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澍(1668—1739年),字若林,号虚舟,金坛人,后迁居无锡。康熙四十四(1705年)年中举,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成进士,后入翰林院,累迁户部给事中,后官至吏部员外郎。致仕归,悦无锡山水,买屋金匮山旁,自号二泉,又号恭寿老人、良常山人。《清史稿》有传。书入欧阳询之室,篆书法李斯,为一代书家。亦工刻印。清代金石学家,著《竹云题跋》、《虚舟题跋》。
早年成长(1668—1705)年份
生平
交游 / 学术
书法篆刻
1668(康熙七年)
生于金坛书香世家,幼承家学,习字临池。
父祖辈藏书颇丰,奠定金石学基础。
初学颜体,后涉欧阳询,少年能作擘窠大字。
1685(康熙廿四年,17 岁)
补金坛县学生员,以文名崭露。
与同邑学者蒋衡(拙存)订交,共研书法。
临《九成宫醴泉铭》,自称 “得欧书险峻之骨”(《虚舟题跋》)。
1695(康熙卅四年,27 岁)
迁居无锡金匮山,筑 “二泉书屋”,遍访江南碑刻。
结识无锡秦氏(秦松龄、秦道然),获观秦家藏《华山庙碑》《汝帖》《九成宫》宋拓本。
始治篆书,临《峄山碑》,参以己意,“笔力如铁,结体宽博”(《竹云题跋》)。
1705(康熙四十四年,37 岁)
中江南乡试举人,主考官为著名书家陈奕禧(子文)。
陈奕禧激赏其书,赠宋拓《兰亭序》,谓 “他日当继吾衣钵”。
作《临兰亭序册》,融入欧楷笔意,陈奕禧题跋称 “楷法入晋,允为当世第一”。
京城宦游(1706—1722)年份
生平
交游 / 学术
书法篆刻
1712(康熙五十一年,44 岁)
成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
与翰林院同僚杨宾(大瓢)、汪士鋐(退谷)论书,参与《佩文斋书画谱》编纂。
奉旨临写内府藏《快雪时晴帖》,得康熙 “骨力洞达” 褒奖。
1715(康熙五十四年,47 岁)
充会试同考官,分校礼闱。
与篆刻家沈凤(凡民)订交,为其刻 “虚舟” 印,沈凤称其 “篆法直追李斯”。
为陈奕禧《隐绿轩题跋》作序,系统阐述 “以碑破帖” 的书学观。
1720(康熙五十九年,52 岁)
迁户部给事中,弹劾贪腐,直言敢谏。
与刑部尚书徐乾学之子徐骏(电发)交厚,共赏徐氏藏《石鼓文》明拓。
临《石鼓文》百本,自谓 “每临一通,必参以两周金文,求其血脉”(《积书岩帖》跋)。
雍正朝创作高峰(1723—1735)年份
生平
交游 / 学术
书法篆刻
1723(雍正元年,55 岁)
晋吏部员外郎,因刚直遭排挤,渐萌退意。
与扬州盐商马曰琯(嶰谷)、马曰璐(半槎)兄弟订交,为其 “小玲珑山馆” 题匾。
作《隶书千字文》,赠马氏兄弟,融入《曹全碑》韵致,马曰琯跋称 “汉人遗意复见于今”。
1725(雍正三年,57 岁)
居京师正阳门西寓斋,潜心临帖。
与画家萧晨(灵曦)合作《临帖图》,萧晨绘其临《裴将军诗帖》场景,沈凤题赞。
临颜真卿《裴将军诗帖》,以篆法入草,创 “碑体草书” 雏形(见《虚舟千文十种》)。
1727(雍正五年,59 岁)
丁母忧,归无锡守制,筑 “恭寿堂”。
与杭州藏书家吴焯(绣谷)过从,赠《欧体楷书千字文》,吴焯跋称 “结体似率更,而韵致过之”。
刻《积书岩帖》成,收汉魏碑帖 32 种,自跋辨析 “唐隶失古”,开乾嘉碑学先声。
1730(雍正八年,62 岁)
服阕返京,旋以病乞归,定居无锡。
与 “扬州八怪” 金农(冬心)初晤于苏州,金农记 “虚舟先生篆书,吾师也”(《冬心题跋》)。
作《自书篆书千字文》,融石鼓、峄山笔意,乾隆初年刻入《三希堂法帖》。
1734(雍正十二年,66 岁)
彻底致仕,以 “二泉老人” 自号,遍游无锡山水。
与秦蕙田(味经)合校《金石录》,秦氏称其 “考订碑版,如老吏断狱”(《五礼通考》序)。
临《西岳华山庙碑》百通,自谓 “得汉人宽博气象,去唐隶习气”(《竹云题跋》)。
晚年归隐(1736—1739)年份
生平
交游 / 学术
书法篆刻
1736(乾隆元年,68 岁)
拒乾隆 “博学鸿词科” 征聘,专注著述。
为蒋衡《拙存堂临帖》作序,称其 “与予同嗜欧书,而拙存更得腴润”。
作《行书千字文》卷,赠无锡知县王镐,笔势近《圣教序》,含 “二王” 遗韵。
1738(乾隆三年,70 岁)
病中整理旧稿,《虚舟题跋》付梓。
与弟子江声(艮庭)论小学,江氏 later 成乾嘉考据学派巨擘。
临终前一月,书《告墓文》,楷书近《九成宫》,笔力不衰,钤 “恭寿老人” 印。
1739(乾隆四年,71 岁)
卒于无锡金匮山寓所,葬惠山二泉畔。
秦蕙田为撰墓志铭,称 “先生书学,上追秦汉,下开有清一代风气”。
遗作《竹云题跋》《论书剩语》由江声整理,收入《昭代丛书》。
交游朋友圈核心人物陈奕禧(1648—1709):清初书坛领袖,王澍科举恩师,赠帖授法,奠定其 “碑帖兼融” 根基。陈氏家族金石碑帖收藏丰富。沈凤(1685—1755):篆刻家,为王澍治印数十方,合著《谦斋印谱》,共研秦汉刀法。吴焯(1692—1745):杭州 “瓶花斋” 主人,与王澍互赠法帖,《欧体千字文》即赠吴氏之物。秦蕙田(1702—1764):无锡学者,官至刑部尚书,与王澍合校金石,受其影响颇深。金农(1687—1763):扬州八怪之首,早年师法王澍篆书,称其 “斯冰之后,直至虚舟”(《冬心画跋》)。蒋衡(1672—1743):金坛同乡,书法家,二人同临欧体,互赠书作,形成 “金坛书派”。秦道然(1658—1747),字洛生(一做雊生),号南沙,又号泉南。江南无锡人。康熙四十八年(1709)己丑进士,官翰林院编修。他们金石碑帖收藏方面交往密切。故宫藏宋拓汝帖就是秦道然旧藏,后有王澍题跋。

据文献记载,《虚舟千文十种》为五体(篆、隶、楷、行、草)各两种:五体皆强是模仿赵孟頫、文征明。
篆书:临石鼓文(雍正十二年)、自书篆书千字文(未明确纪年);
隶书:临华山庙碑(雍正六年)、自书隶书千字文(如当当网《水写布临习字帖》所收);楷书:临欧体千字文(雍正六年)、自书楷书千字文(风格近《九成宫》);行书:临兰亭序系(雍正六年)、自书行书千字文(宗法二王);草书:临书谱(雍正三年)、临千字文(雍正五年)。此体系贯穿雍正朝,以 “临摹古字,体现王澍 “摹古名拓殆遍” 的实践路径。他从雍正六年60岁,大量临摹古人大部头的书法,到72岁去世的十二年间,写了几百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