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今,“惧内”一词有着夸赞男人疼爱妻子的意思,但在之前,“惧内”往往预示着男子主义受到了损失。于是,一些人就将那些损害男子主义的女子称为“母老虎”。
民国时期,有三位女子并称为“民国三大母老虎”,她们分别是汪精卫妻子陈璧君、张继夫人崔震华还有戴季陶妻子钮有恒。
然而“母老虎”这个称谓,对钮有恒来说着实有些冤枉,因为她既不像陈璧君那样插手丈夫的政治事务,也不会像崔震华对丈夫实行家法,更不会严管不许丈夫讨妾。
但她之所以被人误会是“母老虎”,纯属戴季陶个人问题。
戴季陶虽然是国民党元老,政治地位显赫,但其内心极其幼稚,且性格浪荡、脾气暴躁,若非钮有恒在旁辅助,他恐怕很难在政治界立有一席之地。
相反,钮有恒虽然只比戴季陶大几岁,但由于从小生活环境的影响,其心智十分成熟,完全具备一个独立女性的特质。
据说,钮有恒17岁时因看透世间炎凉,便有了出家的打算,在尼姑院有过一段修行,后经家人苦劝才还俗。还俗后,钮有恒也不愿虚度光阴,她在南浔女校读书时认识了秋瑾,两人关系密切,情同姐妹。
秋瑾是何等光明的人物,钮有恒虽没有走上与好姐妹一样的道路,但其坚强、自信,毕业后就在上海女校当上了教师,从不像其他女子一样,将人生的希望寄托在男子身上。即便她后来嫁给了戴季陶,她也没有丧失自己的人格。
也正是因为钮有恒够聪慧、够理智,在看到戴季陶行为幼稚、不冷静的时候,她总会加以约束、帮助和安慰。导致她在外人眼中不像是戴季陶的妻子,更像是他的姐姐或者母亲。
一开始,戴季陶在钮有恒的约束下也过了一段相对收敛的生活。但在长子戴安国出生后,钮有恒潜心修佛,对他有缺管束,他喜欢拈花惹草的本性就暴露了出来。
1912年,戴季陶逃亡日本,其间认识了日本艺伎津渊美智子。戴季陶风流倜傥,文采又好,还会讨得姑娘欢心,所以深得津渊美智子的倾心。之后,两人同居,并生下一子。
等孩子出生后,戴季陶这才意识到自己犯了错,想着回去后一定会使钮有恒生气,便央求蒋介石将孩子带回去,并表示一辈子都不会相认。于是,蒋介石就将这个孩子带回了国,交由小妾姚冶诚抚养,而这个孩子就是蒋纬国。
此时,戴季陶拈花惹草时还是偷偷摸摸,但很快他就开始光明正大了。
1922年,因工作原因,戴季陶和钮有恒分居两地。为了照顾好丈夫的身体,钮有恒决定让自己的外甥女赵季官去上海,在戴家当女佣。
然而,钮有恒万万没有想到,戴季陶竟如此不能自控,趁着自己不在,与自己的外甥女勾搭在了一起。
赵季官时年二十岁,正是花一般的年纪,长得如清水芙蓉,且身材苗条、婀娜多姿。戴季陶一眼就被年轻的赵季官吸引,再次展露出了他浪漫的一面。赵季官哪曾见过这般攻势,不久就沦陷了,完全将道德忘在了身后。
但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两人的丑事很快就被钮有恒得知。然而钮有恒的反应却和戴季陶想象中的完全不一样,没有争吵、没有发疯,更没有哭泣。
钮有恒就静静地等待着,因为她知道,不用自己出手也自有人会处理这件事。
果然,最先坐不住的是赵季官的父母,他们实在不能接受女儿插足别人的婚姻,在怨怪女儿不自重的同时也痛恨戴季陶的哄骗。于是,为了使女儿斩断这段关系,赵季官的父母做主为女儿找了一门婚事,并快速定下了婚期。
然而没过多久,社会上就传出了戴季陶投江的新闻,赵季官得知后失声痛哭,认为是戴季陶听说她要嫁人,悲痛欲绝,所以想要自杀。
事情闹得沸沸扬扬,赵季官父母不愿看女儿伤心,便前去劝服钮有恒接受这段关系。钮有恒被闹得没有办法,就默认了丈夫与外甥女的关系。
但世人皆被戴季陶骗了,他根本不是为爱殉情的。
事实上,戴季陶投江之前,正奉孙中山先生之命,从上海经武汉赴四川参加制定宪法的会议。在途中,戴季陶得知川军各派正在酝酿战争的传闻,就以为船上有人对他监视,便在轮船未到宜昌之前,趁晚餐后无人注意,跳入了江里。
因当时戴季陶穿的是长袍,内衬是鸭绒,所以没有沉入江底。后来,戴季陶被渔民所救,生命没有大碍。
阴差阳错般,戴季陶的逃命之举却被人误认为是殉情,他不但大难不死,还如愿娶到了恋人。只是钮有恒心中是何滋味,只有她自己知道了。
之后,钮有恒便不再管戴季陶的事情,任由其自由发展,自己则潜心修佛,不闻世事。1942年,钮有恒住进了重庆的上清寺,每日只念经打坐,参禅悟道,饮食也清淡无比。
一日,钮有恒照旧在蒲团上打坐,不知过了多久,等别人看出异常时,却发现她已没了气息。
钮有恒就这样离开了人世,戴季陶亲自为其操办丧事,人人都道戴季陶是个好丈夫,但只有他知道,他对钮有恒只有尊敬,没有爱情。
因此钮有恒死后一年多,戴季陶就迫不及待地将赵季官扶为了正室,还宴请亲朋好友参加他们的婚礼。谁都以为,戴季陶与赵季官会白头偕老,毕竟当初他们爱得轰轰烈烈,但没想到,没有了钮有恒,他们的生活一团乱麻。
结婚没过多久,赵季官就突然中风瘫痪在床,只能让人伺候。之后,赵季官又感染了脑膜炎,情况不容乐观。
而国民党的衰败,戴季陶的人生也迎来了低谷。1948年,陈布雷自杀,这给他造成了极大的心理阴影,原本就情绪不定的他,脾气愈发古怪。
1949年,戴季陶到广州养病,由于长期以来心神不宁,他只能通过服用安眠药才能入睡。那一日,他躺在床上翻来覆去无法入眠,即便吃了药也无济于事。于是,他烦躁地抓起一大把药吞入口中,心想这次终于可以睡着了,却没想到他永远陷入了沉睡之中。
得知爱人身死,赵季官泪流满面,她顿失活下去的欲望,也要自杀,幸而被及时发现抢救了过来。不过,赵季官也没能逃离死亡的召唤,虽然被救回,但她每日郁郁寡欢,最终离开了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