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四川成都一家养老院内,一场跨越数十年的家庭纠葛演变成轰动全国的盗窃案——84岁失智老人被素未往来的“陌生女儿”带离养老院,其账户内40万元存款被取空。这场看似离奇的“亲情骗局”,不仅撕开了监护权争夺的遮羞布,更暴露了养老行业监管的致命漏洞。
黄女士因母亲姜老太患有老年痴呆和器质性精神障碍,与两位姐姐无力照料,于2024年7月12日将其送入成都宏明怡倍康养老院。合同中明确约定,老人外出需经监护人黄女士书面同意,且他人接触老人必须提前告知。姜老太与前夫所生的大女儿姜某某,离婚后40余年未与家庭联系,却在老人入院后频繁出现。养老院以“培养老人与护工感情”为由,要求家属暂时疏离,间接促使老人转而联系姜某某。
2024年8月19日,姜某某首次带老人外出,挂失存单并取现15万元,仅交还老人5万元。9月11日,姜某某用伪造身份证调换老人真证,从银行取走20万元,全程包裹严实、未清点现金。9月29日,黄女士发现母亲账户40万元已被清空,报警后揭穿这场持续月余的“盗窃连续剧”。
法院认定姜某某盗取20万元构成盗窃罪,但因“自首、退赃、家庭矛盾”免于刑事处罚。而另一笔15万元因证据不足未被认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姜老太)的财产处置权是否被侵害?法律学者指出,即使老人短暂清醒,其财产处分也需监护人代理,姜某某行为本质仍是盗窃。法院采信养老院“丙方为所有子女”的解释,与合同条款冲突,暴露出监护权协议的模糊性。
养老院未履行“外出需经黄女士同意”的约定,甚至隐瞒姜某某多次接触老人的事实。根据《民法典》第1198条,养老机构需承担安全保障义务。类似案例中,成都某养老院因未改造井盖致老人摔倒,被判承担60%责任。民政部门认定该养老院违规,拟启动行政处罚程序,但民事赔偿仍悬而未决。
老龄化社会的集体困境,失能老人成“猎物”,类似案件频发,北京一兄弟因监护权争夺将母亲送入养老院,最终法院判决共同监护。数据显示,60%的老年人财产纠纷涉及亲属争夺。养老机构不能令人信任,2023年《中国养老机构服务安全白皮书》指出,仅35%的养老院完全落实安全保障义务,适老化改造率不足50%。家庭内部矛盾常被用作减刑理由,但本案中姜某某的“生活困难”辩解与其炫富行为矛盾,折射司法裁量的人性化困境。
这场“亲情盗窃”背后,是法律刚性、行业规范与人性弱点的三重坍塌。若养老院继续沦为监管盲区,失能老人的财产与尊严将无处安放。正如法律学者所言:“保障老年人权益,不能仅靠血缘羁绊,更需制度铁网。”或许,唯有强化合同约束、严惩违规机构,并推动监护制度的专业化改革,才能让晚年不再是“危险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