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平时说时间过得快,老是会用到“弹指间”、“刹那间”、“一瞬间”这些词,形容事情发生得特别突然。
既然都是代表很快,那它们几个到底说的是是多长时间呢?哪一个最快?
其实,这三个词都是翻译自佛教中的用语。
先说说“弹指间”,这个一听就非常形象,好像手指头这么轻轻一弹,时间就过去了。
按照古代佛教戒律书《摩诃僧祇律》里的说法:
“二十念名为一瞬顷,二十瞬名为一弹指,二十弹指名为一罗豫,二十罗豫名为一须臾,日极长时,有十八须臾,夜极短时,有十二须臾,夜极长时,有十八须臾,日极短时,有十二须臾。”
《摩诃僧祇律》里面时间最长的是须臾,书中说,夏季与冬季的白天和夜晚的时长并不相同,但一日一夜总数一样,都是三十须臾。
那么就可以简单换算一下了。
一天一夜是24小时,也就是86400秒,相当于三十须臾是86400秒,那一个须臾就是2880秒。
一须臾等于二十罗预,所以一罗预是144秒,一罗预又等于二十弹指,这样算下来,一弹指大约就是7.2秒。
这和咱们平常的实际操作有点不太一样,原以为“弹指间”是很快很快,没想到有7秒多钟,这个时间内手指不止弹一下吧?
接下来是这个“一瞬间”。
“瞬”就是一眨眼的意思,眼睛一睁一闭,相当于我们说的“眨眼间”。
书中提到“二十瞬名为一弹指”,既然知道了“弹指间”,也就知道“一瞬间”为0.36秒,这倒是挺符合我们平时的语境,眨眼时间不到一秒钟。
最后是“刹那间”。
有人认为,“一念之间”就相当于“一刹那”,既然二十念为一瞬,那一刹那就是0.018秒。
不过,也有人说“一刹那”是古印度的一个时间单位,根据唐玄奘口述《大唐西域记》中的记载:
“时极短者,谓刹那也。百二十刹那为一呾刹那,六十呾刹那为一腊缚,三十腊缚为一牟呼栗多,五牟呼栗多为一时,六时合成一日一夜”
《大唐西域记》这么说来,“一刹那”大约为如今的0.013秒左右。
但唐代佛经《仁王般若经》中还提到过一种“一念”和“一刹那”的换算规则:
“一念中有九十刹那,一刹那经九百生灭。”
《仁王般若经》这么看来这个“一刹那”时间就更短了,换算之后为0.00002秒,短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不过也要看描述对象,如果以光速来说,“一刹那”也能跑将近6000米呢!
总之,“时之极少名刹那,时之极长名为劫。”,因此“刹那”几乎是佛教中最短的时间单位,与之对应的是“劫”。
所以,不管“一刹那”是多久,我们只要知道它很短很短就是了,比“一瞬间”短,比“弹指间”更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