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国军山东籍黄埔名将这么多,却为何未能发展成一股势力

妙之评过去 2024-08-10 17:50:33

作为近代最负盛名的军校,黄埔军校的学生皆是从全国各地汇聚起来精英学子。而如果从地域上来得分的话,湖南、浙江、广东和四川等四大帮派组成的南方势力一直都是老蒋崛起的倚仗。比如湖南帮的名将,仅一期(不含我军)就有黄杰、陈明仁、宋希濂和郑洞国等人,浙江帮则是俞济时、邱清泉等。

而和南方各大省人才井喷不同,北方的黄埔名将主要集中在两个省,一个是以杜聿明和关麟征为首的陕西帮,另一个就是抗日战神王耀武所在的山东帮。

不过和喜欢内讧的陕西帮一样(杜聿明和关麟征不和),作为黄埔军校北方荣耀的山东,虽然名将众多,但始终拧不成一股绳,未能和浙江帮等一起成为国军中一股重大势力?

这又是为何呢,且听雨田君细细分析……

黄埔毕业生们(剧照)

实力不俗的黄埔山东帮

黄埔山陕西帮大家都了解,光杜聿明、关麟征、胡琏和张灵甫,这几位组成的王牌阵营,就让很多人羡慕不已,更不要说还有刘玉章和张耀明等这些二流名将,说将才井喷也不为过。

与陕西帮一样,黄埔山东帮的纸面实力也很强。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解放战争期间的“一王三李”了!

一王,也就是抗日名将王耀武。

如果用一个黄埔名将代表整个国军抗战期间的战绩,毫无疑问就是王耀武了。

别看俞济时是74军的初代军长,但74军涨战绩,可都是在王耀武担任军长和管辖期间。

王耀武将军

王耀武的崛起也与74军(整编74师)息息相关。

1935年,王耀武所在的51师被划入74军,先后参加的淞沪会战和南京保卫战,但此时的主角是老蒋3个亲训德械师。但到了兰封会战开始74军也逐渐亮出了强军的獠牙。

1938年的武汉战场,薛岳在万家岭包围日军106师团,担任主攻的正是74军,而王耀武作为51师的师长,也带动敢死队向日军包围圈出击,此战也成了74强军之路的开始。

在随后的长沙会战中,74军成为了国军,并配属给战事最为激烈的第九战区。

一直在正面硬刚日军野战王牌11军,而11军下辖的各大师团以及以消灭74军为首要目标,但却在王耀武精湛的指挥下被连续挫败。可以说三次长沙会战,王耀武的74军,为9战区唯二表现好的部队,至于为何说唯二,这里先卖个关子。

抗战时期的王耀武

在1942年以后,74军又先后参加了鄂西、浙赣、常德和豫湘桂等会战,每战必争先,而且还是绝对主力。

举一个例子,国军22次大会战,74军参加了14次,这里面仅王耀武率部参加11次。

而正是带着这个战绩,在抗战末期王耀武也打破了黄埔一期对于国军集团军总司令的垄断,黄埔三期的王耀武成为了抗战起家国军集团军总司令里面,唯一一个非黄埔一期的总司令。

到了解放解放战争期间,王耀武再次被老蒋重用,被任命为山东省主席,以及第二绥靖区司令(兵团司令级别),而且别看同为绥靖区司令,但在山东境内的第4、9、10和11绥靖区接受王耀武管辖,其职务甚至仅仅在绥靖公署主任下面一点。

而黄埔学生出身的省主席,一个是王耀武,另一个则是一期的梁华盛。

因此将王耀武称为黄埔三期第一人,一点都不夸张。

解放时期的王耀武(剧照)

三李,则是指山东出身的三个黄埔一期中将:

分别是

李仙洲、李玉堂和李延年,其中后两者还是堂兄弟关系。

李仙洲绰号是黄埔学渣,在黄埔学生中一直很本分和老实,是一个地道的山东大汉,但别看李仙洲没有其他几个将领出彩,但指挥水平在黄埔学生中算中等左右,抗战期间更是多次率军和日军硬刚,这点又类似于黄维,所以勉强也算名将。

李仙洲

李延年则是黄埔系中,一个难缠的对手。

在1935年国军内部第一次统一定衔的时候,黄埔学生有四人是被授予中将军衔的,除了胡宗南之外,担任第9师师长的李延年也在其中。要知道强如关麟征和宋希濂等人在当年也才少将,杜聿明和郑洞国更仅仅是上校。

而且,第9师在国军内部相当于我军127师一样的存在,是血统最纯和历史最悠久的国军部队,是老蒋起家部队之一,李延年能当上该师师长,并在随后升任以该师为核心的第2军军长,除了关系硬之外,能力也是一个重要的考核点。他所率领的第2军,在抗战中一直担任殿后作战任务,比如武汉会战的营田战役,就硬刚日军第6师团不退,昆仑关战役在接替第5军防线后,又是挡住日军18师团的攻势。

李延年(剧照)

和堂兄弟李延年对比,李玉堂的战绩也是很优秀。

李玉堂曾担任过第8军军长,随后该军改为第10军,没错就是大名鼎鼎的那个“泰山军”,在三次长沙会战中重创日军王牌部队。起战绩并不输给抗战期间军委会下属的“四大王牌军”,李玉堂的第10军甚至因为长沙会战还被授予3面飞虎旗,比当时的74军还要耀眼。

这也就是为何雨田君说“74军是第九战区唯二表现好的部队”,因为第10军的确实够强。

有趣的是,李玉堂和李延年都在解放战争开始后,被老蒋派回山东老家,担任第9和10绥靖区司令,隶属王耀武管辖,不过在山东战场三李的表现并不如王耀武。

所以我军内部也有“三李不如一王”的说法。

第10军军长李玉堂(剧照)

当然黄埔山东帮里面除了“一王三李”之外,还有很多抗日名将。

比如黄埔三期的刘安祺,国军空军副司令王叔铭,此2人后来晋升为一级上将、黄埔三期整编66师师长宋瑞珂(羊山集战役被我军俘虏),一期出身的将领还有李伯颜、项传远等人。

总的来看,黄埔山东帮实力还是很强劲的。

那么为何这些人却很难形成一股势力,在国军内部成为“黄埔山东帮……”

山东出身刘安祺和王叔铭

缺乏凝聚力的山东帮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得出山东帮的纸面配置并不弱,可为何他们会和陕西帮一样无法形成派系呢?

在这里雨田君将其总结为:

缺乏凝聚力!

这里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

第一,山东帮没有绝对意义上的话事人。

和陕西这一代很类似,陕西的关麟征和杜聿明都很优秀,前者甚至在后期也经常笼络陕西众人,如张耀明和胡琏等人,想要靠乡土的力量成为派系的心思很明显,可另一方面他又和杜聿明等人关系很差,导致了陕西帮内部也出现了分析。

山东首推的话事人是王耀武,但他却缺乏成为话事人的各种条件。

74军军长王耀武

首先,在资历上。

王耀武是黄埔三期,前面的三李是他的学长,而除了李仙洲还算比较服自己的这个学弟之外,李延年和李玉堂两兄弟并不买王耀武的帐,李玉堂在抗战期间还和王耀武是同一个战区,而且都带领战区内的王牌军,同样在战争后期成为集团军总司令。

所以二李不输王耀武,而且资历上压一头更不会听他的。而且除了二李之外,空军的王叔铭资历更老,已经是副司令了,自然也不肯服王耀武。

因此王耀武压根就很难凝聚这些山东籍将领为其卖命……

王耀武在抗战时期

其次,那就是在实力上来说

王耀武靠着74军打出名堂,因此老蒋解放战争让他去山东。但他却脱离了自己的基本盘74军,真正的嫡系只有整编73和83师,像没牙的老虎。本身王耀武虽然打仗厉害,但在抗战期间因为74军是老蒋直辖,因此想要搞派系压根就没有土壤,而李玉堂是顾祝同的人,李延年是何应钦的人,刘安祺和王叔铭又游离于这些人之外。

王耀武想靠自己的2个整编师的实力要整合这些人为己所用并不现实。

最后,就是人物的性格使然

王耀武别看打仗厉害,但人家在做生意上也是一把好手,喜欢的是物质的东西,而且为人八面玲珑,是谁也不得罪,和每个派系关系都很好,而在国军中你跟谁都好,自然就没法发展成为一个派系,缺乏强硬手段的王耀武根本无法笼络人才为己所用。

王耀武都无法整合山东帮,其他三李等人更没有这种号召力。

圆滑的王耀武

第二点,则是山东的特殊性

山东这个地盘跟国军似乎就没有什么缘分,在北伐时期这里是直鲁联军张宗昌的地盘,是反蒋的。到了北伐之后,又被老蒋作为中原大战韩复渠倒戈的奖励,分给了这位西北军叛将。抗战时期,这里的武装又很多,除了我军之外,还有东北军部、老蒋的中央军等。到了解放战争时期,山东也一直是主战场(老蒋重点进攻的战区)。

这一切的一切,也证明了山东不适合老蒋的中央军在此发展。

山东根据地从抗战开始就已经被我军掌握

那这和山东帮又有什么关系呢?

长期的作战,让很多人对于山东国军的评价都是负面的,而失去了山东乡绅的经济和人力的支持,山东帮想要起势,就缺乏必要的条件,山东帮崛起,就必须靠山东人,正如桂系和粤系国军一样。可王耀武等人在山东可并不得民心,自然没法形成一股势力……

没有基本盘,又靠什么能成为一股势力呢?

2 阅读: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