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订婚强奸案”二审维持原判缓刑落空

稳雯雯雯稳 2025-04-16 19:46:39

2025年4月16日,山西大同“订婚强奸案”二审宣判结果引发轩然大波。席某某因强奸罪被维持有期徒刑三年原判,而其父母拒绝缓刑的举动更让舆论哗然。这起案件不仅涉及法律与道德的边界,更折射出婚恋观念、性别平等、司法透明等社会议题的尖锐矛盾。“订婚是否等于性同意?”“彩礼纠纷背后是否存在骗婚?”这些问题在互联网上掀起激烈争议。

2023年1月30日,席某某与被害人通过婚介机构相识并确立恋爱关系。5月1日,双方订婚,男方交付彩礼10万元及戒指,并承诺婚后在房产证上加名。5月2日,席某某在婚房内强行与被害人发生性关系,当晚女方报警。12月25日,阳高县法院一审以强奸罪判处席某某有期徒刑三年。2025年4月16日,大同中院二审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此案件核心争议在于“订婚关系中的性行为是否构成强奸”。席某某辩护方曾主张,双方已订婚,性行为应视为“婚内默许”,但法院明确指出:“性自主权不受婚姻状态限制,违背妇女意志即构成犯罪”。

针对网络传言“仅凭电话录音定罪”,审判长详细列举了以下核心证据,形成无可辩驳的证据闭环。被害人陈述与席某某供述,双方对性行为细节描述一致,席某某在侦查阶段承认强行发生关系。被害人手腕淤青、现场窗帘被拉拽及焚烧痕迹,床单上检出混合DNA。电梯监控拍下席某某拖拽被害人,行车记录仪录音中其声称“敢作敢当”。被害人当晚泣不成声报警,席某某接警员电话时承认“第一次发生关系”。审判长强调,“证据链条完整,绝非单一录音支撑定罪”。

二审法院曾考虑适用缓刑,但最终因三大硬伤被否决,席某某庭审中否认犯罪,与其此前“悔过书”矛盾。其父母拒绝接受缓刑监管,称“儿子无罪”,导致社区矫正评估不合格。未取得被害人谅解,且案件社会影响恶劣,缓刑可能引发负面示范。缓刑需满足“悔罪+无再犯风险”,席某某一方态度彻底关闭了这扇门。

案件另一争议是18.8万元彩礼纠纷,女方在案发后主动退还10万元及戒指至婚介机构,男方却多次拒收。法院一审、二审均驳回男方诉求,认定女方无骗婚动机,且已履行返还义务。审判长指出,男方试图通过拒收制造“未返还”假象,但法律不支持此种行为。

破除“订婚即特权”的陈旧观念。明确“订婚≠性许可”,任何关系中都需尊重女性意志。警惕将彩礼异化为“性交易筹码”,法律不保护借婚姻索取财物。席某某母亲泄露被害人隐私遭训诫,彰显司法对受害者权益的捍卫。审判长呼吁“用法治思维破除错误婚恋观,让文明成为社会共识”。

山西“订婚强奸案”绝非简单的法律纠纷,而是一场关于性别平等、婚俗改革与司法公信的全民教育。它告诉我们,无论情感关系如何,法律的红线不容践踏;无论舆论如何喧嚣,事实与证据才是正义的基石。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