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竞选手“复制人”是“蜜糖”还是“砒霜”?
作者:陈文健
无需太多互动,抖音“云南黑曼巴”(现ID:云南阿辉)只需穿着湖人的24号球衣,喝着冰红茶,直播间的人气便轻松突破十万。
与此前的“贵州科比”(现ID:大姐夫)不同,“云南黑曼巴”对科比的模仿并非主动,而是无意间经由网友“提点”,他才“幡然醒悟”,加入了科比模仿者的大军。
相同的是,从“贵州科比”到“云南黑曼巴”,科比的模仿者们大都在这股复制人的浪潮中淘到了金。
从最早效仿“芙蓉姐姐”的“凤姐”,到后来以模仿名人为看点的综艺节目,可以说在互联网时代模仿名人并不新鲜。如今,随着短视频平台的兴起,被模仿的对象已扩散至各个圈层,他们之间唯一的共同点就是具备流量。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撞脸电竞选手同样成为了这群复制人的“暴富密码”。
01
是什么让“复制人”大军看上了电竞?
诸多网友对模仿名人前仆后继的根本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利益。上文提到的“贵州科比”与“云南黑曼巴”,前者靠模仿开上了豪车宾利,后者也直言自己“十多天就挣了八万”。与夸张的经济利益相对的,是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投入成本,毕竟长相是天生的。
同时,这类模仿虽然实际上很有可能侵犯了被模仿者的肖像权等权利,构成民事侵权,具有一定的法律风险,但江西帝经律师事务所的褚律师向笔者表示,“就目前国内的司法案例来看,模仿没那么容易被认定为民事侵权”。
一方面,民事侵权的举证比较严格,而模仿者可以通过姓名、声音等一系列擦边行为进行规避,比如选手TheShy的模仿者其平台ID为“The3hy”,Uzi的模仿者平台ID为Uz1。
另一方面,法院一般并不会主动审理民事纠纷,民事侵权还需被模仿者主动上诉,而其又会占据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对于被模仿者来说诉诸公堂并不“划算”。
法律上的空子给了模仿者可乘之机,为这些“复制人”捧场的看客也大都并不在意其中的法律问题,多数电竞选手本人同样没有敏锐的意识到这类模仿可能构成侵权,或者说他们即使意识到了但也并没有选择诉诸法律。
例如Uzi本人在观看模仿者的视频时只是一笑而过,言行中并没有表达不满,但像是王宝强、雷军的模仿者都曾被正主起诉,且二者皆受到了法律制裁。
这其实从侧面展示出,电竞从业者相关的法律意识较为单薄,而与之相对的,就是电竞自杭州亚运会以来愈发得到了大众层面的认可,其中的明星电竞选手一如科比、周杰伦等明星人物,模仿他们不仅能够吸引电竞爱好者,同样能够抓住电竞圈外人士的目光。
站在更高的维度来看,字节与腾讯的和解也为电竞“复制人”的流行埋下了伏笔。
首先从传播与变现的角度思考,虎牙、斗鱼等传统游戏直播平台显然没有抖音这样的全民普及度,以往纵然有人想要模仿电竞选手,但囿于传统游戏直播平台也难以掀起多大的声量。
其次,《英雄联盟》等腾讯系游戏在抖音解禁之后,相关游戏主播成为了各方势力争抢的资源,新兴游戏主播也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
这样的氛围进一步催发了模仿者们进军电竞直播的念头,更进一步说,其背后也未免没有平台方的推波助澜,毕竟平台也急需更多的游戏主播来完善自身在腾讯系游戏内容层面的布局。
02
对电竞是利还是弊?
判断电竞“复制人”所带来的影响,首先就要从其出发点入手。电竞产业独立评论联系各电竞选手模仿者时,其中一位Faker的模仿者开门见山的问道:“有没有采访费用。”
纯粹以经济为目的模仿必然会逐渐突破道德的束缚乃至法律的底线。
例如多数科比的模仿者,会频繁在直播间中使用“Mamba out”等词汇以博人眼球,丝毫没有对一位已逝球星的基本尊重。在一众电竞选手的模仿者中,“肉装Faker”的直播间也曾被举报封禁。
与其他模仿者不同的是,电竞选手的模仿者实际上还是游戏主播,从某种程度来说,抛开其对电竞选手的模仿,他们本身依旧可以成为圈外人士了解游戏和电竞的窗口之一。
在他们追逐直播“节目效果”的过程中,关于电子竞技的严肃性便被逐渐消解,一如当下短视频平台中,“Mamba out”、“What can I say”等网络梗对科比的解构。
当然换个角度看,如上文所说模仿者也会为电竞乃至电竞选手们带来额外的关注度,但相较电竞选手本身的名气而言,他们反向为选手们带来的流量基本可以忽略不计,反而选手们还需分担他们带来一系列的风险。
同时,看客们或许会因一时好奇在“复制人”的直播间驻足,但长久来看,无论是单调的直播内容还是潜在的法律风险,都使得“复制人”的生命周期相当短暂,而“菀菀类卿”的结局也是以悲剧收尾。
但是以腾讯和字节的视角来说,这类电竞“复制人”的兴起无疑丰富了《英雄联盟》等游戏直播的内容,并且当他们可以不依赖模仿、寻找到更为合适的创作方式时,平台和版权方的主播资源也就得到了扩充。
回到导语中的问题,在如今这个流量为王的时代,“复制人”对电竞的“觊觎”无法阻挡,也无需担忧。但随着电子竞技的不断发展与完善,行业内应提高对选手权利的保护,以防“复制人”对电竞选手造成难以挽回的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