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2.9万亿后,2025年城市更新要怎么干?

房地产那些事儿 2025-01-24 16:17:47

全国城市更新工作部署深化,多维度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步入2025年,我国城市更新战略进入了一个新的调整与优化阶段,一系列旨在指导与促进城市更新实践的政策框架与行动蓝图正稳步实施。近期,一场聚焦全国城市更新工作部署的视频会议在北京隆重召开,会议着重阐述了推进城市更新对于引领城市发展模式转型升级、加速经济高质量发展步伐以及精准对接民众需求的深远意义,并要求各级部门以明确的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系统而高效地推进城市更新的各项核心任务。

城市更新:国家层面的战略考量

探究国家层面高度重视城市更新的动因,需从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宏观背景出发。国家统计局最新统计数据揭示,至2024年末,我国城镇化率已攀升至67%,标志着城市规模与数量的显著扩张,以及城市化进程的持续深化。然而,这一进程并非毫无挑战:基础设施的老化、空间布局的不合理以及生态环境的退化等问题日益凸显,对城市的长远发展构成了制约。在此背景下,城市更新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被赋予了解决上述难题、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任。

现状与挑战:城市更新的多维视角

国家发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总规划师闵希莹在访谈中深入剖析了城市更新的多重价值。她指出,城市更新不仅能够通过改造老旧小区、整治城中村、重塑中心城区功能等手段,直接创造大量就业机会,并带动服务业的繁荣发展,还能有效遏制中心城区空心化趋势,为城市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此外,城市更新还涵盖了历史街区的保护性修缮、公共服务设施的完善以及绿色生态建设、智慧城市技术应用等多个方面,旨在实现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的转变,全面优化居民生活质量。

中国城市发展规划设计咨询有限公司首席规划师杨一帆进一步强调,城市更新的意义远不止于居民生活与城市环境的改善,它更是激发城市经济活力、创造多元就业机会以及推动城市发展模式转型升级的关键力量。通过科学规划与精细管理,城市更新能够助力城市在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实现社会、生态与文化的全面协调发展。

综上所述,全国城市更新工作的深化部署,不仅是对当前城市化进程中面临挑战的积极回应,更是对未来城市发展路径的深远布局。随着相关政策的逐步落地与实施,我们有理由相信,我国城市更新事业将在多维度推动下,迎来更加蓬勃的发展态势,为构建宜居、宜业、和谐的城市环境奠定坚实基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义日益深远,其范畴已远远超越了单纯对城市基础设施、建筑物及自然环境的物理性改造与修复。当前的城市更新工作,是一个涉及城市功能优化、文化传承保护以及社会治理能力提升等多维度的系统性工程,旨在构建一个高度整合、生态平衡且高效运作的城市发展模式。

在此基础上,城市更新还承担起了一项关键职责——为城市进行全面“健康检查”。截至目前,全国29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已全面铺开城市体检工作,旨在全方位诊断城市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并据此确定城市更新的核心任务与优先级。

在城市更新任务的规划与实施过程中,需秉持双重导向原则。一方面,要坚持问题导向,严格落实“先体检、后更新”的策略,通过细致的体检工作精准识别城市问题,确保更新任务能够有的放矢,针对性解决城市发展的痛点与难点。另一方面,也要注重目标导向,深入剖析每个城市的独特性与资源条件,结合其未来发展战略,科学设定城市更新的短期与长期目标,以及具体执行方案。

近年来,城市更新工作取得了显著进展。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最新数据,2024年度全国共实施城市更新项目超过6万个,累计完成投资约2.9万亿元人民币。在这一波更新浪潮中,各地政府积极响应,410余个城市成立了城市更新工作领导小组,21个城市设立了专门的城市更新局,以实现常态化管理。此外,12个省份建立了省级督导机制,7个省份更是将城市更新工作纳入省级政府绩效考核体系,彰显了各级政府对城市更新工作的高度重视与坚定决心。

值得一提的是,部分城市更新项目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以重庆市红育坡片区老旧小区改造项目为例,该项目自2020年启动以来,经过两年的精心实施,成功完成了88栋住宅楼的改造升级,惠及3476户居民,改造总面积达到12.6万平方米,总投资额9800万元人民币。2022年7月,项目顺利竣工,红育坡片区面貌焕然一新,居民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升。

该项目的成功实施,得益于国有企业与社会资本的紧密合作,通过有效整合社区闲置资源,创新性地挖掘了停车场、农贸市场、广告位等多种盈利渠道,实现了项目的自我造血与可持续运营。同时,项目所得收益被用于偿还银行贷款,为城市更新探索出了一条既高效又可持续的创新发展路径,为其他城市提供了宝贵经验。 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更新的交叉领域中,南京小西湖片区的改造项目堪称典范,彰显了其深远的意义与价值。该项目巧妙地将原本封闭的院落转变为开放的公共空间,不仅为这片曾经黯淡无光的街巷地带注入了勃勃生机,还深刻体现了对历史文化脉络的尊重与传承。

在南京小西湖片区的更新实践中,项目团队尤为注重保持街区原貌与居民生活的连续性,确保了367户原住民的留存,同时,通过公共建筑空间的释放与优化配置,大幅度提升了居民的生活环境质量及居住条件。尤为值得一提的是,该项目创新性地实践了“以人为本,融合历史与现代生活”的老城区有机更新理念,成功地在历史文化保护与当代社会需求之间架起了桥梁,实现了和谐共生。

尽管城市更新在多个维度已取得一系列显著成果,但业内专家普遍指出,当前城市更新工作仍面临诸多挑战与制约因素,亟需在2025年前取得关键性突破。闵希莹等专业人士强调,鉴于各城市在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现状及居民需求上的显著差异,城市更新的侧重点自然呈现多元化特征。

具体而言,对于公园绿地资源匮乏的城市,构建公共休闲空间可能成为首要任务;而在老旧住宅区集中的区域,加装电梯、优化住宅环境以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则更为迫切。因此,城市更新工作必须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依据各城市的具体情况,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避免盲目照搬他城经验,确保更新策略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展望未来,动态调整机制与资金筹措策略将成为城市更新工作的两大核心要点。2024年下半年,国务院发布的《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明确指出,未来五年内,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将力争接近70%,这一目标的实现对城市更新提出了更高要求。

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城市更新成为提升城市发展品质、适应人口增长与居民需求变化的关键举措。当前,多地已着手制定城市更新专项规划,相关政策框架与具体措施正逐步健全。据统计,全国范围内已有1个省及9座城市颁布了城市更新条例,92座城市出台了管理办法,另有150座城市发布了指导性文件,标志着我国城市更新的目标定位、实施路径正日益清晰,为城市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探讨城市更新的本质时,杨一帆先生提出了一个深刻见解:城市更新不应被视作一个具有固定终点的静态目标,而应被视为一个伴随着经济技术进步与居民需求变迁而不断演进、需持续调适的动态进程。为达成此目标,城市更新机制需构建为一种能够高效整合并调动城市各方资源与能力的自适应系统,其运作方式犹如一个充满活力的生命体,不断响应并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这一过程旨在全面提升城市的居住舒适度、韧性及智慧化层次,最终导向构建一个具备自我调节机能与持续发展潜力的有机城市体系。

为推动城市更新的加速实施,资金的支持正在稳步增强。据统计,目前已有12个省份设立了专项基金,通过奖励补助、贷款利息补贴等多种渠道提供财政支持,并成功发行了总额接近1000亿元人民币的专项债券。此外,28座城市亦建立了城市更新专项基金,累计资金规模高达4550亿元人民币,彰显出社会各界对城市更新项目的重视与投入。

然而,闵希莹女士指出,尽管资金流动正逐步增强,城市更新工作当前仍面临资金筹措的重大挑战。与依赖土地财政实现快速资金回流的传统模式不同,城市更新项目因其回报周期长,通常需要8至10年的时间方能覆盖初期投资成本,这无疑加大了资金运作的难度。在此情境下,政府及国有企业的财政资源显得捉襟见肘,民间资本的积极参与便显得尤为重要。但吸引社会资本的关键在于政策环境的优化,诸如调整土地政策、适度提升容积率等措施,旨在合理平衡开发成本与预期收益,为投资者创造更为有利的投资环境,进而促进城市更新的可持续发展。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