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部六病之病证方药

皇铭安康 2024-10-25 19:16:35

物奇偶等作为方剂分类的依据,把方剂分为大小缓急奇偶复七方。后世医家多以法类方,如北朝北齐徐之才《药对》,归纳为宣、通、补、泄、轻、重、滑、涩、燥、湿“十剂”。至宋代再加寒、热两剂,称为十二剂,明代又增升、降两剂为十四剂。

明代徐思鹤在此基础上发展为二十四剂。张景岳在《新方八阵》中认为“大都方宜从简”,提出补、和、攻、散、寒、热、固、因八阵。即补其不足、调和偏胜、攻其有余、散其外邪、寒凉清热、温阳散寒、固其滑脱、因证列方。

到了清代,《医方集解》根据方剂的不同攻效,分为补养、发表、涌吐、攻里、表里、和解、理气、理血、祛风、祛寒、清暑、利湿、润燥、泻火、除痰、消导、收涩、杀虫、明目、痈疡、经产、救急等二十二类。这种分类法有利于临床应用和学习。

另外,还有一大流派是以病证统方,诸如《肘后备急方》、《千金》、《外台》、《圣济总录》、《和剂局方》以及临床各大家,如金元四大家,温病学派等等。

综上所述,历代对方剂的分类不外两种,一是以病证分类,一定以治法分类。以病证归类,适用于初学者,或临床工作者,实用性强,所谓“须有检讨,仓卒易识”。以治法归类,便于对照研究,体现了方与法的关系。两种归类方法也各有缺陷,以病证归类,容易造成“天下无病可治”的现象,以治法归类则容易出现“天下无方可用”的情况。汉张仲景《伤寒论》则采取了以辨证统方、以方名证的方法,把治法和病证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方证学”体系,这一思路,把方和证统一起来,辨证和论治统一起来,具有十分深刻的内涵和现实意义,直至今日,仍不失为最佳方案。只有方才能提示证的本质,只有证才能验证方的临床疗效,方证是不可分的。现仅就三部六病学说常见的方证作简单的归类,以作示范。

一、纠偏方1、表部方:(1) 太阳病:主证:头项强痛、发热恶寒、无汗、脉浮、或咳喘。治则:发汗解表。主方:葛根麻黄汤。葛根60g、麻黄10g、石膏30g、杏仁15g、甘草10g。煎服法:上药五味,加水500ml,煎取150ml,温顿服,取微似有汗为佳。小儿酌减。忌辛温之品。

按语:太阳病的主方用葛根麻黄汤,是在实践中逐步确定的。过去一般认为桂枝汤和麻黄汤是太阳病的治疗方剂,从临床应用的结果看是不适宜的。太阳病是表部的阳性病,病性属热,病势属实,阳性病的治则应该是“热则寒之”、“实则泻之”,宜发汗解表以驱表部实热,而不应该用热性方剂,麻黄汤、桂枝汤均属辛温之剂。王叔和曾说:“桂枝阳盛、下咽则毙”。

桂枝汤实乃厥阴病表虚之治方,而非太阳病所能用,热证以热治,犹火上浇油、抱薪救火,反使其热益盛,病更加剧。通过实践,根据“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者,葛根汤主之”。曾用葛根汤作为太阳病主方,开始应用,但是终因葛根汤是以桂枝汤为基础方,疗效仍不理想。后根据“热则寒之”的原则,将桂枝汤更为麻杏甘石汤,于1973年用于临庆,结果一试成功,大大扩大了治疗面,提高了疗效,故取名葛根麻黄汤。

方中葛根为主药,麻黄为付主药,主药的选择是根据疗效高,治疗全面,使用稳妥三原则确立的,太阳病代表着表邪的实热,需以辛凉药解表,辛以发散,凉以治热,治疗是针锋相对。葛根性凉,又有发汗作用,可以解表。解表药都有发汗作用,但是由于一些药发汗力大,易致大量出汗而耗损津液,一些药发汗力小又不能达到发汗驱邪的目的,葛根它既可发汗解表,又清热生津,久服无副作用,故选用葛根作太阳病的主药。但葛根亦有其不足,发汗之力不及麻黄,对于无汗之实证,则嫌其力逊,选用麻黄作副主药以治太阳之实,取其发汗,驱邪外出,二药伍用,共同完成治疗太阳病的实热之证。麻杏石甘汤四药合用,宣通肺气以清泄肺中之热,肺与皮毛相表里,葛根麻黄汤五药并用,体表与肺内之热可俱解。实践证明,本方可作太阳病的代表性方剂。

(2)太阳病类方:① 麻杏石甘汤证:汗出而喘,无大热。治则:清肺平喘。麻黄12g、杏仁15g、甘草6g、石膏24g。上四药,以水500ml、煮取200ml、去渣温服100ml,一日二次服。

②越婢汤证:(《金匮要略》)汗出、恶风、无大热、一身悉肿、脉浮。治则:散热消肿。麻黄18g、石膏24g、生姜9g、甘草6g、大枣5枚。上药五味,以水600ml,煮取300ml,分温三服。

③桑菊饮证(《温病条辩》):咳嗽、身体甚热、微渴。治则:散热止咳。杏仁6g、连翘4g、薄荷3g、桑叶8g、菊花6g、桔梗6g、甘草3g、苇根6g。上药八味,以水1000ml、煮取500ml,日二服。

④银翘散证(《温病条辩》):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汗出不畅、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苔黄、脉浮数。治则:散热解毒。连翘30g、金银花30g、苦桔梗18g、薄荷18g、淡竹叶12g、生甘草15g、荆芥穗12g、淡豆鼓15g、牛蒡子18g。上九药,杵为散,每服18g,鲜苇汤煎,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煮。病重者,约二时一服,日三服,夜一服;轻者,三时一服,日二服,夜一服;病不解者作再服。

⑤升麻葛根汤证(《小儿药证直诀》):麻疹未发、或发而未透、发热恶风、头痛、肢体痛、喷嚏、咳嗽、日赤流泪、口渴、舌红苔干、脉沉数。治则:辛凉解肌,透疹解毒。干葛9g、升麻3g、芍药4g、甘草3g。上药四味,加水300ml,煮取200ml,日二服不效再服。

(3)厥阴病:主证:手足逆冷,脉沉细,或四肢痹痛。治则:温通血脉。主方:当归桂枝汤。当归15g、桂枝10g、赤芍10g、细辛10g、木通10g、甘草10g、大枣10枚。煎服法:上药七味,以水800ml,煮取300ml,去滓,温服100ml,日三服,忌食肉类,戒房事。按语:厥阴病的主方根据《伤寒论》第351条的当归四逆汤,通过实践确定。当归四逆汤是以桂枝汤作基础,去生姜加当归、细辛、通草而组成。

桂枝汤是调和营卫,治疗表虚寒的方剂,桂枝汤中桂枝,甘草相合辛甘以化阳,芍药、甘草相合酸甘以化阴,当归活血补血,细辛作为沟通上下、联络表里的枢药,通草以通经活络,七药共用,使脉络得通,气血得充,表部虚寒去而厥阴诸证尽。当归是补血活血药,它既能流通血脉,温煦四肢,又具有补血之功,桂枝性温,协助当归温通血脉,使气血通畅,故二药为厥阴病的主药、副主药。为突出主药的作用,故而将当归四逆汤更名为当归桂枝汤。

(4)厥阴病类方:①桂枝汤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脉缓或时发热,自汗出。治则:调和营卫。桂枝10g、白芍10g、甘草10g、生姜10g、大枣4枚(破)。上药五味,以水300ml,煮取100ml,去渣、顿服,服后15-30分钟无汗出者,以热稀粥助之,取微似有汗为佳,不可令汗流漓,病必不除。一服病愈,止后服。不愈者,再服。按语:桂枝汤为治厥阴病表虚寒证之自汗出的代表方剂,用之得当,药到病除。后人把桂枝汤称为发汗剂是极大错误。

②黄芪桂枝五物汤证(《金匮要略》):血痹证肌肤麻木不仁,脉微而涩紧。治则:益气温阳、和营通痹。黄芪9g、桂枝9g、芍药9g、生姜18g、大枣4枚。上药五味,以水600ml,煮取250ml,温服80ml,日三服。

③阳和汤证(《外科证治全生集》):一切阴痹、贴骨疽、流注、鹤膝风等,局部漫肿无头、皮色不变、不热、舌淡苔白、口不渴、脉沉细或迟细。治则:温阳补血、散寒通滞。熟地30g、肉桂3g、麻黄2g、鹿角胶9g、白芥子6g、姜炭2g、生甘草3g。上药七味,加水1000ml,煮取300ml,分温二次服。

④四物汤证(《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面色萎黄、唇白无华、妇女经量少、舌淡脉细。治则:补血和营。当归10g(洒浸微炒)、川芎6g、白芍10g、熟地黄15g。上药四味,加水500ml、煮取200ml、去渣热服,日二次。⑤当归补血汤证(《内外伤辨惑论》):肌热面赤、烦渴欲饮、脉洪大而虚、重按无力,或产后发热、头痛。或疮疡溃后,久不愈合。治则:补气生血。黄芪30g、当归6g(洒洗)。上药二味,加水300ml、煮取100ml、去渣温服。⑥玉屏风散证(《世医得效方》):恶风自汗、面色晄白、舌质淡、苔薄白、脉浮虚软。治则:益气固表。黄芪180g、白术60g、防风60g。上三药,研末、每日二次,每次6-9 g。

2、里部方:(1)阳明病:主证:胃家实、大便难、潮热、汗自出。治则:攻下实热。主方:大黄芒硝汤。大黄15g、芒硝10g、枳实30g、厚朴20g、白芍30g。上药五味,以水1000ml,先煎厚朴、枳实、芍药三药,取500ml,去滓、纳大黄,再煮取300ml,去滓、纳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分温二服,得下,余勿服。

按语:阳明病是内热致实,实则气机不畅,故有热、有食、有气相互掺杂,治疗必须针锋相对,一要凉药清热,二要排出蓄积之物,三要照顾机体的功能恢复,方选大承气汤。通过大黄、芒硝、枳实、厚朴共同作用,达到荡涤肠胃,推陈出新,泻热泻食,急下存阴的治疗目的,故选大承气汤为基方,以建泻热除积、消胀除满,软坚通便之功。有时,肠处于痉挛状态,故加白芍,缓解之,促进泻下,主方名为大黄芒硝汤。

方中大黄性寒,味苦,苦寒可以泻热,具有较强的攻下作用,大黄内含蒽醌和鞣质,既有泻下通便,又有收敛止泻的作用,具备先泻后敛的特性,可使阳明实热得排得泄,又不致大损正气。此外,大黄苦寒,除排泻阳明实热外,还有较强的抑菌作用,对于因肠道感染而引起的里部实热证,用之更妥,故为主药。但大黄泻下之力虽大,然对阳明病来说,泻下不仅需要肠道收缩之力,而且又需要大量的液体稀释蓄积物,故此大黄就嫌不足,必须用芒硝以助,芒硝含有硫酸镁、硫酸钠、硫酸钙等成分,不易被肠壁吸收,在肠中形成高渗溶液,使肠道保持大量水分,以软坚排便,助大黄泻热,故为付主药。芍药、枳实、厚朴能平痉挛、增强胃肠节律性蠕动、健脾胃、消胀排气,共同组成泻实热之重剂。阳明之热必须用下法才能解决,体内热源物质不排,不足以降温。

(2)阳明病类方:①大承气汤证:汗出不恶寒,反恶热,潮热谵语,腹满而喘,身重短气,手足濈然汗出,大便不通,腹满痛,按之硬,脉迟或脉实;或大便难,目中不了了,睛不和,身微热;或曰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脉弦;或热结旁流,下利清水,色纯青,腹胀满痛,按之坚硬有块,口舌干燥,脉滑力实。治则:峻下热结。

大黄12g(洒洗)、厚朴15g、枳实15g、芒硝9g。上药四味,以水500ml ,先煮厚朴、枳实,取300ml,去滓,内大黄,更煮取200ml,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

②小承气汤证:汗出、谵语、潮热、小便数、大便硬、腹大满不通、脉滑而疾;或大承气汤的先行试探剂,以入腹中,有无转矢气来测知有无燥屎;或痢疾初期,腹中疼痛、胀闷、里急后重。治则:轻下热结。

大黄12g(洒洗)厚朴6g枳实12g。上药三味,以水500ml,煮取200ml,去滓,分温二服,初服汤当衣,不尔者,尽饮之;若更衣者,勿服之。

③调胃承气汤证:发热汗出恶热,口渴,便秘,腹胀满。治则:缓下热结。大黄 12g(洒洗)、芒硝6g、甘草12g。上药三味,以水500ml,煮二药至 1000ml,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温顿服之。

④大陷胸汤证:结胸热实、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热,从心下至少腹硬而痛不可近,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治则:泻热涤痰。大黄 18g、芒硝20g、甘遂1g。上药三味,以水600ml,先煮大黄,取200ml,去滓,内芒硝,煮一两沸,内甘遂未,温服100ml,得快利,止后服。⑤大陷胸丸证:结胸热实,脉沉而紧,颈亦强,如柔痉状。治则:泻热涤痰,宣肺利水。大黄24g、葶苈子10g(熬)、芒硝10g、杏红10g(熬黑)。上药四味,捣筛二味,内杏仁、芒硝合研和如脂,和散。取如弹丸一枚,别捣甘遂未1g,白蜜20ml,水200ml,煮取100ml,温顿服之,一宿乃下,如不下,更服,取下为效。

按语:结胸证的形成原因有二,一是表证解,热邪内陷,水津不得四布,导致水积胸胁,痰饮结于胃中所致,此即由表证衍变而成。二是由某些疾病引起体内气血津液运化失职,导致胸腔积水,逐步形成结胸证(胸腹膜炎)。大陷胸汤直接清除胃肠之痰饮,大陷胸丸则含有葶苈子,杏仁宣肺利水,连同肺中痰饮并治,如肺中无痰则用大陷胸汤治疗为宜。

⑥ 十枣汤证:胁下有水气(胸水)、咳唾胸胁痛、心下痞硬,干呕短气、头痛目眩,胸背掣痛不得息。治则:攻逐水饮。芫花(熬)、甘逐、大戟各等分。上药三味,等分为未,以水200ml,先煮大枣肥者十枚取100ml去滓,内药未。强人服3g,赢人服1.5g,温服之,平旦服。若下后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1 g,得快下利后,糜粥自养。

按:十枣汤,又叫朱雀汤。本方虽效力显著,用之宜慎,须在脉不数而滑或平脉,无心功能不全者可用,肝硬化腹水亦可用,体质弱者不耐泻者,不可用,本汤主要适用于阳明实证,水去则停服,不可过剂,以恐损伤正气而使机体由实转虚,病情逆转。

⑦桃核承气汤证:少腹急结,其人如狂,小便自利。治则:泻热逐瘀。桃仁12g、大黄12g、桂枝6g、甘草6g、芒硝6g。上药五味,以水700ml,煮取300ml,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沸,温服用100ml,日三服,当微利。

⑧抵当汤证:少腹硬满、小便自利,其人喜忘,发狂或如狂,屎虽硬而大便反易,色黑舌见紫斑,脉沉结。治则:攻逐蓄血。水蛭10g、虻虫5g、桃仁12g、大黄10g。上药四味,以水500ml,煮取300ml,去渣,分温三服,以下为度,不下更服。

按语:里部有瘀血停留,较少见,大部分见于发烧月余后出现。辨血证时,其特点有二:一是小便利,二是大便黑,便时容易。体内瘀血者,多选用桃核承气汤,治肠内新瘀,抵当汤治久瘀,用在血已结之后。里部消化系统与气血有着密切的的联系,每日饮水2500ml,肠道却会有800ml水的循环量,肠道实可直接导致气血瘀滞。热性病发展到阳明,在高热的情况下,引起统一物的分解,使血、气、粪、粘液等物形成瘀结,影响正常的血液循环与新陈代谢,在这种情况下使用桃核承气汤,抵当汤活血化瘀借胃肠之道,排除有形之物,则可达到治愈的目的。

(3)太阴病:主证:腹满、或吐、或利、时腹自痛。治则:温胃健脾。主方:苍术干姜汤。苍术30g、干姜10g、茯苓30g、甘草10g。上药四味,加水800ml,煮取300ml,分三服,忌食生冷。

按语:太阴病主方,根据《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甘姜苓术汤列出。“肾着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出汗,衣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重如带五千钱,甘姜苓术汤主之”。太阴病的主要病理变化就是小肠吸收功能降低,中医称为“脾虚证”。在中药2600味中,只有苍术、白术促进小肠吸收,苍术比白术的功效大三倍,在古方中,苍白二术不分,以“术”为名。苍术健脾燥湿,促进小肠吸收,通过“脾气散精,上归于肺”。吸收功能实乃脾上升作用,用苍术解决了吸收功能之后,水进入组织增多,需用茯苓,一吸一排,共同完成燥湿利水之功,故临床多苓术同用,如果水分在体内只吸收不排泄,就会出现身重、水肿。

故太阴病虚寒应用苍术健脾燥湿,茯苓健脾利水,用干姜、甘草以温补脾胃,提高里部温度,增加吸收能力,四药共用,担负着太阴病的主治。苍术芳香燥湿,长于健脾温中,亦温亦补,故为太阴主药。苍术虽温,但由于太阴虚寒且常有吐利,使阳更虚,仅靠苍术之温是不足的,必须配伍干姜加强温热力量,干姜温中之功最强,故用之为付主药,二药相互为用,在里部既有物理的提高温度,增强吸收作用,又有药理的增强酶的活性,提高吸收力的作用。为突出术姜的作用,将原方更名为苍术干姜汤。

(4)太阳病类方①旋复代赭汤证:心下痞硬,噫气不除,病位在食道。治则:消痞和中,涤饮降逆。旋复花10g、党参30g、生姜15g、代赭石30g、炙甘草10g、半夏10g、大枣10枚。上药七味,以水500ml,煮取150ml、去渣,顿服。

②吴茱萸汤证:食谷欲吐,或头痛、干呕吐涎沫或吐利,烦燥欲死、或呕而胸满,病位在胃。治则:和胃平痉,止痛止吐。吴茱萸15g、党参30g、生姜30g、大枣12枚。上药四味,以水700ml,煮取200ml,去渣,温服100ml,日二服。

③五苓散证:烦渴、渴欲饮水、水入则吐、小便不利、病位在升结肠。治则:健脾燥湿,化气行水。猪苓10 g、泽泻10 g、茯苓10 g、白术10 g、桂枝10 g。上药五味,以水1000ml , 煮取300ml,去渣,分温三服,得小便利即止。

按语:升结肠主要吸收水分,水分得不到吸收,组织间津液缺乏,故出现微热消渴,渴而燥烦,小便不利。水饮不被吸收则可致下利。白术以提高肠道的吸收功能,桂枝温阳行水,茯苓、猪苓、泽泻三味共同利尿,把水分排出,以加强其吸水功能。④桃花汤证:下利频数、便脓血、口不渴、小便清,病位在降结肠。治则:温补太阴,涩肠固脱。赤石指45g、干姜10g、粳米30g。上药三味,以水1000ml,煮取300ml,去渣,温服100ml,日三服。⑤半夏干姜散证:干呕、吐逆、吐涎沫,太阴病偏于胃寒者。治则:温胃止呕。半夏50g,干姜50g。上药杵为散,每服10g,以水150ml,煮取100ml,顿服之。⑥厚朴汤证:腹胀满,口不渴,太阴病偏于虚者。治则:益气健脾除满。厚朴24g、生姜24g、半夏15g、甘草6g、党参30g。上药五味,以水1000ml,煮取300ml,去渣,温服100ml,日三服。

3、枢部方:(1)少阳病:主证:胸中热烦,胸满,身热或塞热往来,咽干口苦,小便黄赤。治则:清热除满。主方:黄芩柴胡汤。黄芩30g、柴胡15g、白芍15g、石膏30g、竹叶10g、知母30g、甘草10g、大枣10枚。上药八味,以水1000ml,煮取500ml,去渣,温服150ml,日三服。

按语:少阳病是一个实热证,治疗原则,必须是清热除满,其方剂的组成和药物的选择,应该具备清热、降温、除满、扶阴四个条件,选用黄芩汤作基方,方中黄芩清热泻火以治热,柴胡枢转疏满以治实,石膏、竹叶、知母清热泻火以降温,芍药配甘草酸甘化阴。清热药中首选黄芩,研究表明,黄芩可对十余种细菌有杀菌、抑菌作用,并有解毒、利尿的功能,这些对于治疗热性病都是有利的,故列为少阳主药。柴胡转枢,有疏满解郁之功,可治少阳之实,列为付主药。

少阳之热,在体内产生高温,要降温,最有效的降温方是白虎汤,石膏的作用重点是抑制体内的产热中枢的兴奋作用,其有效成分硫氧氢钙通过作用下立脑而抑制产热中枢来发挥降温作用,故有“一钱石膏,三桶凉水”之称,其作用不是消炎,而是降温。热久要伤阴,津液缺乏,要注意滋阴,竹叶、石膏、芍药、甘草清热以滋阴。全方清、降、散、滋四法俱备。

(2)少阳病类方少阳病热证:①白虎汤证:发热、脉滑、自汗出、口渴、谵语。治则:清热降温。石膏60g、知母20g、甘草10g、粳米30g。上药四味,以水1000ml,煮取300ml,分温三服,日三服。

②竹叶石膏汤证:身热多汗,烦渴喜饮,口干少气,舌红干,脉虚数。治则:清热滋阴。竹叶9g、石膏30g、半夏9g、麦门冬18g、人参5g、甘草30g、粳米8 g。上药四味,以水1000ml,煮取600ml,去渣,内粳米,米熟汤成,去米温服100ml,日三服。

③栀子豉汤证:发热而烦,胸中空,虚烦不得眠,反复颠倒,心中懊恼。治则:清火除烦。栀子15g,淡豆豉10g。上药二味,以水800ml,先煮栀子得500ml,内豉,煮取300ml,去滓,分为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④ 黄连阿胶汤证:心中烦,不得卧,治则:清火救阴。黄连15g、黄芩6g、芍药6g、鸡子黄2枚、阿胶10g。上药五味,以水1000ml,先煮三物,取600ml,去滓,内胶烊尽,小冷,内鸡子黄,搅令相得,温服200ml,日三服。

少阳病实证:⑤猪苓汤证: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或小便不利,脉浮发热,渴欲饮水。治则:清热利尿。猪苓10g、茯苓10g、阿胶10g、泽泻10g、滑石10g。上药五味,以水800ml,先煮四味取400ml,去滓,内阿胶烊化,温服130ml,日三服。⑥四逆散证:手足厥冷,脘腹胁肋疼痛。治则:理气解郁。甘草、枳实、柴胡、芍药各等分。上药四味,捣筛、白饮和服10g,日三服。少阳病方:⑦枳实栀子汤证:劳复烦热,其人身体重、少气、少腹里急,或引阴中拘挛,热止冲胸,头重不欲举,眼中生花,膝胫拘急。治则:清热解郁。枳实10g、栀子15g、豆豉25g。上药三味,以清浆水1400ml,空煮取800ml,内枳实、栀子,煮取400ml,下豉,更煮五六沸,去滓,温分再服。覆令微似汗。

(3)少阴病:主证:心动悸,背恶寒,短气,或脉微细。治则:强心壮阳。主方:人参附子汤。人参10g、附子5g、茯苓15g、五味子15g、麦门冬30g。上药五味,以水800ml,煮取300ml,去滓,温服100ml,日三服。

按语:少阴病本质虚寒,治以温补。人参附子汤,温补齐备,以补济虚,以热治寒。人参补益心阴,以济少阴之虚,附子强心温阳,以驱少阴之寒,茯苓健脾利水,消除浮肿,以减轻心脏负担,麦冬五味子酸敛固气可抑制附子之燥,并有强壮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与人参配伍,又取生脉散之义。

附子强心壮阳,可使心衰恢复,其效力显著,日本小营卓夫曾做过试验,使蛙心停跳,再将从附子提取的配糖体给予注射,蛙心可重新恢复跳动,足可见其效力,临床所治特征就是背恶寒,见其证用其药,准确无误,故列为少阴病主药。

人参兴奋心肌,使心肌收缩力增强,可以起死回生,有类似毛地黄之功,但无毛地黄之毒,列为少阴病付主药。应用人参有一点要切记,心脏将停跳时,休用人参,因人参兴奋心肌,有类似毛地黄作用,抑制传导系统,加速病人死亡,用时须配附子。

(4)少阴病类方①真武汤证: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自下利。治则:温阳行水。附子9 g、生姜9g、白术6g、茯苓9g、白芍9g。上药五味,以水1600ml,煮取600ml,去滓,温服150ml,日三服。

②茯苓四逆汤证:小便不利,手足逆冷,烦躁。治则:回阳利尿。茯苓12g、人参3g、附子5g、干姜6g、甘草6g。上药五味,以水1000ml,煮取600ml,去滓,温服200ml,日三服。

③附子汤证:口中和,背恶寒,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治则:温阳祛寒。附子5g、茯苓9g、人参6g、白术12g、芍药9g。上药五味,以水1600ml,煮取600ml,去滓,温服200ml,日三服。

④四逆加人参汤证:恶寒、脉微、下利、手足逆冷,心动悸。治则:回阳强心。附子5g、干姜5g、甘草6g、人参3g。上药四味,以水600ml,煮取300ml,去滓,分温再服。⑤炙甘草汤证:心动悸,脉结代。治则:温阳复脉。炙甘草12g、生姜10g、桂枝10g、生地30g、麦冬15g、麻仁15g、大枣30枚、人参6g、阿胶6g。上药九味,以清洒1400ml,水1600ml,先煮八味,取600ml,去滓,内胶烊尽,温服200 ml,日三服。⑥四逆汤证:少阴寒证,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下利厥逆,恶寒,呕吐,小便利,脉沉弱。治则:回阳救逆。附子5g、干姜6g、甘草6g。上药三味,以水600ml,煮取250ml,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附子5g、干姜9g。

⑦生脉散证:少阴虚证,心动悸,自汗出,少气,脉微弱或浮大无力。治则:益气强心,生津敛阴。人参10g、麦冬15g、五味子6g。上药三味,以长流水1000ml,煮取500ml,不拘时温服。

二、协调方

1、表部方:① 葛根汤证:项背强几几,恶风,有汗或无汗,骨节疼痛,或吐或利。治则:温经解表。葛根12g、桂枝6g、麻黄9g、芍药6g、甘草6g、生姜9g、大枣4枚。上药七味,以水1000ml,先煮麻黄、葛根,减200ml,去沫,纳诸药,煮取300ml,去滓,温服100ml,日三服,覆取微似汗。

按语:葛根汤是桂枝汤加葛根、麻黄,具有解肌发汗,温通血脉,舒筋生津的功效,是表部合治之方。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表现为头项强痛,发热、恶寒、手足冷、关节痛,没有病性,只有部性。以葛根汤治疗收到较好的效果,阴阳得调,寒热虚实可治,正气可安。方中以葛根桂枝突出其治疗重点,故为主药。

② 霍香正气散证(《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发热恶寒,头痛,胸膈满闷,脘腹疼痛,恶心呕吐,肠鸣泄泻,舌苔白腻。治则:解表化湿。霍香9g、紫苏3g、白芷3g、大腹皮3g、茯苓3g、白术6g、半夏曲6g、陈皮6g、厚朴6g、桔梗6g、甘草6g、生姜6g、大枣4枚。上药十三味,加水1000ml,煮取600ml,温服200ml,履温微似汗出,日三服。

2、里部方:① 生姜泻心汤证: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治则:益肠和中。生姜15g、干姜10g、甘草10g、黄芩15g、黄连10g、半夏5g、人参10g、大枣10枚。上药八味,以水2000ml,煮取1000ml,去滓,再煎取600ml,温服200ml,日三服。

按语:生姜泻心汤中,八药并举,四面为用,清、温、补、消共济,可治里部消化功能紊乱。胃气不降反逆,脾气不升反泄,水湿停滞胃肠道与胃中积热相合,难分阴阳,只有部性。② 半夏泻心汤证:心下痞硬,或干呕,或下利。治则:和胃降逆,开结除痞。半夏12g、黄芩9g、干姜9g、人参9g、甘草6g、黄连3g、大枣4枚。上药七味,以水2000ml,煮取1000ml,去滓,再煎取600ml ,温服200ml,日三服。③ 甘草泻心汤证: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腹中雷鸣,谷不化。治则:和胃降逆消痞。炙甘草12g、黄芩9g、干姜9g、半夏12g、大枣4枚、黄连3 g。上药六味,以水2000ml,煮取1000ml,去滓,再煎取600ml,温服200ml,日三服。

3、枢部方:① 小柴胡汤证:胸胁苦满,寒热往来,心烦喜呕,嘿嘿不欲饮食。治则:和解阴阳。柴胡24g、黄芩10g、人参10g、半夏15g、生姜10g、甘草10g、大枣10枚。上药七味,以水2000ml,煮取1000ml,去滓,再煎取600ml,温服200ml,日三服。

按语:小柴胡汤,方中黄芩、柴胡以调理少阳之实热,人参、甘草、大枣以温补少阴之虚寒,生姜、半夏降逆止呕,和调脾胃,寒热并用,温补并施,以协同枢部之寒热错杂之证。小柴胡汤不仅是枢部的协调方,治中央以全四旁,更主要的是小柴胡汤是协调整体的首选方。方中柴胡、黄芩以清疏少阳之实热,实有清泄三阳之热之功,人参、甘草、大枣、生姜、半夏温补太阴,更有温补三阴虚寒之效。

所以《伤寒论》128条说:“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从条文的症状看,涉及到三部,头汗出是少阳症,微恶寒是太阳证,心下满是太阴证,手足冷是厥阴证,大便硬是阳明证,脉细是少阴证,六病的证候俱有,可见枢部影响及整体。

小柴胡汤,表、里、枢三部,上、中、下三焦皆可协调。如《伤寒论》第230条:“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然汗出而解。服小柴胡汤后,有三种反应,一是身然汗出,二是小便得利,三是大便得通。所以仲景抓住少阳与太阴以重点治疗,就能达到协调阴阳,和解整体的目的,以小柴胡汤为用,宜通上下,疗治内外,不愧为协调之第一良方。

②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詀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治则:平亢潜阳,重镇安神。柴胡12g、龙骨5g、黄芩5g、生姜5g、铅丹5g、人参5g、桂枝5g、茯苓5g、半夏10g、大黄6g、牡蛎5g、大枣6枚。上药十二味,以水1600ml ,煮取800ml,切如棋子,更煮一两沸,去滓,温服200ml 。

按语:本方为小柴胡汤去甘草加龙骨、牡蛎、铅丹、桂枝、茯苓、大黄而成。在协调整体阴阳的基础上,加大了重镇安神,通利二更之效。刘绍武老师根据本方,以石膏之辛凉,清热生津易去龙骨,使方中保持清热、凉血、镇静、生津的优势,以车前子补肾利尿之功取代茯芩,使集中于枢部的病邪,通过气血的运行,得以从小便排出,保持有一个除病邪的良好通道。同时去铅丹,以除久服蓄毒之害。

经过调整后的方剂,刘老师名为调神汤。全方寒热并用,升降并用,收散并用,补泄并用,四个矛盾点,八个矛盾面,四方同调,八方共治,相反相或,使机体达到一个有机的协调,治疗面得到进一步扩大。方中石膏、黄芩、与桂枝、生姜是维持方中药物寒热的。

如果病者呈现亢奋优势,热象明显,可以加大石膏用量,由30 g可增至60 g、甚至可达120 g,如寒象明显,可加大桂枝、生姜用量,由10 g可增至20 g。人参与川军是维持补泻的一对药物。脉见弦象,腹胀满闷证候明显者,可加大川军用量以致泻实,体质虚良,气短心悸者,加大党参用量以补其虚,柴胡与半夏(可用苏子代)是维持方中升降的药物,柴胡的升提使半夏更好地发挥降气的作用,二药为用,升降结合。牡蛎、柴胡是维持方中收散作用的药物,牡蛎固涩以敛气,柴胡宣通以发散,二药为用,发散以除积聚之邪,收敛以固心阳之气,使邪得祛,而正不得损。

服用调神汤后,会出现各种不同的反应,这与病者的体质、情绪和环境有关。一是由于本方是治本为主,整体协调,见效通常较慢,多是用药数付后症状得以改善,二十余付后主要证状才得以好转。二是有一部分人服药后,不是病情逐渐好转,而是感觉加重,如头晕、困乏无力、不思饮食等衰弱症状。这是因为药与病邪,调整过程中的激化反应。三是服药后有腹痛、腹泄反应。调神汤是一个双向调控的方剂,有病除病,无病补体、药到病所,必须先除其邪,泻是为了除病,是治疗中不可缺少的阶段反应。四是少数患者服药后有嗜睡的现象,这是大脑皮层通过药物矫正后,功能由紊乱趋于正常的一种补偿性反应。

③ 大柴胡汤证:发热、汗出不解,心中痞硬,呕吐而下利,或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治则:理气舒郁,和胃消痞。柴胡24g、黄芩9g、芍药9g、半夏15g、生姜15g、枳实15g、大枣12枚、大黄6g。上药八味,加水2000ml,煮取1000ml,去滓,再煎,温服200ml,日三服。

按语:本方为小柴胡汤去人参、甘草、加枳实、芍药、大黄而成。是一个和解阴阳,兼清阳明里热的双解方剂。刘绍武老师在此方基础上,加党参、甘草,取名为柴芍汤,后更名为调胃汤,主要适用于聚脉证。小柴胡汤协调整体,平复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取枳实、芍药散加大黄以解决胃脘部的局部病证。

白芍不仅有缓急平痉、止痛之功,又有养血和营之效,枳实行气除满,能够增强胃肠的紧张度,以助消化,多以陈皮代之。单用芍药,其作用重点在结肠,配伍枳实,作用就移至心下,可治心下满痛,作用在胃脘。加用大黄,有推陈致新的功用。三药为用,在小柴胡汤协调整体的基础上,平痉解挛,疏通胃肠,使整体得调,胃病得治,聚脉得消。

④ 柴胡桂枝干姜汤证: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治则:理乱安心,解郁除烦。柴胡24g、黄芩9g、牡蛎6g、桂枝9g、栝楼根12g、干姜6g、甘草6g。上药七味,以水2000ml,煮取1000ml,去滓,再煎取600ml,渑眼200ml,日三服,初服微烦,复服,汗出便愈。

按语:本方是小柴胡汤去人参、大枣、半夏,加牡蛎、桂枝、栝楼根,以干姜易生姜而成。刘绍武老师以本方为基础,加百合、乌药、丹参、郁金、五味子等,取名为小柴胡汤加七味,后更名为调心汤,主治紊脉证。全方强心以健脑、宽胸以宣肺,疏肝以健脾,安神以止悸,达到气血循行畅达,整个机体相互协调,心病得治。

⑤ 柴胡桂枝汤证: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治则:和解阴阳,调和营卫。柴胡12g、黄芩5g、人参5g、甘草3g、半夏6g、芍药5g、生姜5g、桂枝5g、大枣6枚。上药九味,以水2000ml,煮取1000ml,去滓,再煎,取600ml,温服200ml,日三服。

按语:本方是一个气血阴阳失和的全面协调性的方剂,临床上可广泛使用于聚、紊脉证复合型,妇科的月经不调,更年期综合症也可使用。⑥ 调肠汤证:腹满时痛而见覆脉者,常见于慢性肠炎、过敏性结肠炎、十二指肠炎、前列腺炎等。治则:解凝排痰。本方为调胃汤加三核二香汤。枳核、荔枝核、川楝子、广木香、小茴香,主治腹部怕冷,腹胀,时腹自痛的腹满寒疝诸症。川楝子、小茴香、川军三药为用,治排结合,一举将寒湿之粘液排出体外。便出的粘液有时成条,形似烂肉,一般四十付排完,也有用一百余付才拍完的。

0 阅读:48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