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白崇禧30万大军围困大别山,粟裕却靠一招巧妙解围!

妙之评过去 2024-08-08 18:15:02

1947年末,应该是解放战争我军在关内作战最艰难的阶段,中原和华东主战场情况非常严峻。华野虽然在上半年的孟良崮和莱芜大胜,但下半年七月分兵之后随着国军报团推进,也遭遇了南麻和临朐这样的惨烈的平局,部队打的很疲惫;下半年挺进大别山的刘邓,虽然勉强在鄂豫皖站住脚,但这里可是桂系的地盘和老蒋的国统区腹地。

而到了1947年12月,情况也到了最危急的时刻,白崇禧亲率30万大军重兵压迫大别山根据地,刘邓只能跟华野求援。

而这个时候粟裕在分析敌情之后,却选择按兵不动,最后成功瓦解白崇禧的攻势,一举盘活中原战场。

这又是怎么回事?本期就来看看,战场艺术家粟裕的神奇的时刻!

粟裕和刘邓首长合影(剧照)

白崇禧30万大军围困刘邓

1947年10月,为了消除刘邓在大别山对于武汉和南京等地的战略威胁,老蒋迫不得已让被自己架空了将近2年多,桂系出身的国防部长白崇禧以国防部九江指挥所的名义,统一指挥对大别山的刘邓进行清剿作战。

1947年11月,白崇禧正式挂帅九江指挥部。

别看白崇禧平常喜欢和老蒋顶牛和犟嘴,但鄂豫皖可是桂系在抗战时候的基本盘,他们早已将湖北和安徽当成自己的地盘来经营,白崇禧在此次清剿作战中也一改往日敷衍的态度,一出手就是奔着要将大别山连根拔起。

1947年11月27日,白崇禧正式在武汉下令各部分进合击,并于12月3日发起对大别山的总攻。

负责大别山作战的白崇禧(剧照)

当时为了围剿,白崇禧和老蒋有多疯狂?

白崇禧在上任之后,第一件事就是跟老蒋要兵权,在整个徐州陆总内抽调优势的机动兵力。除了原来在武汉行营地区的63、69师继续担任二线的江防,以及本来就在大别山作战的整编第10、40、52、56、58、85、88合计9个整编师之外,他还从精锐云集的华东战场之豫皖苏、山东调来了整编第7、9、11、25、26、28和48师,共十五个整编师30万人的兵力。

在这15个整编师里面,全美械主力就有2个,被称为硬核桃部队的(一线精锐)就有8个,几乎徐州剿总精锐的30%都云集大别山战场。

而在这强大的武力加持下,白崇禧甚至还叫嚣

“一个月内将刘邓赶出大别山……”

进攻大别山的国军(剧照)

而另一边的刘邓,有一说一压力确实很大。

1947年12月4日,当时刘邓给总部的电报中就提到

“现大别山地区情况较紧张……敌向大别山,已发现有33个旅近80个团,每路为两个师以上。其目的似在迫我向西、向北。根据现况,我不能过早布置主力作战。”

在国军总攻开始之后,敌人9个整编师已经全部部署到大别山边缘,而且相互之间,不超过40公里,白崇禧直接照搬顾祝同在山东“铁壁合围”策略,一时间让刘邓大军很难在激动中寻找战机。

在大别山反击的我中野部队(剧照)

而为了协助刘邓破白崇禧的重点围剿,总部也命令在中原陈赓和粟裕两个集团出击平汉路,通过声东击西,在攻击国军交通线,吸引一部分围剿大别山的兵力回援,减轻刘邓的压力。

在1947年12月底,陈赓和陈士渠在确山、金刚寺等地出击重创国军第5兵团(李铁军),全歼王牌第3整编师。粟裕和陈赓两大集团,7个纵队在陇海路和平汉线的进攻虽然歼敌不少,可狡猾的白崇禧很快看出我军想要“围魏救赵”,仍然不为所动,是铁了心一定要吃掉刘邓。

1948年1月26日,也就是国军进攻快2个月之后,这段时间是大别山最困难的时候,。

刘邓再次跟总部发去电报

“改变中原形势的关键,在于打几个歼灭战。我们目前情况是部队极不充实,弹药亦渐感困难。如无友邻协助,至少将11师全部调走,部队集结均发生困难。”

在大别山中坚持的刘邓(剧照)

从上面刘邓的求援来看,他们在大别山的处境确实非常的危险,在大别山的2个月里面,刘邓的损失很大,而且根据地在不断的萎缩。

举一个例子:

在进入大别山的时候刘邓在鲁西南尚有12多万人,而在出了大别山之后,部队仅剩56%不到,而且缺乏重武器装备。

可以说,一旦白崇禧继续加强攻势,而我军没有做出决定性调整和救援刘邓计划的话,在大别山的中野将有被白崇禧吃掉的风险!

出大别山的中野部队

粟裕拒绝南下,在江北盘活全局

面对刘邓的求援,总部这边,特别是主席也是非常重视,因为他太了解刘邓这两位自己的老战友了,他们是那种宁愿自己吃苦,也不喊累的革命斗士。

一旦他们跟总部诉苦,希望支援,那也就意味着情势已经到达了“千钧一发”之际。

总部在反复思考各大战区以及刘邓的实际情况之后,以围魏救赵的形式在其他战区进攻,来减缓大别山方向的作战路线是正确的。只不过前期粟裕和陈赓在平汉线和陇海线两路出击,比如拿下许昌、消灭整3师等,效果并不明显。

说白了:

“陈赓和粟裕的攻势,并没有打到根本上,很难迫使敌人回援……”

在平汉线和陇海线作战的华野部队

而想要迫使敌人回援,从大别山撤军,就必须要更强大的攻势,直接打到白崇禧和老蒋的七寸,迫使其回援。

那什么才是能让老蒋忌惮和害怕的攻势呢?

刘邓在大别山这个山区里头才刚进去,就吸引了白崇禧30万大军,主要就是因为这里离国统区的腹地太近了,直接威胁武汉、南京等老蒋的统治核心区,直接让他不得不出重兵围剿。

而和大别山还有同样战略位置的还有苏浙皖赣边区,只要派出3-4个纵队插入这个核心地带,上海、南京、南昌和杭州等国军重点城市和腹地,皆在我军的兵锋之下。

这样老蒋就不得不将部队从大别山甚至中原等其他战区回防,这样我军就可以真正转守为攻,在各个战区消灭敌人。

想要支援刘邓大军的粟裕(剧照)

而身处鄂豫皖地区的粟裕部(第1、3、4、6和8纵)正好是出击苏浙皖赣边区最佳之选。

1948年1月27日(刘邓求援第2天),总部向粟裕发出指示:

“关于由你统率叶、王、陶3纵渡江南进执行宽大机动任务问题,你率3(个)纵渡江以后,势将迫使敌人改变部署,可能吸引敌20至30个旅回防江南。你们以七八万人之兵力去江南,先在湖南、江西两省周旋半年至一年之久……使敌人完全处于被动应付地位,防不胜防,疲于奔命。”

可以说,总部和主席这边这招釜底抽薪的策略,大胆,却又能行之有效的减轻刘邓的压力!

眼神坚毅粟裕大将(剧照)

不过,另一边的粟裕,对此却有不同的看法!

在接到总部的电报之后,粟裕第一时间也是陷入了深思,因为从1947年7月的“七月分兵”到这个时候已经半年了,他深知在远离根据地作战的艰难,想要渡江到江南作战,困难比想象的要多,而且不一定能牵制敌人。

于是在之前子养电的基础上,粟裕再次跟总部提出了不过江的建议。主要原因有二:

第一,粟裕率领3个纵队南下,固然可以吸引敌人注意力,甚至可以吸引以25、28、83、63、20师等部及留华南各地之部队。

但也仅仅是这些,围攻大别山的仍然有桂系两大王牌整编第7和48师,中央军五大主力之二的整编第5和11师。这4个师乃是国军的骨干部队,他们不离开大别山,情势依然僵持和严峻。

国军精锐部队(剧照)

第二,则是进入江南之后,部队面临着生存和补给问题,这一点在7月分兵的时候,在鲁西南就暴露出来,叶飞的1纵和套用的4纵,受限于国军的坚壁清野,在该区根本不能得到补给,特别是粮食,革命老区鲁西南尚且如此,江南就更不要说了。

而且,退一万步说。

到了江南必然和刘邓一样要放弃大量的重武器,而重武器本身就是华野的优势点(华野有特种兵纵队,清一色的美械重炮),在江南也很难寻得战机,达到歼敌最大化。

而基于此,面对总部这个深入江南,拯救刘邓的计划,粟裕是拒绝的。

在行军的华野部队(剧照)

当然,粟裕拒绝这个,并不意味着他不想救援中野,相反大局观意识很强的他更迫切让刘邓大军脱困。

而粟裕认为,拯救刘邓并不在下江南,而是应该按兵不动,继续呆在中原。

当时华野在外线一共有5个纵队,分别是第1、3、4、6和8纵,以及特种兵一部,而陈赓则是下辖中野4纵和9纵,刘邓爱大别山打的很苦,但依然保留了中野1、2、3和6纵,合计有11个纵队,这么多兵力,足以留在江北和国军机动兵团进行运动战,是有力量打歼灭战的。

而正是才粟裕的坚持下,整个中原的局面终于也盘活了起来。

1948年2月,刘邓也以地方部队在大别山牵制,主力部队跳出包围圈直接在中原腹地作战,3月陈士渠和陈赓再次攻克洛阳(第一个攻克的中原中型城市),6月份又拿下开封,7月的豫东会战再次重创国军区寿年兵团,以及黄百韬所部。

准备攻坚的华野指战员(剧照)

可以说,粟裕的坚持不南下,不仅通过作战牵制让刘邓的大别山之围迎刃而解。

也让中野和华野两大野战军在中原站稳脚跟,并在多次的作战中,配合娴熟,为后续的淮海歼灭80万国军重兵集团打下了基础……

整个中原战场局面也开始发生转变,反攻和决战的日子即将来临!

0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