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十大将,拉起一支队伍的只有2人,战功再小也得授大将

幽州校尉 2025-04-10 15:42:32

战争年代,拉队伍是很难的。强如开国十大将,也只有两人为革命真正拉起了一支队伍。

那么开国十大将都有谁?真正拉起一支队伍的两人又是谁呢,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

十大将中,粟裕凭借卓越的军功,当之无愧地位居榜首。然而,他资历相对较浅,红军时期虽创建了浙西南游击区并担任挺进师师长,但这支队伍的根基是红十军团的老底子,严格来说,并不能算作粟裕单独拉起的队伍。

黄克诚大将和谭政大将,作为政工大将的杰出代表,在军中主要负责政治工作,并未为革命拉起队伍。

陈赓大将的经历堪称传奇,黄埔学生军东征时,他曾背着蒋介石突出重围,救其一命。但红军时期,他因腿部受伤两次离队,错过了军队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因此也未能有机会独自拉起队伍。

萧劲光大将在十大将中起点最高,1925年进入国民革命第2军任职,担任第6师党代表,军衔为中将。刚入伍便是师级干部,这个起点在十大将中无人能及。然而,当时国民革命军的实际控制权在军长、师长手中,因此萧劲光未能将部队拉出。

罗瑞卿大将在军中主要负责政治、教育、保卫工作,是政治保卫方面的典范,因此也未能为革命拉起队伍。

王树声参加了黄麻起义,失败后转战木兰山打游击,成为木兰山七十二勇士之一。后以此72人为骨干组建红11军第31师,这是鄂豫皖苏区的首支红军队伍,初由吴光浩、戴克敏指挥,王树声任团党代表,虽贡献巨大却未独立拉起队伍。

许光达早期在国民革命军任职,于第4军炮兵营任排长。1927年8月奉命参加南昌起义,却因故未赶上,后进入周士第的25师任排长。1955年授衔时,许光达自请降衔,被毛主席称赞为“共产党人的一面明镜”。

上述八位大将均未真正拉起队伍,足见当时拉队伍之艰难。在十大将中,真正为革命拉起队伍的,唯有徐海东和张云逸二人。

徐海东早期也在国民革命军中任职,随部队参加北伐,担任过代理排长。大革命失败后,他奉命回老家拉队伍,组织领导多次暴动,最终拉起一支数十人的游击队,并发展成一个师。

红25军长征途中,徐海东与敌人作战时身受重伤,留下严重后遗症。1938年抗战爆发后不久,他被迫离队休养,缺席了抗日战争和整个解放战争,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的战功。

尽管如此,1955年大授衔时,徐海东仍被授予大将军衔。除了是红25军的灵魂人物和为中央红军雪中送炭外,在革命低潮时期拉起队伍也是其重要功绩之一。

除了徐海东大将外,张云逸大将也为革命拉起过队伍。他参加过黄花岗起义和辛亥革命,资历比一些元帅还要老。

大革命失败后,他到桂军中从事兵运工作,历经艰辛,掌握了两支队伍。1929年冬季,他带领这两支部队参加百色起义并创建了红7军。

红军时期,张云逸担任过红军总司令部副参谋长和红8军团参谋长。抗战全面爆发后,他进入新四军任职,担任过新四军参谋长兼第3支队司令、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指挥和新四军副军长兼第2师师长等职,期间率部多次与日伪军作战,立下赫赫战功。

抗战胜利后,张云逸进入华野任职,担任山东军区第一副司令,1947年2月出任华东军区副司令,离开野战部队进入地方军区任职,战功受到一定影响。

尽管如此,1955年大授衔的时候,他还是被授予了大将军衔,并享受行政三级待遇。这个待遇,和元帅是同一个级别的。

0 阅读: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