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7月7日,驻守北平的第29军官兵面对日寇频频挑衅,忍无可忍,奋起反击,打响了全面抗战第一枪,拉开了全民族抗战的序幕,也迎来了自己的高光时刻,扩编为第1集团军,后来改为第33集团军,下辖3个军。此后8年,昔日的第29军健儿纵横大江南北,立下赫赫功勋,但也付出了重大牺牲,总指挥、“梅花上将”张自忠也喋血沙场。
进驻徐州后高级军官忙于捞钱
1945年8月15日抗战胜利后,蒋介石派军队四处抢地盘,大发横财。但第33集团军却因为杂牌军身份,编制被裁减的仅剩2个军,还改编为绥靖区部队,派驻到徐州一带驻扎。本来徐州自古就是鱼米之乡,但抗战刚结束,就被中央军第19集团军陈大庆部占领,陈不仅大肆搜刮民脂民膏,还在换防前乱发委任状,委任了一大批司令、县长,替自己长期捞好处。
因此,第3绥靖区进驻徐州后,油水已经不剩多少,绥靖区司令冯治安等高官为了填满自己的腰包,只能敲骨吸髓的下死力折腾,好容易弄点儿钱,就赶紧挪到南京、上海等地购置房产,一方面避免战争继续后货币贬值,另一方面也便于自己抽时间去享乐,抚慰自己征战多年的鞍马劳顿。
官兵们既被扣粮饷,又要当炮灰
但如此一来,其麾下所属2个军3万余人马的日子就不太好过了。毕竟作为杂牌军,他们的粮饷长期被克扣,甚至到了寅吃卯粮的地步,根本没有多少存货;改为绥靖区部队后,按照规定要在防区内自筹粮饷,但徐州地处战争前沿,又经过陈大庆、冯治安等人几轮搜刮,早已元气大伤,官兵们不得不勒紧裤腰带过日子。
既然吃得少,那就少动弹。但第3绥靖区的官兵们在待遇上按照地方守备部队发放,需要打仗时却又成了野战兵团,无论“清剿”华东野战军鲁南根据地,还是进攻晋冀鲁豫地区的中原野战军,其都得派兵参加,麾下各师旅超过半数曾遭到围歼,虽然得到重建,但装备损失严重、人员素质下降,战斗力大减。要么起义,要么就要被歼灭
1946年10月,淮海战役爆发在即,国民党军徐州“剿总”为了与解放军决战,紧急收缩陇海、津浦两条铁路线的各野战兵团向徐州靠拢,却将第3绥靖区部队悉数赶往苏鲁边境的贾汪、台儿庄一线,徐州城防也被移交给中央军第13兵团李弥部防守。面对即将从鲁南南下的华东野战军40万部队,第3绥靖区仅剩2条路,要么阵前起义,加入人民阵营;要么被就地歼灭。
1948年11月8日,第3绥靖区主力23000余人在副司令何基沣、张克侠率领下起义,并立即开往解放区接受改编;另有近万人在司令官冯治安等人指挥下向南溃退,但很快被盘踞徐州附近的中央军各兵团瓜分吞并。
何基沣和张克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