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朱元璋自卑猜忌的脾气看他对知识分子的忌恨。

老徐享 2023-05-28 17:32:43

朱元璋出生在一个混乱的元朝末年,生活窘迫,甚至沦为乞丐,因此,他的人格中不可避免地残留着一些流浪汉的成分,比如自卑,心胸狭窄,多疑,不相信任何人,自私自利等。

1、朱元璋的“低人一等”心理

朱元璋出身草莽,年轻的时候没有机会结识那些世家子弟,也没有机会结识那些才华横溢的读书人,所以当他上位之后,就开始努力结识那些才华横溢的读书人,为人谦逊。

然而很明显的是,不管这些读书人在陛下面前如何低声下气,陛下终究还是自己的弟子,自己还是自己的老师,自己还是自己的上师,自己的尊者。这对于一位高高在上的皇帝来说,是一种巨大的打击,也是一种沉重的打击。“世上哪有什么事情是我做不到的,而你做不到的?”

说白了,当一个人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强的时候,就不会容许自己无法掌控的东西,哪怕是大脑,哪怕是思维。他是这个世界的主宰,必须要掌控这个世界的一切,如果这个世界上出现了他做不到的事情,他必须要找到解决的方法,如果解决不了,他就必须将这个人赶走。

这样的心态,既使人产生了一种低人一等的感觉,又使人产生了一种怀疑的感觉。

朱元璋所面临的事实,是他这个半个文盲,而他这个满腹经纶的大学士,却要和他平起平坐。两人一碰面,便不免显露出其卑微的学问水准,貌似高人一等的学问在文化界却成了微不足道的乡巴佬。

年轻的时候,他没有足够的食物和衣服来支撑自己,只能依靠别人;当他执掌大权的时候,他虽然身家丰厚,但在心理上却无法独立,他不得不依靠那些看似谦逊,实则高傲的读书人。这让他在心里对自己产生了越来越大的依赖,特别是心灵上的空虚,更让他产生了一种自卑感。

朱元璋成功登上皇位后,由于他的自卑感而产生的怀疑和怀疑更加突出,致使他不断地杀害那些才华横溢、才华横溢的读书人,造成了明朝初期对文教的蔑视与蹂躏。

2、以铁腕手段降服读书人

他为笼络文士,以示自己并非蛮夷之君,曾数次将其所著之论文奉为诏书,颁布于全国,并强迫各地官员与学子,将其当作学习之用。这一举动,看似是对文化人的一种偏爱,其实仔细一想,再联想到他对读书人的严苛态度(百般怀疑、严苛打压读书人),便不难推测其真正用意,那就是卖弄文学,以压抑心中的自卑。

《剪胜野闻》中有这样一句话:“高祖生性多疑,担心别人会害自己。杭州儒家先生徐一夔曾写过一篇文章,诗曰:“光明天下”。还有一句话:“生而为圣,为天下楷模。”帝览之大怒,道:“你们这些书生,竟敢如此羞辱我。活着的和尚,因为我是和尚。光明,是摩挲之意。这是一个盗字。杀无赦。”大臣们吓了一跳,说:“臣子无知,恳求陛下降罪。”于是皇帝便写了一篇文章,流传到了全国各地。”朱元璋自己曾经也是个盗贼,所以他觉得这个“则”是对自己的一种讽刺。

此外,浙江大学林元亮在《海门卫答谢表》中也写着:“有则垂宪”。最终,因为名字与贼相似,被处死。

《蓬商类纪初纪》:“苏州县令魏观,于张士诚故居遗址之上,修建一座府邸,并命人题写“龙蟠虎跃”,令朱元璋以为魏某图谋不轨,于是将其拦腰斩首。

据《古稼杂录》记载:高启因为一首,暗指朱元璋是一只狗,而被朱元璋腰斩于市。

3、概要

由于心理上不能击败士大夫,所以朱元璋不能克服自己的心理缺陷,因而产生了对士大夫的怀疑和虐待。他要求士大夫们在学术上必须遵循他所制定的文体格调,就连言论也必须遵循他所制定的既定格调。因此,他可以得到一些心理上的慰藉,而这种慰藉从来都是无法达到的。这就体现在了他下令,所有的学院都要在门口挂上牌子,不能有任何的出彩之处,也不能有任何的出彩之处。

这些胡言乱语的读书人,将会丧失对知识的追求,他们将会丧失对知识的追求,他们将无法对政策产生影响,无法干涉朱家的皇室权力。

0 阅读:14

老徐享

简介:原创解说,喜欢的话,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