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破解就业结构性矛盾?

中国新闻周刊 2024-10-13 10:57:23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基础,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为引领,以强化就业优先政策为抓手,以破解结构性就业矛盾为着力点”,同时强调“把高质量充分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

当前我国就业市场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从产业角度来看,在人口老龄化、产业结构升级和生态文明建设等多重趋势作用下,银发经济、数字经济和绿色经济等领域迅速发展,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对高技能、高知识人才需求日益增加;然而,传统制造业和服务业的部分岗位却面临着劳动力过剩局面。从区域角度来看,东部沿海地区和一线城市拥有较多就业机会,但竞争异常激烈;相比之下,中西部地区和二线及以下城市现有就业机会较少但发展潜力较大。上述供需错配状况不仅导致人才分布不均衡,造成人力资源利用率较低,还对经济发展可持续性和高质量充分就业构成了障碍。

9月21日,江苏南京,东南大学举办招聘会,300余家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以及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等行业企业提供了3.9万余个工作岗位。摄影/本刊记者 泱波

就业结构性矛盾的根本原因在于经济发展不平衡与劳动力市场供需变化之间的不匹配。一方面,随着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经济结构正在经历深刻的变革,对劳动力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现有的教育体系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明显脱节,人才培养与产业转型未能同步进行,导致大量毕业生所学专业与市场需求不相符合。另一方面,区域发展差异及其资源分配不均衡,部分欠发达地区缺乏足够的产业支撑和良好的发展环境,难以吸引和留住人才,这进一步限制了当地的就业机会。与此同时,数字经济和绿色经济等新兴领域的快速发展,不仅为劳动力市场带来了新的机遇,也对传统就业模式构成了巨大冲击,使得就业市场出现了新的分化。新兴领域对高技能人才需求日益增长,而传统行业中一些低技能岗位则逐渐减少,这种供需结构的变化给就业市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解决这些问题,亟须政府、企业和教育机构共同努力,通过推动产业升级、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深化教育改革等多种措施,强化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和适应性,最终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的目标。

首先,要挖掘和激发战略性新兴产业、新型工业化产业创造就业的潜能,从新产业和新职业角度培育新的就业增长点。《意见》中指出,“增强现代化产业体系就业协同性。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努力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岗位”。这就要求,一是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特别是支持那些以小微企业为主的新兴行业,政府可以通过设立专项基金、提供贷款担保等方式,降低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鼓励这些企业扩大规模并增加招聘;二是鼓励创新和创业活动,支持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智能制造等新兴领域发展;三是深入推进产学研合作,通过高校与企业联合开展技术研发项目,既能够促进技术创新,也能为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提供实习和就业机会。

江西一所中等专业学校的智能制造实训中心内,学生们在学习工业机器人编程。图/视觉中国

其次,提升区域协调发展就业承载力,促进区域间就业机会的平衡发展,引导人才合理流动。当前,不同区域和城市之间的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意见》中指出,“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加快形成一批服务融通、政策贯通、渠道畅通的就业集聚区和增长极”。在政策层面,要通过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优惠政策等手段,吸引企业在二线城市和三线城市设立分部,鼓励和支持地方发展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以吸引更多小微企业入驻,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分散就业压力。此外,要依托地方产业特色、发挥历史文化特色、利用区位优势特色,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如中西部地区的农业、矿产资源、旅游等产业,可以有针对性地吸引相关产业链条上的企业入驻;通过保护和开发文化遗产、历史名城古镇等旅游资源,促进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发展;结合地理位置的特点,发展物流、贸易、加工制造等产业,以增加就业机会。

再次,关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等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了解其所需新技能和新职业需求,及时调整和完善高校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体系以适应市场需求。《意见》中指出,“将就业状况作为办学资源配置、教育质量评估、招生计划安排的重要依据,对就业质量不高的专业实行红黄牌提示制度”。这就要求,高校须从人才培养知识图谱和能力清单出发,科学进行专业设置,及时响应市场需求变化。一方面,要聚焦数据科学、AI、绿色能源等新兴领域,深化产教融合,共建校企合作平台,强化创新创业教育,运用在线教育及虚拟实验等现代技术手段,高效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另一方面,高校要积极搭建校企合作平台,让企业深度参与课程设计、实习实训和就业指导,开设如数据科学、人工智能、绿色能源技术、生物制药等前沿专业,确保毕业生所掌握的知识和拥有的各项技能与行业需求无缝对接,形成教育与产业的良性循环。

最后,要充分利用招聘平台等大数据开展就业市场预测,健全就业影响评估机制,深入开展就业政策评估等领域研究。《意见》中指出,“健全就业影响评估机制,重大政策制定、重大项目确定、重大生产力布局要同步开展岗位创造、失业风险评估”。通过收集和分析招聘需求、求职供给、市场招聘工资等关键指标,定期发布全国及重点群体的就业景气指数,可以准确把握就业市场的动态变化,预测未来就业趋势,为宏观政策调整、高校及教育机构人才培养提供前瞻性的指导。同时,深入研究招聘需求的构成及其影响因素,包括企业的技能要求、学历偏好、地区分布等,以帮助高校调整课程设置,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确保毕业生的技能与市场需求相匹配。此外,分析起薪变动原因、行业景气程度、技能稀缺性等,可以建立起一个动态反馈机制,使政府、高校和企业之间形成有效的信息流通,从而缓解结构性失业问题,推动高质量充分就业。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所长、吴玉章高级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

发于2024.10.14总第1159期《中国新闻周刊》杂志

杂志标题:如何破解就业结构性矛盾?

作者:曾湘泉

0 阅读:20
评论列表
  • 2024-10-14 07:35

    总量性矛盾更大。就业问题是表象,皆后是机会均等和保障健全

中国新闻周刊

简介:每天真诚推送犀利观点+深度报道+暖心好文+有趣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