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蓉婉拒多部剧本,于正力挺自主选择:开心最重要!

啊呆吃瓜 2025-04-12 18:29:38

近日,影视制作人于正在社交媒体评论区的一则回复掀起千层浪⋯⋯

面对网友对旗下艺人杨蓉工作安排的追问,这位向来以“敢说”著称的金牌制作人写道:“她把组都推掉了,可能没有喜欢的吧。人到了这个年纪就不能勉强她做任何她不喜欢的事,我主张就是蓉蓉开心就好。”

这番看似云淡风轻的回应,实则揭开了影视行业正在经历的深层变革。

从“拼命三娘”到“推戏专业户”:杨蓉的二十年蜕变

翻开杨蓉的演艺履历,这个被戏称为“千年女二”的云南姑娘,用二十年时间书写了一部生动的行业进化史。

2002年《少年天子》中的佟腊月,2010年《欢喜婆婆俏媳妇》里的朱八姐,2016年《美人为馅》的白锦曦,每个角色都见证着她在不同类型剧中的探索。

值得关注的是,自2019年《玉楼春》后,杨蓉的影视作品数量明显减少,近五年仅有三部主演作品面世。

这种转变绝非偶然,据业内人士透露,杨蓉近年推掉的剧本数量远超接拍数量,其中不乏S级大制作项目。

某古装剧选角导演向记者透露:“去年筹备的宫斗剧《凤鸣九霄》曾力邀杨蓉出演皇后,剧本递过去三个月都没等到回复。”

这种“挑剔”在竞争激烈的影视圈显得尤为特别,毕竟在“影视寒冬”下,多数演员都在为争取角色全力以赴。

于正工作室的“反常”操作:艺人自主权背后的商业逻辑

作为欢娱影视的掌门人,于正对旗下艺人的管理向来以“严格”著称。从早期袁姗姗的“黑红路线”,到吴谨言的密集曝光策略,都体现着强烈的运营意志。

但杨蓉的案例却呈现出完全不同的画风——这种反常的宽容,实则暗含精明的商业考量。

据欢娱影视2023年报显示,公司艺人经纪收入占比已从2018年的35%降至18%,内容制作收入成为绝对支柱。

这种转型使得头部艺人的商业价值不再单纯依赖曝光量,更需要通过代表作提升公司整体品牌溢价。

杨蓉近年接拍的《大山的女儿》《三悦有了新工作》等现实题材作品,恰恰与欢娱影视向正剧转型的战略不谋而合。

中年女演员的破局之路:从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

杨蓉的选择绝非个例,梳理近三年影视市场数据可见:35岁以上女演员年均接戏数量从2019年的2.3部降至2023年的1.5部,但参演作品的豆瓣均分却从5.8升至6.7。

这种“量减质升”的现象,折射出中年女演员群体的集体觉醒。

孙俪在《理想之城》后三年未接新剧,袁泉凭《相逢时节》斩获白玉兰视后,宋佳转战电影圈连获三金提名⋯⋯

这些案例共同勾勒出新趋势:中生代女演员正在打破“年龄魔咒”,通过精准选戏实现艺术生命的第二春。

杨蓉接受采访时曾说:“现在选剧本就像选人生伴侣,宁缺毋滥。”这句话道出了整个群体的心声。

行业生态重构:从“流量为王”到“内容制胜”

这场悄然而至的变革,本质上是影视行业价值体系的重构。

数据显示,2023年上星剧集中,35岁以上女演员担纲主演的占比达41%,较五年前提升17个百分点。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视频平台S+级古偶剧数量同比下降23%,现实题材采购预算增加45%,这种转变倒逼制作方改变选角策略。

某平台制片总监坦言:“现在筹备现实题材,首先考虑的不是流量,而是演员与角色的契合度。”这种供需关系的变化,为实力派演员创造了更有利的生存环境。

正如杨蓉推掉的那些古装大女主剧本,看似错失机会,实则为迎接更适合的角色腾出空间。

粉丝经济转型:从“事业粉”到“生命粉”的进化论

在这场变革中,粉丝群体的转变同样值得关注,在杨蓉工作室微博下,以往“姐姐快进组”的催促声,逐渐被“支持姐姐做自己”的暖心留言取代。

这种从“事业粉”到“生命粉”的转变,反映出观众审美趣味的提升。

云合数据表明,杨蓉超话活跃度在减少曝光的三年间保持稳定,其参演作品的弹幕中“演技炸裂”提及率增长300%。

这种新型粉丝关系正在重塑行业规则,当观众更关注演员的创作质量而非曝光频率,制作方不得不调整营销策略。

欢娱影视市场总监透露:“现在做剧宣,重点从炒CP转向挖掘表演细节,杨蓉在《大山的女儿》中的方言特辑播放量破千万,远超预期。”

结语:推戏背后的行业觉醒

杨蓉的“推戏”选择,恰似一面多棱镜,折射出中国影视产业正在经历的深刻变革,当资本泡沫逐渐消散,行业正在回归“内容为王”的本质。

这种转变给予演员更多自主权,促使制作方专注品质提升,最终培育出更成熟的观众市场。

正如于正那句“开心就好”,看似是对个体的宽容,实则是行业走向良性发展的信号,在这个充满变局的时代,或许每个“推掉”的选择,都在为更好的“遇见”积蓄力量。

图源网络,侵权删~

0 阅读:8

啊呆吃瓜

简介:娱乐八卦、明星热点、海量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