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说到和尚,大家都不陌生,对他们的第一印象就是不吃荤腥,只吃素。但你知道吗?其实在古时候,和尚是可以吃肉的,他们当时不准吃的是荤。
那么很多朋友就有疑问了,这“荤”和“肉”有什么区别吗?为啥和尚能吃肉不能吃荤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一、素食之变其实在佛教刚传我国的时候,僧人的饮食其实并没有那么严格的戒律。最初那些僧人是被允许吃肉的。不然你看,有许多和尚的形象都是胖胖的,这一点也从侧面形象的证明当时的戒律。
那这戒“荤”中的“荤”到底指的是什么呢?其实你用心观察后就会发现,这里的荤指的就是,一些具有刺激性气味的食物上,如大蒜、葱等五辛。
这是因为这些食材太过于刺激,而佛教主要讲的就是打坐,修行,念经,那如果他们吃了这些食材,可能会影响他们的思绪。所以这些带有刺激性气味的食物会被认为影响修行,因此将这些食物排斥在外。
后来,这种相对宽松的饮食习惯在南朝时期发生了重大转折。当时的皇帝——梁武帝萧衍,是一位十分虔诚的佛教信徒。他在研究后颁布了一项影响深远的法令:法令明确规定僧人必须食素食,从此我国佛教素食文化开始。
随着时间的推移,素食已经成为僧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在后来寺庙中的素食,早已经与古代的素食大相径庭。今寺庙斋饭不再是简单的蔬菜粗粮,而是演变成了精致的美食:豆制品、油炸食品等高热量的素食逐渐成为僧人日常饮食的主要构成。
这种饮食结构的变化,加上僧人日常生活中缺乏足够的体育锻炼,导致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尽管坚持素食,许多僧人却呈现出肥胖的体态。这与我们通常认知中的"素食等于健康"的观念形成了鲜明对比。
二、现代僧人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今天,寺庙中的斋饭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素菜配米饭。许多寺庙推出了丰富多样的素食自助,其中包括各种模仿荤菜的素食。这些食物不仅在口感上追求精致,在营养价值上也力求均衡。
除了饮食的变化,现代僧人的日常生活方式也与古代有很大不同。在古代,僧人们除了诵经念佛,还需要参与寺院的日常劳作,如种地、打扫等。这些体力活动在某种程度上平衡了他们的能量摄入和消耗。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许多寺院的日常事务已经实现了机械化和信息化。僧人们不再需要像古代那样进行大量的体力劳动。同时,现代社会的快节奏也影响了寺院的生活,僧人们可能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额外的体育锻炼。
这种生活方式的转变,加上那些素食,导致了能量摄入和消耗的不平衡,最终反映在僧人的体态上。但是你知道吗,其实僧人不是只有一种,在唐朝的时候还有一种特殊的僧人——艺僧。
三、唐代艺僧在佛教发展的漫长历程中,这个被誉为我国文化黄金时代的唐朝,孕育了一批独特的僧人群体——艺僧。
这些艺僧并非普通的僧人,他们的修行方式主要是以艺术为主,而后通过诗歌、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来传播佛法、表达信仰,这种独特的修行方式丰富了佛教的内涵。
在诗歌领域的僧人中,贾岛和皎然可是是两位代表性的人物:贾岛,字浪仙,原本是位道士,后来皈依佛门,他的诗作清新隽永,常常借景抒情,表达对佛法的理解和人生的感悟。
皎然则是位禅僧,他的诗歌既有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又蕴含着深刻的佛理。贾岛的"下床五步至果园,手攀朱樱弄晚涟",描绘了一幅僧人在寺院中悠然自得的画面,既体现了佛门生活的宁静,又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
皎然的"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则将禅意与生活情趣完美融合,展现了艺僧们对生活的独特体悟。
而在书法领域,怀素的狂草书法以瘦劲飞动著称,被誉为"颠张狂素"之一。怀素的书法不仅展现了高超的技艺,更体现了禅宗"顿悟"的思想:他的作品,笔墨挥洒自如,仿佛是内心修行的外在体现。
而在绘画领域中,贯休是一位极具代表性的画僧。他以绘制罗汉图闻名,他笔下的罗汉,或是慈祥和蔼,或是威严庄重,生动展现了佛教修行者的多重样貌,尤其是《十六罗汉图》这幅画,更是被誉为中国画史上的重要遗产。
唐代艺僧的出现对我国文化产生不小的影响,而佛教本身的出现就是在像我们说,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之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文化融合的典范:这证明,不同的文化传统可以通过艺术这一媒介实现和谐共存,甚至相互促进。
结语总结一下,古代所指的那个出家人戒“荤”其实指的是有味的菜,而不是指的肉;而后来的“腥”指的才是我们现在理解的真正意义上的肉,但是僧人不允许杀人这个戒律是一直存在的,并不是指允许吃肉就允许杀生了。
而上文这些艺僧的出现,也是在说明我们对于他们的理解不能只局限于电视剧里的那些。对于以上看法,你是怎么理解的呢?
参考资料:
2020-09-03 09:30·海峡网——古时僧人不沾荤腥的荤最初指的是什么?肉食还是气味浓烈的蔬菜
2020-11-12 09:09·闽南网——古时僧人不沾荤腥中的荤最初指的是什么?肉食还是蔬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