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一偏心眼母亲
——新视角读《史记》之十一
文/宋玉山
郑国虽小,稀奇事却不少。郑国夫人对小儿子偏心眼,就十分出名。一般来说,父母对自己的儿女,都是一样的疼爱,即便有时有点偏心眼,也不会偏得太远。然而,郑庄公的母亲,偏心眼就太离谱、太过分了。
《史记》记载,郑庄公的母亲叫武姜,是申侯的女儿。武姜从小娇生惯养,唯我独尊,不能吃一点亏,不能受一点委屈,而且非常任性,做事不考虑后果。
武姜生第一个儿子的时候,遇到难产,腿先出来,疼得她死去活来。所以,她对这个儿子十分厌恶,一点也不喜欢,还特意取了一个难听的名字,叫寤生,就是逆着生的意思。后来,武姜又生了一个儿子,很顺利,几乎没有疼痛,武姜就特别喜欢,十分宠爱,取名叫叔段。
其实,这很正常,别说是生孩子,就是母鸡下蛋,也是第一个蛋难下,往往还带有血丝,以后再下就顺溜了。武姜不懂这些,谁给她造成痛苦,她就恨谁,亲生儿子也不例外,典型的极端自私。
武姜经常在丈夫面前说大儿子的坏话,极力夸奖小儿子,并要求废了大儿子,改立小儿子为太子。幸亏郑武公明智,没有答应,武公死后,依然由大儿子继位,就是郑庄公。
按理说,事已至此,木已成舟,应该消停了吧,可武姜偏不。郑庄公刚一即位,武姜就来给小儿子争利益,要求把制地封给他。制这个地方,是个战略要地,地势险峻,关系郑国安危,郑庄公不答应。武姜又要求把叔段封在京城。京城这个地方,也很重要,人多地广,甚至比国都还大,郑庄公有些犹豫。武姜不耐烦了,黑着脸一顿训斥。庄公没办法,只好答应了。于是,叔段高高兴兴地到京城去了。
按理说,武姜的要求达到了,自己的两个儿子,一个在国都做君主,一个在京城当土皇帝,两全其美,总该消停了吧,可武姜偏不。叔段临走时,武姜拉着小儿子的手,悄悄说:“你到京城以后,招兵买马,积聚力量,时机成熟,你就带兵攻入都城,我做内应,把寤生扳倒,你来做国君。”
小儿子见母亲如此为自己撑腰,依仗母亲能当上国君,心头一阵狂喜,连声答应。叔段到了京城以后,果然按照母亲嘱咐,整治城郭,储蓄粮草,补充武器,扩大军队,准备攻打国都,与母亲联手,推翻郑庄公。
对叔段和武姜的阴谋,大臣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祭仲等大臣多次向郑庄公建议,赶紧采取措施,防止叔段叛乱。郑庄公是个城府很深的人,他一面对大臣说,母亲袒护弟弟,他没有办法;一面暗地里调兵遣将,做好防范准备。
不久,叔段果然举兵造反。郑庄公早有防备,派出精锐部队迎战叔段。叔段作乱不得人心,郑国的军队又训练有素,叔段的人马不堪一击,很快就被消灭了。
叔段逃回京城,郑国的军队追了过去,京城的百姓早就不满叔段的倒行逆施,打开城门欢迎郑军。叔段无奈,逃到了鄢,郑国军队接着攻下鄢城。叔段就像丧家犬一样,又逃亡到共国去了。最后结局怎么样,《史记》没有说,估计没有好下场。
郑庄公对母亲的所作所为十分恼恨,都是亲生儿子,为什么这样偏心眼啊!一气之下,郑庄公把武姜赶出国都,迁徙到颖城,并发誓:“不到黄泉,不相见。”郑庄公这样对待老娘,也引起了一些议论,毕竟是亲生母亲啊。
郑庄公是个爱面子的人,听到非议,有些后悔,但已经发下誓言了,怎么办好呢?这时,有个叫颍考叔的人献出计策,说:“挖个地洞,见到泉水,母子就可以相见了。”于是,郑庄公按计而行,在地洞里见到了母亲。不知武姜有何脸面,再见自己的儿子。
武姜费尽心机,害了小儿子,伤了大儿子的心,遭到天下人耻笑。后来,孔子对此事有过评价,嘲笑他们说,母亲不像母亲,儿子不像儿子,兄弟不像兄弟。后世有不少人,也常拿此事作为笑柄。
武姜自己呢,除了得到天下第一偏心眼母亲这个丑名以外,什么也没捞着,何苦呢?
【作者简介】宋玉山,山东沂南人,1956年生,曲阜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中共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历任茌平县委宣传部新闻干事,农工部副部长,王老乡乡长,县委办公室副主任,聊城市委组织部科长,聊城市委办公室科长,茌平县委常委、组织部长,县委副书记,聊城市统计局长,聊城市教育局长,甘肃省委政研室副主任,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室主任,山东省委副秘书长、政研室主任、省委新闻发言人,山东省人大常委等职。获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山东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高校特聘教授。2019年退休后,撰写《新视角读二十六史丛书》,共13册、300万字,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发行。喜马拉雅平台将该书以“精读中国历史”为题播出,目前听众达2.1亿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