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体书法的独特性,落笔的艺术特点。
一、赵子昂的字,尖锋入纸 ,来看赵子昂的起笔。赵子昂的起笔和王羲之有着相似之处,就是尖锋入纸。尖锋入纸时藏锋,利用笔锋引入下一笔的笔势,在笔与纸接触的一瞬间,迅速转换笔锋,掌握第一笔的笔画走向,表现出赵子昂高超的运笔水平。
二、笔圆沉稳,笔路清晰,架构方正,洒脱美观,华贵饱满; 其次,赵子昂在结字上有着不一样的特点,整体上看他的字笔圆架方,起笔,运笔和收笔,笔笔清晰,豪放。每个字都给人带来方整严谨的感觉,内部笔画呼应紧密,外形俊秀,稳健厚重之美。
在横画和书画上布局合理,撇和捺书写的很舒展,看似简单的结体,但是给人一种稳健严谨的美感。
集古创新
集古创新 他在晋唐的书法基础上,进行了创新,使其书法古韵深厚,赵子昂书法俊美,流露出自然的艺术气息,这也是被后人一直称赞的特点。
宋朝常用的笔法,无论是国画,或是书法都注重“意在笔先,形神兼备” ,赵子昂的书法也注重意在笔先,形神兼备,在工整中求俊逸洒脱之美,用笔并不大起大落,但是变化多变,整体看上去神采飞扬,赵子昂的这种书体也被称为“赵体”。《书林记事》中说赵子昂以书法称雄一世,对赵子昂的评价很高,可见他的书法造诣影响巨大。上面是赵子昂书法的三个特点。但是赵子昂的笔法还有很多,但这三个特点是其中之一。
对于学习赵体的人来说,从这三点入手学习赵体书法,或是学习其它字体的书法,也是一种好方法。
《观音殿记》原文
篆额:重建浮海观音殿记, 乾明广福禅寺重建观音殿记。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知制诰兼修国史吴兴赵孟腑书并篆额 。 暨阳乾明广福禅刹旧为寿圣院,西庑有殿祠观世音大士,实邦人祁福所。宋天圣间像浮海至,寿圣迎以归,严事之。尝感梦吴氏子断壁复完石志之征也。殿多历年所,穿风漏雨,凛欲压过弗问。更几住持,南山师祖晖坐丈席,锐以兴起自任。谒诸檀信,裒金粟拮据,捋荼靡惮劳勚。且捐衣钵,资相其役。际州牧戎帅,咸乐善劝施。撤旧营新,栋隆宇壮,丹楹藻棁,惊耳夺目,恍如小白花花岩,现紫金宫阙。落成日,芗云滃空,士女趍庆,合爪赞叹,得未曾有於休哉。晖师请记於余,余告之曰:师知观世音所以名乎?世间音可闻不可观,而观之也何居?经云:观其音声,而得解脱。匪观以音,观以心尔。法界唯心,心心相照。当有自得於声音之外者,是名福德藏,应作如是观。师湖海尊宿,繇定慧明教,来主是山。闢垣展关,列树嘉木,群像轩豁,百废修举,兹事尤大,殊胜法书。余吴之鄙人,宋季筮仕于此,久皈敬大士灵响。混一後十五载,重来又三十稔。若于普门有夙缘,虽不敏,记何敢辞。延佑七年进士胡应青记。翰林学士知制诰兼修国史赵孟頫书。
《观音殿记》译文:观音殿仅仅经过了一年左右的时间,就穿风漏雨,岌岌可危,快要压倒下来。就算经过那里也没人关心,寺里住持都换了几次。山师祖晖成为寺里的住持后,一时兴起,自己亲自拜访信徒施主,以募得资金,辛苦忙碌,并且捐其衣钵,来资助这件事(指重修观音殿)。适逢地方长官都乐于做善事,劝勉布施。于是便拆掉旧殿营建新楼。新殿高大宏伟,楹棁丹书藻饰,令人耳目一新,恍如小白花,花岩现紫金(此句不解,故依原文)。观音殿竣工落成那天,香气弥漫空中,善男信女纷纷聚集庆祝,拍手赞叹,从来都没有过这样的。晖师请我为之作记,我对他说:大师知道观世音为什么会为世人所知?众生受苦受难而发出的悲苦之声,是可以听见的。普通人只能听见,而菩萨可以用心观照。为什么经文上会有:“观其音声,而得解脱。”并非是用耳朵去听,而是用心去观。“法界唯心”“心心相照”,倘若能不受外界声音影响而有所得,这就叫做菩萨,应该像这样来认识。大师是有名望的高僧,很早就得佛之智慧与光明,让他来住持这里的山寺,修葺寺庙,周建垣墙,列植树木,使得群像敞亮,并且恢复了往日的气象。这件事尤其重大,比之佛法经书犹胜。我本吴兴鄙人,宋末才在此做官,皈依佛门也很久了。大师佛法精深,影响很大,十五年后又回来,至今已有三十年了,好像我前生就和佛门有缘。我虽然不聪敏,但是这篇记我又怎么能推辞呢。延佑七年,进士胡应青记。翰林学士知制诰兼修国史赵孟頫书。
赵孟頫书法作品欣赏《观音殿记》
赵孟頫书法作品欣赏《观音殿记》
《观音殿记》原文:
殿多历年所,穿风漏雨,凛欲压。过弗问南,更几住持。山师祖晖坐丈席,锐以兴起,自任谒诸檀信。裒金粟,拮据捋荼,靡惮劳勚,且捐衣钵,资相其役。际州牧戎帅,咸乐善劝施。撤旧营新,栋隆宇壮,丹楹藻棁,惊耳夺目,恍如小白花,花岩现紫金。宫阙落成日,芗云滃空。
士女趍庆,合爪赞叹。得未曾有,於休哉。晖师请记於余,余告之曰,师知观世音所以名乎?世间音可闻,不可观而观之也。何居经云,观其音声,而得解脱。匪观以音,观以心尔。法界唯心,心心相照。当有自得於声音之外者,是名福德藏,应作如是观。师湖海尊宿,繇定慧明,教来主是山。闢垣展关,列树嘉木,群像轩豁,百废修举,兹事尤大,殊胜法书。余吴之鄙人,宋季筮仕于此,久皈敬。大士灵响混一,後十五载重来,又三十稔。若于普门有夙缘,虽不敏,记何敢辞。延佑七年,翰林学士知制诰兼修国史赵孟頫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