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比2,这样的敌我兵力比例,在战争史上都堪称奇迹,就像是一场猫捉老鼠的游戏,但结果却是老鼠反咬了猫一口,这怎能不让人啧啧称奇?
想象一下,解放战争的序幕刚刚拉开,山东野战军22个团浩浩荡荡,犹如乌云压境,却没能拿下一座由敌人区区2个团防守的小城——泗县。这简直就像是体育比赛中的超级大冷门,让人忍不住要刨根问底,探究一番。
1946年的夏天,粟裕在苏中战场如鱼得水,战果累累,整个华中野战军都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这时,山东野战军司令员陈毅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琢磨着:我也得干点啥,不能光看着老战友风光啊!于是,他决定在淮北搞点事情,用20多个团的兵力,把泗县的守军给一锅端了,算是给粟裕送上一份大礼。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ee5dc49ba1852eb9bc9c340165fe6a01.jpg)
陈毅为啥偏偏选中泗县这个“软柿子”捏呢?原来,当时各路敌军都挤在一起,彼此间就隔个十公里八公里的,跟串糖葫芦似的,打谁都会引来一群帮手。唯独泗县城里的桂系第7军的两个团,像是被遗忘的角落,孤零零的,怎么看都像是个好欺负的主儿。
可华中分局的张鼎丞、邓子恢等人却给陈毅泼了一盆冷水,他们觉得这个计划不靠谱。为啥?因为守着泗县的桂军,那可是广西的“狼兵”,打起仗来不要命的。特别是桂系的172师,更是桂军中的精锐,抗战时期就给日军制造了不少麻烦。到了解放战争,这172师更是成了我军的一块“硬骨头”,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嚣张得不行。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68338b3bd341304727fe104b831f86f5.jpg)
所以说,桂军在蒋军中那可是另类中的另类,绝对不能小瞧。张鼎丞和邓子恢就劝陈毅:咱们还是绕道走吧,找那些战斗力差点的蒋军嫡系部队练练手算了。
但陈毅和参谋长宋时轮一番合计后,却觉得胜算挺大。7月31日,他们给总部还有刘、邓以及邓子恢、张鼎丞、粟裕等人发电报,信心满满地表示:这一仗,我们赢定了!
这背后的故事,不仅仅是军事力量的对比,更是智慧与勇气的较量。陈毅的坚持,是否真的能带来胜利?这场看似不可能的战斗,又将如何演绎?历史的帷幕已经拉开,让我们拭目以待。
当时,山东野战军内部也有人提出了质疑。8师师长何以祥就跟陈毅说:“老陈啊,从7月25号开始,淮北这地方就跟开了水龙头似的,大雨连着下了好多天。这种时候去攻城,是不是太冲动了?”
这一建议,让山东野战军司令部参谋处的同志们都重视起来。他们觉得,这阴雨连绵的,战士们又疲惫又困倦,这时候去攻打桂系,是不是有点太冒失了?
不过,有个军分区的干部却跟陈毅和宋时轮打包票,说是按照侦察兵的报告,“泗城外的壕沟水不深,也就没过膝盖”,对打仗没啥大影响。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1f7eb477ca79e3ce3bf66fe5433efb7f.jpg)
当时总部给各野战军下达的指令是,各野战军得赶快攻城略地,打出显著成果。南线的三军得马上攻打津浦线,北线的部队呢,要“有收获,拿下三路四城”。也就是说,山东野战军要是不打桂系,那就得打别的蒋军,没别的路可走。
反复思量之后,陈和宋还是觉得,打其他的蒋军会更难。蒋军那边啊,总共有8个整旅紧紧挨着,离徐州还不到20公里,各部队之间的间隔连5公里都没有。一旦打起来,彼此增援迅速,只能把他们打败,没法将其全部消灭。而桂系虽说有4个团,不过特别分散,分别在灵璧、泗县、五河这3个地方,相互距离大概40公里。要是开战,他们增援的人还在路上呢,胜负就已经清楚了。
就算援兵到了,也不会一块儿到,咱这边兵力占优得很,正好来个围城打援,一举两得。于是,8月2日,陈毅和宋时轮向总部发电,说5日这天要攻打泗县。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3621e9d6257a841dc72cb85ff76722cf.jpg)
对于陈毅、宋时轮的安排,总部既没否定,也没肯定,只是讲:“但凡只能把敌人击溃而不能歼灭的仗,能不打就尽量不打……太着急的想法不太合适。”
对于这封复电,陈毅和宋时轮觉得,总部的意思就是怕他们太着急,只要计划是慎重制定的,就能去执行。而粟裕也赞同这场战斗,他还跟总部极力说明在内线作战的好处,称能在外围牵制住敌人。
1946年8月4日,总部给陈毅、宋时轮致电,讲了四个问题,第四个问题是“攻打泗县的结果怎么样?”也就是说,总部对陈宋的作战方案表示认可了。电报里,主席还批准山东野战军第1纵队在结束胶济路作战任务后,去淮北,帮忙攻打泗县。
总部来的电报,让陈宋信心大增,这下攻打泗县的战斗已经迫在眉睫,非打不可了。桂系的第7军172师虽说挺厉害,可咱这边总共出动了22个团,城里的守敌才2个团,22对2,就算闭着眼咱也能赢。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e7a15b7511cdb5e79f31c919da872a64.jpg)
《陈毅传》里讲:山野领导人觉得,“以多胜少,那肯定是有十足把握的。”可是,这场仗还是输了,究竟是啥原因呢?是天气影响了战斗力?是战术安排出了问题?还是桂军的战斗力真的如此强悍?这一切,都让人充满了疑惑和好奇,想要一探究竟。
在解放战争的硝烟岁月中,确实存在一些难以预料和控制的变量,比如天气、地理环境等。这场泗县之战,可以说是一个生动的例子。
那时正值淮北的雨季,泗县的雨,如倾盆般倾泻而下,仿佛要将天地间的每一寸都浸透,给部队行军打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扰。师长何以祥,那位面容坚毅、眼神锐利的将领,早在雨幕初降之时,便提出了这样的担忧,而事实,也正如他所料,一步步走向了那个不愿面对的结局。
8月7日,子夜时分,万籁俱寂之中,我军如幽灵般从城东、城西、城北三个方向悄然逼近,泗县之战,就此拉开序幕。参战之师,不仅有被誉为“铁军”的第8师,更有第7师、第2纵队以及第9纵队,众志成城,誓要拿下这座坚城。
攻城之重任,自然落在了第8师肩上,这支被誉为“老8师”的王牌部队,山野之头号主力,即便风雨交加,士气亦如烈火烹油,战士们眼中闪烁着不畏艰难的光芒,勇往直前。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8dc35865a7e2dc1977575c69bb3e0903.jpg)
开战不过一刻钟,特务营1连便在北城墙上撕开了一道口子,如猛虎下山,直冲城内。然而,命运似乎并不全然眷顾英勇之人,2连因导火索受潮,爆破未果,错失良机,使得敌援军蜂拥而至,将那来之不易的缺口迅速封堵。
1连,孤军深入,转瞬即被敌军重重包围,人数锐减至区区四十余人,其境遇之险,令人扼腕。
黎明时分,山野两营自西北门突入,却如陷泥潭,被敌军紧紧缠住,伤亡之惨重,令人心痛。我军之所以选择夜袭,皆因桂军虽勇猛,却不善夜战,然天一亮,桂军便如猛虎添翼,炮火连天,飞机轰鸣,对我入城部队展开了疯狂的反扑,战斗之惨烈,前所未见。
“阵地上的积水,都被血染红了!”何以祥师长回忆起那一幕,眼中仍难掩痛惜之色。第8师不得不派出三个营的预备队,企图替换那损失殆尽的两营,然而,局势之危,如狂澜既倒,丝毫未见转机。
北门主攻失利,城东、城西之攻势亦陷僵局。时间,仿佛凝固在了8月8日凌晨2点,战斗已持续二十六小时,双方依旧僵持不下。
陈毅元帅接到第8师的战报,眉头紧锁,神色凝重,“推进缓慢,减员严重,弹药亦告急。”他凝视着电文,心中焦急如焚。
8月9日,晨曦初现,五河之敌援兵被第7师依托险峻地形击退,然更多敌军如潮水般涌向淮北。上午时分,战局突变,桂军主动出击,攻势如狂风骤雨,竟一举占领北城门楼。
至此,8师入城部队后路尽断,形势危急若累卵。而负责阻援的2纵与7师,却因洪水肆虐,迟迟未能赶到支援,更令人心急如焚。
此刻,胜负已非关键,消灭或击溃桂军亦非首要,如何让攻城部队顺利撤回,避免更大损失,成了当务之急。前线告急电报频传,陈毅与宋时轮两位将领心急如焚,内心挣扎不已。他们深知,撤退之令,虽如割肉之痛,却已是不得不为之举。
这场战斗的失利,除了天气等不可控因素外,也暴露了我军在协同作战、战术安排等方面的问题。然而,正是在这样的挫折中,我军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为后续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总的来说,这场泗县之战虽然以我军失利告终,但它也成为了历史中的一段佳话,让我们从中汲取经验和智慧,铭记那些为了革命事业英勇奋斗的先烈们。
8月9日晚,暮色沉沉,前线指挥部无奈之下,只得向第8师发出停止进攻的命令:“鉴于泗城攻击未达预期效果,我决定放弃对泗城的进攻,主力部队撤出灵璧、泗县以北地区……”撤退之路,谈何容易?桂军士气如虹,岂会轻易放我军安然离去?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7a01078555d5093c1b49a08f4d6f9ea2.jpg)
负责殿后的部队,如23团,在最后的时刻,亦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伤亡累累。直至午夜时分,我军方得以全部撤离战场。至此,历时两天三夜的泗县之战,终于落下了帷幕。此役,我军虽毙伤俘敌三千余人,但自身伤亡亦颇为惨重,第8师伤亡便高达两千四百余人,且干部与骨干损失尤为严重,排长以上干部牺牲者过百,其中团级干部竟有四人。
如此惨重的失败,在老8师那辉煌的历史篇章中,实属罕见。此战之败,缘由诸多,非单一指挥之失,天气之恶、军情之误、桂军之强,皆为其因。我军虽有二十二个团参战,然直接攻城者仅六团,余者皆被牵制于外围据点之战。
陈毅元帅,毫无推诿,尽显担当之本色,将所有责任一肩挑之。他不仅能在上级面前勇于担责,更敢于向下级坦诚认错。1946年10月4日,陈毅致信第8师师长与政委,言辞恳切:“八月之战,非部队之过,亦非师旅团之不力,更非野战军参谋处之失,实乃我作为统帅之判断失误,犯下两错……我愿承担全部责任,向指战员们认错。”
战场之上,无常胜之将军。讳疾忌医、逃避责任者,乃懦弱之辈;而敢于直面失败、勇于认错者,方为真勇士。陈毅元帅之正视失败,乃其后来宿北、鲁南、孟良崮等战役巨大胜利之基石!此乃名将与庸才之分水岭也。
桂系军队不怕死。比蒋军强多了。
桂系钢七军的经典之战
文章里说22对2,桂军只有两个团,这三千多伤亡怎么来的,两位老总不可能把敌外围部队忽略
怎么当上元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