拼凑,连割肉、带烧山,都出来了。我们中国的读书人,那都是善于无中生有、夸大其词。
——大人物可共患难,不可共富贵;小人物可共富贵,不可共患难。事实究竟如何,咱们从介子推一案说起。
晋文公是真忘记介子推了吗?不会,他没有健忘症,不会忘记任何人。那为什么不封赏介子推呢?这里面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只有他们俩之间清楚,后人不得而知。
不过,有一点咱们必须说明白,狐氏、赵氏、魏氏、先氏,他们哪一个背后不是庞大的家族势力,介子推有什么?
当初君王和你称兄道弟,承诺如何,是因为他需要“割股”的人。但是,我们也要看清自己的身份,君王可以承诺,我们不能拿着“欠条”堵门要帐。他们生来就是贵族,他继续做他1的爷,我们是平民百姓,同样要好自为之。所以说,介子推最后隐居是明智的。
至于说,晋文公事后封地、建庙,中国人都明白,为死人做的事,都是给活人看的,这叫“驭人之道”。
读历史,如果你能看明白君臣之道,就能看明白工作和生活中的恩恩怨怨,摆明自己的身份和位置,减少几分郁闷和抱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