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布三步走太空战略,2050年完成50项科学任务,且要领先世界

以山爱科学 2024-10-22 02:37:47
导读:

十月十六号一则消息轰炸了全网,中国科学院、国家航天局、以及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发布会上,发布了中国对空间科学未来的规划。

规划分为三个阶段。

首个阶段截止到2027,论证立项五到八个空间科学卫星任务,着重强调了要形成若干个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原创成果。

消化一下这句话,它有两个需要注意的点。

其一有重要国际影响力;其二要原创成果。

重要国际影响力就不用说了,研究成果要具备轰动全球效果,让所有人惊讶,吃惊。

这一条其实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原创成果。

要知道中国的科学技术的发展相对来说都很晚,尤其是空间科学任务,近些年来虽然有着井喷式的发展和壮大,但说到底,也是摸着其他国家的路来走。

有一句话用在这里很贴切,中国是摸着石头过河。

有石头可摸,至少有一条明路,指引前进的方向。

但要原创成果就完全不一样了,这就意味着想要获得这些研究成果,面对的是一片黑暗,形象一点说,中国的科研人员要开始面对一片无人区。

前方有什么?没人知道,只能依靠判断选择一条路冲过去。

或许这一冲,前面就是万丈深渊,或许会是黑暗中的那一点点微弱的光明。

不过相比较其后两个阶段,这个阶段还是相对轻松一点。

第二个阶段,从2028年开始截止到2035年,开始部署实施系列空间任务,而且都是科学前沿任务,论证实施大约要十五项任务。

其中包含的大型任务有四到五项。

那么这句话又能品出什么味道来呢?

2028年到2035年,七年的时间,十五项任务,这几个关键字说明一点时间紧任务重。

那么将时间紧任务重这六个字再深挖一下,对于这些任务中国的科研人员是有准备的,而且准备应该是充分的,不然不会这么说。

毕竟这场发布会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办的,而且发布这项计划的三个单位,都是鼎鼎大名的,其一中国科学院、其二国家航天局、其三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

看看这三个单位,都是重量级的单位,没有准备,会说这样的话吗?

做一个形象的比喻。

比如有一天妈妈和自己的孩子说,你是喜欢弟弟还是喜欢妹妹?

你先别高兴回答这个问题,因为这个时候的妈妈很可能已经有了,只是你看不出来,或者说妈妈已经开始准备这件事了,到了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地步。

对你说的时候,不是在询问一个问题,而是在间接的通知你,小子你会有一个弟弟和妹妹,我们一起开心吧!

所以第二阶段公布的内容,你开心吗?

那么这段话还有什么值得注意的地方呢?

科学前沿、系列、大型任务。

首阶段提到了原创,那么科学前沿何尝不是呢,都是要走无人区一样的路,寻求科学的真相。

系列,这就好理解了,第二阶段的科学任务不是说开启之后,有了成果就算结束。

有了成果,仅仅是一个阶段性的成果,脚步是不会停下来的,会形成一系列的科研研究。

所以一项科学研究,将会形成一个系列,甚至是形成一个领域。

中国将在这个系列任务中,要一直走在世界前列。

大型任务,其实就是对系列这个词的一个强调,这些大型任务代表着庞大,也就意味着这不是一条线,而是一个领域。

很期待2035年的成果公布的一刻。

不得不说这些年中国科技的发展,让每一个中国人都好奇起来,而且这种好奇心也是越来越重,大有一种让我在活五百年的感觉。

第三个阶段,从2036年到2050年,要论证三十项空间科学任务,而且重要领域要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这句话的含金量就不用再说了,2050年的时候,自见分晓。

那么今天就围绕着这件事来说一说。

《国家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2024-2050年)》

这个规划,就是上文提到的三步走战略。

在这个发布中,不仅提到了三步走战略,还提到了具体要突破的科学主题。

规划中有五大科学主题,十七个优先发展方向。

什么五大科学主题呢?

极端宇宙、时空涟漪、日地全景、宜居行星、太空格物。

这五大科学主题,估计只有宜居行星看得出端倪,其他的看起来是一头的雾水。

解释一下这几个名词。

极端宇宙:简单的说就是宇宙中极端的环境和现象,比如极端的引力、磁场、密度等等。

如果再具体一点,这个主题包括暗物质与极端宇宙、宇宙的起源与演化、宇宙中子物质探测等等。

而这三个方向,就包括在了十七个优先发展方向。

那么这个极端宇宙的研究有什么好处呢?

说到底宇宙是大爆炸产生的,那么很多物理现象的逻辑,就是来自于这场大爆炸。

所以研究极端宇宙,就会理解这些物理现象的逻辑,从而推动物理前沿科技的发展。

时空涟漪,这个名词听起来很神秘。

其实说到底,它就是研究时空的弯曲和扭曲,而这种现象往往和引力波有关系。

也就是说它研究的是引力波对时空的弯曲和扭曲的影响。

所谓的引力波是科学家们想象出来的,整个宇宙像是充满了水一样,当一个星体进行运动,或者两个星体发生碰撞,那么宇宙里的这些想象出来的水,如同平静的湖面产生出了一圈圈的涟漪。

这个涟漪就是引力波,而这个涟漪对于时空来说就是一次微小的扭曲。

通过研究引力波,就会对整个宇宙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甚至将整个宇宙的图谱给绘制出来。

当然引力波也不是那么好研究的,它的波动及其的微弱,直到2015年的时候,科学家们才首次发现了引力波的存在。

所以时空涟漪算是一门非常新的学科。

太空格物,这个名字听得更加是莫名其妙。

它的定义是解释太空条件下的物质运动和生命的活动规律。

至于研究的内容很多人都了解,比如微重力科学、量子力学与广义相对论,生命科学等等。

再具体一点,比如中国空间站的运营、载人登月、探月工程、行星探测。

这些都属于太空格物的科研方向。

日地全景,就是对太阳系的研究,比如对地球的探索、对太阳和日球层的认识、太阳和地球之间复杂的关系等等。

至于宜居行星就不用多说了。

寻找合适人类居住的行星,毕竟太阳的寿命也是有限的,再过五十亿年也就寿终正寝,到时候不说太阳,整个太阳系都会覆灭,最终变成一颗白矮星。

说道这里,会出现一个问题,五十亿年?寻找适合人类居住的行星,会不会太早了?

不早!茫茫宇宙适合人类居住的行星并不多,也许五十亿年之后,还找不到。

太阳系的独特,在整个宇宙都是独一份的。

比如太阳系中只有唯一的一颗恒星,但在其他系统中,恒星的数量往往是两颗,甚至是三颗。

在一个系统中,往往有大的行星,还有中等行星,以及小一点行星,而且中等行星还是最多的。

但在太阳系中,中等行星是一颗都没有,这是为什么?

最奇特的就是木星,在太阳系中,它是最不老实的一个,一会靠近太阳,一会远离太阳。

当然这个一会是以百万年为单位才能观测到的,这个现象也被叫做大逆航。

而太阳系中还有着很多和其他系统不一样的地方。

所以想要找到一个适宜人类居住的行星,非常的困难,那么现在开始做准备,并不早。

当然了,这里会产生一个疑问,五十亿年后,还有人类吗?

截止到目前为止,地球上已经经历了五次生物大灭绝,每一次这种生物大灭绝,都会将70%以上的生物给灭的只剩下化石的水平。

谁也不能保证,在未来的五十亿年之后,人类会不会成为这种生物大灭绝中被灭的一个物种。

但人类发展的一个目标就是求活,所以不能保证的另一个意思是,有可能。

但不管怎么样,事情总得一样一样的来,做好目前能够为未来做好的事情事最好的选择。

这就像在上个世纪的时候,中国人会想到,短短的几十年过去了,中国人出门几乎不带现金,拿上一部手机就可以闯天下。

未来未知,但也可期。

总结:

中国的航天到现在,发展了六十多年的时间,空间科学是从零起步。

而中国发射的科学卫星也仅仅是在本世纪初完成的,这就是当时的双星计划。

而双星计划就是悟空和墨子,这才让中国的空间科学卫星有了长足的发展。

然后是载人航天的发展,月球和行星的探索等等,这才让中国建立起来一套空间科学学科体系。

随着这些科学技术的成果不断突破,这才有了这次三步走的空间科学战略。

这也就意味着中国的空间科学,已经开始有了更大的发展。

说不准到时候,快递业务也会在太空展开,你的收货地址,也会变成火星城。

0 阅读:1

以山爱科学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