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家族聚会中,小琪的舅舅突然打断了热闹的谈话,说自己这几天老觉得右腿有点肿,还时不时地隐隐作痛。
他开玩笑地说:“可能是吃多了肉,血液都堵住了吧!”
大家都笑了,但小琪的父亲却皱起了眉头,提醒他赶紧去医院看看。
几天后,舅舅果然被诊断为“下肢静脉血栓”,医生说:“再晚一步,这血栓可能就脱落,堵住肺动脉了。”
听到这句话,舅舅愣住了。
生活中,我们的手脚其实早已为身体发出预警信号,只是大多数人没放在心上。
而血栓,这个“沉默的杀手”,总是藏匿在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症状背后。
血栓如果把我们的血管比作一条条运输氧气和营养的高速公路,那么血栓就是卡在路中央的“大石头”,让血流寸步难行。
简单来说,血栓就是血液凝结形成的“固体块”,当它堵住血管后,就可能引发一系列严重后果。
根据堵塞部位的不同,血栓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脑血栓:堵在脑部血管,可能导致中风、偏瘫,甚至意识丧失。
冠状动脉血栓:堵在心脏血管,会引发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
下肢静脉血栓:堵在腿部静脉,导致肿胀、疼痛。血栓脱落后,可能顺着血流进入肺动脉,引发致命的肺栓塞。
这并不是危言耸听,一项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研究指出,每年因血栓性疾病死亡的人数已占全球总死亡人数的51%。
可见,血栓的危害比我们想象得更加普遍而致命。
手脚的3种异常,可能是血栓的预警信号在生活中,血栓并非毫无征兆,它常常通过手脚这些血液循环的“末梢”,发出一些“求救信号”。
以下是三种最需要警惕的症状:
单侧肢体肿胀
某天早上,你突然发现一条腿莫名其妙地肿胀了,按下去甚至出现凹陷,这可能是下肢静脉血栓的早期症状。
因为血栓堵住了静脉,血液无法正常回流,导致液体渗透到周围组织,引起肿胀。
例如,一位长途出差的司机小赵,连续开了10个小时车后,下车时发现右腿比左腿肿了一圈。
起初,他以为只是坐久了的正常反应,直到走路时感到刺痛,才被同事劝去医院。
检查结果显示,他的右小腿已经形成了静脉血栓。
医生解释:“长时间保持同一坐姿,会使下肢血流速度变慢,增加了血栓风险。”
手脚发麻或疼痛
手脚经常麻木或疼痛,也可能是血液循环不畅的表现。
尤其是这种感觉在休息后仍无法缓解,就要引起重视了。
一项针对脑血栓患者的研究发现,有30%的患者在发病前几天出现过明显的肢体麻木。
这是因为血栓堵住了血管,局部供血不足,刺激了神经末梢。
手脚发冷或变色
如果你的手脚经常冰凉,甚至变得发紫、苍白,这也是血栓的常见症状之一。
当血液无法顺畅流向四肢时,皮肤的温度和颜色都会受到影响。
一位老人,在寒冷的冬季发现手指发紫,去医院后被诊断为小动脉血栓。
医生解释:“冬天血管容易收缩,再加上血液粘稠度高,血栓很容易在小血管处形成。”
血栓对不同部位的影响,远不止手脚血栓的危害不仅限于四肢,它对不同部位的影响也各有特点。
这些知识不只是科普,更是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手脚会有这些异常表现。
脑血栓
脑血栓会阻断大脑的血液供应,轻则导致短暂性脑缺血,重则引发偏瘫、失语,甚至威胁生命。
脑血栓患者通常会有突发的头晕、单侧肢体麻木等表现。
冠状动脉血栓
如果血栓堵在冠状动脉,会导致心肌供血不足,表现为胸闷、胸痛。
这种情况往往是心梗的“导火索”,需要特别警惕。
肺栓塞
血栓脱落后,随血液进入肺动脉,可能引发肺栓塞。
这种情况通常表现为突然的胸痛、呼吸困难,甚至可能在几分钟内危及生命。
通过这些血栓对不同部位的影响,我们可以更清楚地认识到,手脚的异常并不是孤立现象,而是全身血液循环系统出现问题的信号。
自测方法在生活中,有一些简单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初步判断是否存在血栓风险:
测量腿围:用软尺在膝盖上方15厘米处和下方10厘米处测量两条腿的周长。
如果两腿差距超过1厘米,就需要警惕血栓的可能性。
观察肤色和温度:手脚是否经常变冷、发紫,或者皮肤表面出现瘀斑。
感觉变化:行走时是否感到腿部酸痛沉重,休息后是否仍无法缓解。
这些方法虽然简单,但可以帮助我们尽早发现异常信号,做到“早发现、早干预”。
每天5分钟,保护血管健康预防血栓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保持血液的“流动性”,以下几个简单的小习惯可以帮助我们远离血栓:
踝泵运动
坐着或躺着时,用力勾脚尖、绷脚尖,每次做10秒钟,每小时重复几次。
这种运动可以促进下肢血液循环,是预防静脉血栓的有效方法。
每小时站起来活动
久坐一小时后,站起来走一走,哪怕只是绕着房间活动几分钟,也能显著改善血流速度。
均衡饮食和多喝水
多吃粗粮、水果、坚果等富含纤维的食物,避免高脂肪、高糖饮食。
同时,每天喝足够的水可以稀释血液,减少血栓形成的可能性。
手脚的异常可能是身体的警钟,血栓也许正在悄悄形成。
健康不是等来的,而是靠我们每一个细节去守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