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实的刘禅:三国乱世稳坐皇位41年,绝非一无是处的昏君

小瑀说史吧 2024-10-11 16:06:52
导语

刘禅,又称后主,字公嗣,小名阿斗,蜀汉第二代皇帝。

在后世眼中,刘禅是乐不思蜀的昏君形象,他声色犬马,贪图享乐,不理朝政,蜀汉基业在他手中被断送,被嘲讽为扶不起的阿斗。

然而在真实的历史上,刘禅并非是后世流传的刻板形象,他在位四十一年,前期积极支持诸葛亮北伐大业。

在诸葛亮死后,刘禅很好的拿捏荆州集团与益州集团之间的关系,使自己能够稳坐皇帝宝座,投降魏国后,刘禅以“此间乐,不思蜀”为由让司马昭对其放心,安稳的渡过余生。

也许刘禅不是杰出的君主,但在斗争残酷的三国时代,刘禅能够保全性命,避免被屠戮的灾祸,实属不易,这也充分说明刘禅的高超人生智慧和哲学。

从颠沛流离到吴侯辅政:审时度势是刘禅上位的人生哲学

公元207年,刘禅出生于荆州新野,虽然是刘备的第一个儿子,但处境却很艰难。

当时的刘备戎马二十多年,辗转于各地诸侯,没有属于自己的地盘,只能屈居于荆州牧刘表手下。

在刘禅一岁的时候,曹操率大军南下荆州,刘备与曹操是政治上的对手,曹操欲除之而后快。

由于刘备兵力弱小,无法与曹操抗衡,只能南逃,尚在襁褓之中的刘禅有幸在赵云的保护下得以安稳无恙。

在此后的数年时间里,刘备取荆州,夺益州,周旋于曹操、孙权、刘璋之间,刘禅的母亲甘夫人早逝。

而刘禅作为刘备唯一的儿子,自幼缺少双亲陪伴,终日生活在颠沛流离和残酷的政治斗争中。

艰苦危险的环境让刘禅的性格变得格外谨慎,明哲保身成为他今后的价值导向。

219年,刘备击败曹操,取得汉中,将东西两川之地占为己有,与曹操、孙权形成三足鼎立之势,而随着刘备在益州站稳脚跟,刘禅终于迎来了稳定的生活。

219年七月,刘备自立为汉中王,刘禅被立为王太子,221年刘备称帝,建立蜀汉,刘禅为太子。

与曹魏宗室的残酷夺嫡之争不同,刘禅作为刘备的独子,从一开始就是照接班人培养。

在蜀中的时间里,刘禅在诸葛亮、伊籍等荆州名士的教导下,学习《申子》《韩非子》《六韬》等书,掌握治国本领。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刘禅学习的内容主要是法家学派及经世致用的权谋,诸葛亮亦是以刑名法令治蜀,可见,刘禅接受的并非传统儒术,而是法家教义。

所以刘禅的价值观就是实用主义,这对他以后执政蜀汉产生突出影响。

那么刘禅表现如何呢?史载:

“丞相叹卿(刘禅)质量,甚大增修,审能如此,吾复何忧。”

这是诸葛亮与刘备交谈时对刘禅的评价,刘备转告给刘禅。由此看来,诸葛亮对刘禅接班至少很赞同,虽然有溢美夸张的成分,但至少说明刘禅的表现还可以。

223年四月,刘备在白帝城病逝,临终前指定丞相诸葛亮为托孤大臣,要求刘禅以父礼事之。

当年五月,刘禅在成都称帝,诸葛亮开府治事,总理朝政。

此时的蜀汉政权危如累卵,一年前夷陵之战的惨败使蜀汉元气大伤,蜀中益州士族对执政的荆州集团十分不满,各地方势力蠢蠢欲动。

刘禅很清楚当前的危机,他必须把政局稳定下来。

因此他遵照刘备遗嘱,权力下放给诸葛亮,形成“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的局面,同年,册张飞之女张氏为皇后,以此团结蜀汉元老重臣。

此后的几年里,蜀汉对外修复与东吴的关系,内部方面,致力发展农业生产,休养生息,同时,诸葛亮率军平定孟获等南方四郡叛乱。

仅仅四五年,蜀汉的国力和经济就有了很快的恢复,虽然这一切的实施者是诸葛亮,但也离不开刘禅的支持。

有人也许会说,刘禅从一开始就是无实权的虚位君主,但此时的刘禅已经成年,而且益州本土士族集团与诸葛亮分属不同政治阵营,如果刘禅想集权,完全具备条件和能力。

228年至234年,诸葛亮五次北伐,但无功而返,刘禅对诸葛亮的北伐持支持态度,因为只有打着克复中原,恢复汉室的旗号才能将蜀汉内部凝聚起来,稳固自己的位置。

234年八月,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刘禅听闻悲痛欲绝,哭倒于床,不能上朝,一方面是出于亦君亦父的深厚情谊,另一方面也是蜀汉政坛变天的忧虑。作为一国之君,稍有不慎就有性命之忧。

刘禅在荆州集团和益州集团的摩擦博弈中牢控权柄

由于诸葛亮在世时独揽朝政,他的病逝意味着各方势力开始蠢蠢欲动,此时刘禅显露出一个领导者的高超手腕,他需要消除前任的影响,建立自己的威望。

老版三国的刘禅更符合真实形象

刘禅在第一时间禁止大臣们前往汉中奔丧,接着以礼秩为由拒绝为其立庙,以此消除诸葛亮在蜀汉士民心中的影响。

当然,以上这些远远不够,眼下刘禅需要做的是如何集权,保证蜀汉政权稳定。

当时蜀汉朝廷内部主要有两大政治派系,一派是以诸葛亮为首的荆州集团,主要包括蒋琬、费祎、魏延、黄忠、马良等。

这批人士是刘备在荆州时期的老家底,到刘备称霸益州后,荆州集团又构成蜀汉政权的班底。

另一派是以黄权、刘巴、张翼、谯周、马忠为首的益州集团,他们是土生土长的名门望族,势大根深,在蜀中社会具有极强的号召力,同时也是坚定的反北伐派。

除了荆州和益州集团,还有客居益州的东州集团,如法正、李严、张松等,以及关羽、张飞、赵云等元老派。

其中东州派系是荆州集团的合作者,但随着核心人物法正的病逝,以及李严被废黜,东州集团逐渐沦为荆州集团的附庸,至于元老派,随着关、张死于非命,以及赵云的老去,业已消散凋零。

223年,刘备遭遇夷陵惨败,荆州集团作为夷陵之战的主力,其军事骨干及后备力量几乎消灭殆尽,元气大伤,诸葛亮死后,荆州集团进一步衰落。

按照诸葛亮的遗嘱,蒋琬继其位,蒋琬之后为费祎,刘禅尊重诸葛亮的决定,任命蒋琬为尚书令,总理国家政事,235年初升蒋琬为大将军。

当然,刘禅不希望蒋琬成为第二个诸葛亮,未来的蜀汉,不管是谁当政,都要在他的意志下行使权力。

所以刘禅打破荆州集团一家独大的局面,大力扶持益州集团,调谯周为典学从事,担任益州学者之首,后又将其调到太子府侍奉太子,以此达到两大势力的平衡。

而蒋琬在接班诸葛亮后,仍继续坚持北伐大业,巩固荆州集团的权力,只可惜物是人非,今非昔比。

238年,蒋琬进驻汉中,等待时机,准备攻打魏国之时,刘禅将益州大族代表、安南将军马忠召回朝廷,并让其前往汉中传达关于停止北伐的圣旨。

朝廷内很多益州集团大臣对蒋琬北伐也大力抨击,而马忠从汉中返回成都后就被提拔为镇南大将军。

刘禅的一系列动作标志着蜀汉政治风向标的转变,即由积极北伐转向保境安民。

此时的蒋琬也意识到成都上空的政治阴云,更加让他沮丧的是,后主对他这个诸葛亮继承人似乎并没有那么信任,心灰意冷之下,蒋琬于244年辞职,将权力交接到费祎手中。

蒋琬的放弃标志着荆州集团的衰落,费祎虽出自荆州集团,但却抛弃北伐基本国策,转而专注于保境安民。

可以说,在后诸葛亮时期的十几年里,刘禅虽然遵循诸葛亮遗嘱,让荆州集团稳坐执政地位,但明修栈道暗度陈仓,通过倚重益州本土士人,逐渐收回权力,真正的成为蜀汉的主人。

刘禅乐不思蜀背后的苦衷

刘禅深谙权力的底层逻辑是制衡,诸葛亮死后,他大力扶持益州集团去压制荆州集团,他以为这样就可以权力永固。

但他却忽视了政治势力的平衡在于人,只有充足的人力资源才能实现这一目的。

荆州集团作为客居者,犹如无根浮萍,纵使诸葛亮之才,也架不住年华老去,再加上夷陵之战的打击,造成荆州集团人才断层。后续人才不继使荆州集团在与益州集团的竞争中落入下风。

而益州集团根植于本土,壮大于本土,各大豪族之间通过联姻交换资源,形成盘根错节的既得利益集团。

253年,荆州集团掌门人费祎遇刺身亡,至此荆州集团在竞争中全面落败。

随着益州集团的全面控权,刘禅的权力平衡之术彻底坍塌。

但刘禅却没有夺权的欲望,多年来的明哲保身之术让他重新回到诸葛亮时代的顺从状态,只不过操纵他的主角换了而已。

可刘禅没觉得有什么不好,只要自己的位置安稳就行,因为益州集团内部关系错综复杂,需要他这个旗帜作为权力减震器。

对于权力这个东西,刘禅看得很开,你让我不北伐我就不北伐,大将军姜维想折腾一下,那你就带着你的亲兵去折腾好了。

随着刘禅的懈怠,宦官黄皓开始干预朝政,这里要注意,有人抨击蜀汉的堕落是因为黄皓干政导致,但小编看来,黄皓还真的不能背这个锅。

黄皓干政是在258年,也就是蜀汉灭亡的六年前,而黄皓的职务是中常侍,作为皇帝近侍,其权力大小来源于皇帝好恶,所以蜀汉衰落的原因就出在刘禅身上。

263年,魏国实际掌权人司马昭派遣钟会、邓艾、诸葛绪等统率十八万大军,分三路伐蜀。

姜维率军将钟会十余万大军挡在剑阁,但邓艾却偷渡阴平,经过七百里无人区,一路破江油,克绵竹,直取成都。

而在此之前,益州集团已取代荆州集团,控制了从中央到地方的所有要害部门。

之前,益州集团需要刘禅这张牌去对抗荆州集团,但现在已经不需要了,对刘禅的态度一如对刘璋那样。

益州的领头人是谁并不重要,只要把自己的利益维护好就行,四十年前,面对刘备的攻伐,选择无条件的投降,出卖刘璋,四十年后这一场景再次上演。

除了诸葛亮之子诸葛瞻战斗至死,蜀中其余各郡望风而降,邓艾大军风风火火兵临成都,刘禅慌张的召集群臣商议对策,但是谯周等大臣却极力主张投降。

玩弄一时的权术终究被权力反噬,刘禅坐在大殿之上看清这些大臣的嘴脸,这次他依然没有反抗,留下一声叹息后选择投降。

是的,明哲保身是他一辈子的哲学,在这残酷乱世中,唯一的目标就是好好活着。

264年三月,刘禅举家移居洛阳,当时陪同他的蜀汉大臣只有郤正、张通二人,曹魏封他为安乐县公,食邑万户,赐绢万匹,奴婢百人。

在洛阳的日子里,刘禅倒也轻松自在,司马昭设宴款待刘禅,曾问:

“安乐公是否思念蜀?”

刘禅答:

“此间乐,不思蜀也。”

旧臣郤正闻此言,教他应答回蜀之话,刘禅原封不动的学了回去,被司马昭识破,引得魏国大臣哄堂大笑,从此刘禅就成了软弱无能的代表。

在此引用一句名言:“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在浪花淘尽英雄的三国时代,刘禅活的算是通透,他从来没有想过建立什么丰功伟绩,他只想苟全性命于乱世。

只是命运错把他安在帝王的位置上,但即便身居庙堂,依然把趋利避害发挥到极致,只要有佳肴美女相伴,权力什么的都是浮云。

所以他的子嗣很多,一口气生了七个儿子,三个女儿,如此看,“此间乐不思蜀”倒没什么不对。

要说思蜀,以司马昭的猜忌,哪还能让他活的舒服,就算是回去了,蜀中的那些大臣也会给他白眼。

是的,我们不否认刘禅是个庸主,我们嘲笑他无能痴笨,但从来都不知道,他根本不在乎这些。

271年刘禅去世,之前,他的世子早逝,次子本应嗣位,但刘禅不听劝谏,执意立自己的爱子。刘禅顺从了一辈子,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才选择任性一次,只为自己的本心。

0 阅读:132
评论列表
  • 2024-10-12 03:50

    刘禅能做40年皇帝纯粹是因为诸葛亮安排了所有身前身后事 蜀汉四相都是诸葛推荐重用的荆州旧人 诸葛死后 蜀汉一直沿用诸葛旧制 虽然是画虎不成 但维持统治却没什么问题 到费祎死后 陈抵能力一般 刘禅的昏庸立刻显现 治理上没了参照 蜀汉一落千丈 姜维的穷兵黩武只不过是蜀汉灭亡的次要原因而已

  • 2024-10-12 00:40

    他爸爸英雄一世,在几经失败中建立的基业,被他三言两语就献出去了,这个人是一点心都没有啊

  • 2024-10-11 19:36

    只能说他遇到曹氏一族算是幸运的很,如果换了司马氏早被斩草除根了。

    清林秀风 回复:
    当时是司马氏掌权啊,曹氏就是傀儡,杀不杀是司马氏说了算,曹氏没发言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