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伟人审授衔名单,一笔划掉二野“三号人物”:此人不授衔

报君知史 2024-10-02 17:58:02

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前言

1955年大授衔的时候,在五大战略区的政工领导中,有人被授予了大将军衔,比如谭政和罗瑞卿;

也有人被授予了上将军衔,比如甘泗淇和唐亮。

可唯独中原野战军政治部主任张际春的肩头没有“星星”。

从履历上来看,张际春1900年生人,26岁就入了党,风风雨雨这么多年,怎么看都算得上“老资历”了。

为什么毛主席偏偏要把他的名字从授衔名单上划掉呢?

一、贫苦书生闹革命

张际春从小就是一个非常淳朴且非常具有阶级意识的人,这与他贫苦的出身有着密切的关系。

旧社会,贫苦百姓就是上层阶级鱼肉的对象,地主们整日无所事事却锦衣玉食,农民们天天劳苦耕作却饿着肚子。

这种强烈的不平衡让张际春从小就对地主豪绅们感到厌恶。

在那个充满剥削,充满苦难的年代,张际春很早就为自己确立的一个目标——读书。

读书可以让人增长见识,读书可以让人拥有思想,总而言之,读书可以使人变得强大!

很快,本身就很聪慧的他成了出类拔萃的“尖子生”。

但现在的他要选择今后的道路,究竟是像父亲那样回家种田?还是向心中的梦想继续前进?

热爱学习的张际春可能更希望当一名教师。

他自己本来就喜欢读书,当了老师还能把自己的见识、思想传承给学生们,既有成就感,又有满足感,何乐而不为呢?

所以,他来到了衡阳,踏进了衡阳省立第三师范的校门。

刚好就在这段时期,国际社会风云突变。

先是苏联的十月革命推翻了临时政府,并且还带来了一个崭新的词汇——社会主义;

之后北洋政府在巴黎和会上丢了山东,紧接着就是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整个中国仿佛都在那一刻变得混乱了起来。

目睹了这一切的张际春内心十分复杂,愤慨、悲痛、怨恨多种情绪交织在一起,他看清了北洋政府软弱无能的真面目!

正所谓落后就要挨打,国家如果再这样下去,用不了多久便会被西方列强瓜分得四分五裂。

到时国将不国,自己都变成亡国奴了,还谈什么教书育人呢?

此时,越来越多像张际春这样的有志青年开始意识到,当下的中国必须也来一场像十月革命那样的彻底的运动,推翻昏庸无能的政府。

刚好在这时,毛主席在衡阳省立第三师范进行了一次演讲,讲得正好就是社会主义,而张际春也恰好就坐在台下。

这场演讲给张际春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毛主席所讲的内容对他的触动很大。

也正是因为有了毛主席的思想鼓舞,张际春才放弃了当教书匠的梦想,转而决心投身到伟大的革命事业当中。

此后,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张际春积极参与、开展驱逐反动校长的学生运动。

并且在后来,张际春也加入了老家当地的农民协会,参加农民自卫军,与迂腐残暴的北洋军阀作斗争。

1926年,26岁的张际春光荣入党,在党的领导下开始了他的革命生涯。

二、太行山上的“老妈妈”

由于他有知识、有文化,在宣传工作上有着很强的能力,党组织还让他兼任了农民运动讲习所的授课员。

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大肆捕杀共产党人,张际春与一众同志不得不转入地下暂避锋芒。

此后他积极参与了由朱德、陈毅发动的湘南起义,并在1928年随朱、陈二人一起转移到了井冈山,而且在那里他还遇见了一个熟悉的面孔——毛主席。

在井冈山上,张际春被组织委以重任,他在红四军的十一师、十三师、四十五师等部队都担任过政治领导。

作为一位领导,张际春不摆架子,不打官腔,穿着朴素,与战士们同吃同睡,有时候甚至还把自己的干粮让给战士们吃。

不仅如此,知识渊博的他讲起道理通俗易懂,战斗动员也让人热血沸腾,战士们对他的印象都特别好。

抗日战争爆发后,张际春与罗瑞卿负责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的主要领导工作。

1939年,根据党中央“要深入敌后办校”的重要指示,抗大由陕北转移至太行山。

在此期间,张际春与罗瑞卿带领数千名抗大学员,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穿过了敌人一重又一重的封锁线,吃的苦头着实不少。

在太行山上,张际春依旧是那个毫无架子的“张首长”。

当时,由于日军加大了对八路军抗日根据地扫荡的力度,且与此同时蒋介石还发动了皖南事变,太行山上的生活条件变得愈发艰苦起来,抗大的教育条件也开始变得艰难。

在这样一种高压的大环境下,抗大的部分师生,甚至是一些干部,都在思想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问题。

老话说得好“人活一口气”,这“气”说的就是人的精气神,是思想上的亢奋。

而一支队伍想要有强大的战斗力,思想上就必须保持一致,作为革命队伍中的一员,心中革命胜利的信念是万万不可动摇的。

张际春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一现象,并立刻针对这一问题展开了工作。

他开始召开各种会议,积极听取各部门的困难与意见,详细地掌握了队伍大部分同志的思想状况。

他指示下面的干部,针对那些思想上出现问题的同志要悉心引导,向他们讲清当前的形势,承认客观事实,但同时也要指明未来的道路。

遇到那些无论怎样都做不通思想工作的同志,张际春干脆直接把他们叫到自己的房间“面对面”谈话。

这样的谈话少则一小时,多则数小时,直到被谈话的同志认识清楚位置。

在张际春一番努力之下,抗大全体教职员工的思想觉悟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虽然条件艰苦,但大伙依旧保证了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而张际春发挥的作用可以说是非常关键。

张际春虽然在思想以及工作上对下属非常严格,但对于同志们的生活他还是非常关心的。

无论是抗大的学生还是教职员工都亲切地称呼他为“老妈妈”。

意思是说,张际春就像一个“老妈妈”那样,严厉且慈祥,无微不至地照顾着大伙。

1943年1月,抗大奉党中央之命准备迁回陕北,但这件突如其来的事却让政治部的宣教干事沙旅忧心忡忡。

原来,沙旅当时交了一个女朋友,就在太行鲁迅艺术学校工作。

两个年轻人心意相通,情投意合,计划过段时间就举办婚礼,正式结为夫妻。

可抗大迁回陕北后,延安与太行山相隔百里,中间又有多道敌人的封锁线,两个人再见之日就不知道要等到何时了。

就在沙旅为此事一筹莫展之际,“老妈妈”向他伸出了援手。

张际春在得知沙旅的情况后,立刻写了一封请调信,并将这封信亲自交到了罗瑞卿的手里。

当时,身为八路军总政治部主任的罗瑞卿刚好要到鲁艺视察工作。

看到张际春有事情拜托,罗瑞卿一刻也不耽搁,亲自把那封请调信交到了相关领导的手中。

鲁艺的领导看过信后,立刻着手去安排此事,那位女同志的关系当天就转移到了抗大。

拿到了调令,这位姓段的女同志仅用了3天时间就追上了西迁的抗大队伍。

没过多久,沙旅与女友就在陕北成功举行了婚礼。

三、张际春低调的生活作风

解放战争打响后,张际春被任命为中原野战军(二野)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为解放战争的最终胜利立下了不朽功勋。

1955年,中央军委准备进行授衔工作。

但令人感到不解的是,在五大战略区的政工领导中,唯独二野的政治部主任张际春没有出现在授衔名单里。

原来早在一年前,也就是1954年初,党中央就已经将张际春调到了北京,担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

这一任命对于戎马半生的张际春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同时也是他人生历程中的一大变革。

张际春的前半辈子基本上都是在“马背”上度过的,跟着部队走南闯北,风里来,雨里去。

如今脱掉军装,张际春的内心可以说是百感交集。

不过,作为一名老党员、老干部,张际春深知“人民的利益大于一切”,所以他没有一句怨言。

就算大授衔时没有自己的名字,他也从来没有提出过任何异议。

在接到党中央的任命后,张际春立刻着手与西南局的领导同志们进行交接工作,以饱满的精神面貌投入到了新的岗位,开始了他人生的“下半场”。

虽然当了宣传部的副部长,但张际春依旧保持着低调、简朴的生活作风。

1958年,宜章县委宣传部为了宣扬张际春的革命事迹,特地编撰一本名为《张际春同志二三事》的小册子,准备进行出版。

张际春得知此事后立刻给当地县委去了一封亲笔信,直截了当地叫停了这件事。

在信中,张际春告诉当地的领导干部,这种红色刊物还是应该多写一些革命领袖或者革命烈士们的事迹。

他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共产党员,没什么好宣扬的。

张际春为人低调,衣着朴素,从来不摆官架子,而这也成了他们老张家的“家风”。

他还告诫子女们,要好好学习,将来要做好革命事业的接班人。

在张际春夫妇的教育下,他们的子女都非常有出息。

张际春的革命业绩已载入我党我军的光辉史册,受到全国人民的永远怀念。

他的革命精神,正在激励后继者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 苏振兰.出色的政治宣传家张际春[J].文史春秋,2014,(04):29-35.

[2] 高成林.张际春二三事[J].湘潮(上半月),2012,(10):36-37.

[3] 宋凤英.被誉为“老妈妈”的二野副政委张际春[J].党史博采(纪实),2010,(09):28-31.

[4] 李新市.唯一没有授衔的大战略区政治部主任[J].党史纵横,1995,(04):27.

14 阅读:9770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