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亿年前的火星泥岩里,藏着生命密码?
2025年3月,法国科学家团队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宣布:通过NASA"好奇号"火星车的探测数据,在火星盖尔陨石坑的泥岩中首次发现长链有机分子——癸烷(C₁₀H₂₂)、正十一烷(C₁₁H₂₄)和十二烷(C₁₂H₂₆)。其中,含12个碳原子的十二烷是目前火星上检测到的最长有机分子。
更耐人寻味的是,这些分子保存于37亿年前的岩石中,与地球生命起源时期高度重合。美国航天局官网称,这是人类探索地外生命的重要里程碑。

1. 保存条件揭秘
火星过去37亿年的寒冷干燥气候和贫乏地质活动,使这些分子在黏土矿物中完美保存。研究团队推测,它们最初可能是长链羧酸(类似地球生物脂肪酸),后经地质作用转化为烷烃。
2. 技术突破关键
"好奇号"搭载的火星样本分析仪(SAM)通过热裂解-质谱联用技术,在2013年钻取的"坎伯兰"岩石样本中检测到分子信号。该仪器灵敏度达十亿分之一(ppb)级别,但分辨率仅相当于1980年代地球实验室设备。
3. 生物起源线索
碳链特征:样本中偶数碳原子化合物(如C₁₂)占比更高,与地球生物合成的脂肪酸分布规律一致。同位素证据:部分样品的δ¹³C值低至-133‰,显著偏离非生物成因范围(-20‰至+46‰),接近地球生物代谢特征。生命遗迹还是地质巧合?1. 生物假说支持点
十二烷结构与地球古细菌细胞膜的类异戊二烯醚脂质相似。若后续分析发现手性分子(如左旋氨基酸),将极大提升生物起源可能性。
2. 非生物形成路径费托反应:火星古代火山活动释放的CO和H₂在铁催化下可生成长链烷烃。星际尘埃输入:每年约240万公斤碳质陨石坠入火星,携带C₁₀-C₃₀有机分子。3. 科学界共识
国际火星探测团队评估认为:当前证据支持火星存在复杂有机合成网络,但生物起源概率约为25%,核心障碍是缺乏核酸等生命特征分子。
2028-2033火星生命"三重解码"1. 欧洲的"分子手术刀"(2028)
欧空局ExoMars探测器将携带比"好奇号"灵敏1000倍的手性色谱仪,深入火星地下2米采样,规避地表辐射干扰。
2. NASA的"时间胶囊"计划(2030)
锁定盖尔陨石坑(坐标4.5°S 137.4°E)3处黏土矿物富集区,这些"分子保险箱"可能保存更完整的类脂质结构。
3. 多国"样本返回"工程(2033)
中、美、欧联合开发的量子级联激光器,能以0.001‰精度检测碳同位素,实现生物特征"法庭级鉴定"。
科学启示:重新定义生命可能性此次发现最深远的意义在于打破地球生命唯一论。正如《自然》期刊评论:"火星正在教会我们,生命的基石可能遍布宇宙。"但科学家也警示:过度解读可能引发"证实性偏差",需等待样本返回的终极验证。
你认为这些分子最可能来自什么?
A)远古火星微生物
B)地质化学反应
C)星际尘埃携带
欢迎留言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