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11月8日,淮海战役刚刚爆发2天,驻扎国民党军防线最前端的第3绥靖区第59军、第77军等部,为了摆脱当炮灰的命运,纷纷在绥靖区副司令何基沣、张克侠率领下通电起义,让开了其驻守的阵地,使得解放军华东野战军长驱直入,插向敌人纵深。
三绥区部队距离解放区最近
向解放区开进途中,刚刚起义的部队有人反复
起义部队则按照约定,将军装反穿,北上解放区准备接受改编。但两个军多达2万人起义,多路开进,又行动匆忙,工作难免有疏漏之处。特别是思想上,国共两军毕竟兵戎相见多年,如今突然变为同一阵营,难免有些人思想转不过弯来。其中,驻防台儿庄地区的第59军38师内部就出现了混乱。
起义之初,该师师长杨干三就有些犹豫不决,华东野战军不得不发动一波攻势,数小时内就将该师驻扎万年闸的1个精锐主力团击溃,这才打消了其继续顽抗的幻想;加上何基沣、张克侠两位老长官因势利导,该师才加入了起义的行列。但北进途中,师部各处和直属队的一些军官又开始寻衅,有的痛哭流涕,有的拖拖拉拉,故意延误北进行程。
中央军校即昔日的黄埔军校
中央军校的“天子门生”们围着师长吵闹
师部特务连、工兵连等几位连长甚至围着师长杨干三大吵大嚷,公然反对北上接受改编。这些人都是国民党中央军校第16期毕业生,自诩是“天子门生”、中央军嫡系,一向看不起第59军这样的西北军杂牌,自然不愿追随起义,他们虽然仅是连长身份,却握有兵权,一旦生乱,后果不堪设想。
关键时刻,师部少校参谋陆迪钧及时赶到,他也是国民党中央军校毕业,因此那几位连长都视其为“学长”,平时私交不错,他的到来,让这些人收敛不少。不过,这几位连长甚至师长杨干三都不知道,陆迪钧的参谋身份仅仅是掩护,他实际上是中共华东局社会部的地下工作者,奉命长期潜伏,现在正好发挥作用。
第59军起义首领、副军长孟绍濂
地下党员质问:不跟着走何处有人管饭
陆迪钧上来就义正辞严地说道:“天塌下来有谁能顶得住?你们光找师长闹有什么用?咱们前无出路,后无退路,侠公(即张克侠)和孟夫子(即第59军副军长孟绍濂,暂时代理军长职务)怕咱这些人的老婆当寡妇,才带咱们走这条路。你们谁还能想出别的好办法?咱们不跟着部队走,到别处谁管饭?”
陆迪钧这席话,没有多少大道理,更没有什么慷慨激昂,可是说的都是大实话,句句说到了这几个人的心窝里。毕竟,从他们身边不断向南开进的华东野战军多达40万人,他们整个绥靖区仅3万余人,如今还有近万人已经溃逃,仅凭剩下的2万残兵,稍有异动,立即就是灭顶之灾。
军官们终于达成了起义共识
这些连长们年纪虽轻,却并不是傻子,想清楚眼下的处境后,一个个都低下了脑袋,无言以对。陆迪钧不愿继续纠缠,遂劝说大家赶紧回去掌握部队,等候命令。师长杨干三也趁机催促说:“共产党的代表已经到了咱们部队,他们对起义官兵的政策你们又不是不知道!跑回徐州去,还能有好果子吃?快回去带部队立即行动!”
这几个连长遂快步离去,指挥部队向操场集合,准备向北进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