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吹响反击号角!美国也有被技术卡脖子的一天
近年来,国际舞台上“芯片禁令”和“关税制裁”仿佛成了美国对中国施压的经典剧本。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双方的招式频繁交替,让人目不暇接。就在大家还在消化美国对中国半导体产业的重重限制时,中国吹响反击号角,以战略金属出口管制打出了一记漂亮的反击,一招逆转局势。
1、美国也有被技术卡脖子的一天
我们知道,美国曾凭借芯片技术长期扼住全球科技发展咽喉,但中国迅速成长,特别是在新能源领域的布局,已经足以让美国感受到来自东方的强大压力。
从去年12月底到现在,中国商务部计划对包括“锂精炼”和“磷酸铁锂制备技术”在内的电池相关技术进行出口限制,这种策略性的布置,相当于给自己的技术和资源加了一道保险,同时也给美方那些随心所欲的制裁泼了一盆冷水。
值得关注的是,目前已经有中国企业开始积极响应这一政策。《联合早报》报道称,一家中企正式宣布,决定暂停出口用于处理锂金属的设备。虽然这只是冰山一角,但却传递出一个明确的信号:中国不仅不再任由他国摆布,更准备在关键领域说“不”。
这种具有震慑力的举动,无疑在国际行业圈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2、全球领跑!中国多年布局起效
无可否认,在全球化合作的大背景下,每个国家都希望获取更多的资源和技术来增强自身竞争力。
当今世界,电动汽车正以不可阻挡的势头取代传统燃油车,成为全球汽车工业发展的新引擎。随着这一趋势愈演愈烈,对锂资源的需求也在急速攀升。
分析人士表示,在这场全球电气化浪潮中,中国无疑是领跑者,以技术创新开辟了锂资源开发的新路径。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正是深谙其道,这才会有效利用主导地位对美国形成强有力的回应。
虽说中国不是天生的锂技术大国,但在锂资源的获取和利用上,绝对是占据优势的,最终通过各种创新项目,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实打实的技术领先。
比如,全球首个海水提锂合作项目在青岛落地,这无疑为锂资源开采提供了一条全新的思路。要知道,海水中储存着巨量的锂,如果把这项技术“玩”好,就相当于中国掌握了一座潜力巨大的“锂矿”。
3、被卡脖子,美国反击失败
此外,中国在锂电池制造领域的表现也称得上是“一骑绝尘”:从锂矿的精炼到最终的电池生产,从技术到生产成本和效率,中国企业都展现出无可比拟的竞争力。
例如高压、宽温域的电解液技术,使得中国的锂电池产品在性能稳定性上遥遥领先;而刀片电池、大圆柱电池等结构创新,更是让人眼前一亮……
面对中国在技术和市场上的双重强势,美国自然不甘示弱。过去几年,美国政府和企业加大了对锂电池产业的投资力度,短短2年内,耗费金额高达409亿美元,希望能够借此提升国内的生产能力。
然而,想要显著改变全球产业格局,光砸钱还不够。究其原因,是在于美国的策略选择上存在偏差,他们更多地将资源投入在产能扩张上,而忽略了对技术创新的持续投入。
所以,想和中国企业布局完善的全球锂产业链,去抢占一席之地,更像是一厢情愿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