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天后,4月23日,在2025上海国际车展上,大众汽车集团将以空前阵容,打造一场前所未有的产品大秀——旗下品牌将携超过50款展车亮相,包括7款全球首秀车型。
在车展前一晚即4月22日,将举办“大众汽车集团媒体之夜”,首秀车型中有5款提前登场,集中展示大众汽车集团新一代智能网联汽车的攻势。
“2025是交付之年。”4月10日傍晚,在大众汽车集团(中国)本部,负责中国区业务的管理董事、大众汽车集团(中国)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贝瑞德(Ralf Brandstätter)在媒体沟通会上强调。帮宁工作室应邀参加。
此次参展阵容,是大众汽车集团“在中国,为中国”战略落地的成果展现,也是贝瑞德担任大众中国掌舵者两年半以来,交出的一份关键答卷。
2022年8月1日,贝瑞德接过大众中国掌门人权杖。大众汽车集团对中国区管理架构进行了调整——赋予由贝瑞德领导的中国董事会更大自主权,横跨品牌和业务实体发挥领导作用。大众汽车集团希望,更紧密地整合运用各品牌的技术资源和能力,加快“在中国,为中国”的技术创新和数字化服务的发展步伐。
讨论、决策、交付——沟通会上,贝瑞德用这3个词,概括他近两年半来的执掌心得。
2022年,经过一系列调研和深度探讨后,贝瑞德带领团队迅速行动,制定新发展战略,核心是使产品和技术快速适配中国市场需求,通过与本地合资伙伴紧密协作,推行“在中国,为中国”战略。
该战略内涵丰富,包括加强本土研发,以加速创新并优化成本;以“中国速度”缩短产品上市周期;深度融入中国本地创新生态;与本土科技领军企业开展战略合作。但同时,还要坚守大众汽车的DNA——卓越品质、安全标准与技术实力。
现在,这个战略迎来成果交付期。
2025-2027年,大众汽车集团将推出约20款配备尖端技术及创新驾驶辅助系统的电动化车型,以此开拓极具潜力的细分市场,在中国智能网联汽车时代发挥引领作用。
“大众汽车集团媒体之夜”将带来的5款新一代智能网联汽车,每一款都对应一种大众“中国方案”,背后是其与每家合资企业的合作模式和风格的差异化。
首先,大众品牌的3款概念车。
第一款是上汽大众带来大众汽车品牌首款增程式SUV,瞄准中国增长迅速的混动汽车市场。
贝瑞德认为,增程式适合大型车,插混适合小型车,而纯电是长期方向。“增程式车型销量增长趋势在中期内将持续存在。对行业而言,目前很难对快速变化的未来趋势作出准确预测,因此保持灵活性尤为重要。”他在沟通会上说。
推出增程式SUV,正是大众汽车集团灵活应对市场变化的举措。
第二款是一汽-大众带来大众汽车品牌首款基于CMP(China Main Platform)平台的A级纯电轿车。
该车搭载新一代电子电气架构CEA(China Electronic Architecture),提供先进的ADAS功能、OTA升级和智能座舱解决方案。
自2022年加速本土研发至今,大众汽车集团拟在中国推出的新电动平台和电子电气架构,已准备就绪。
CMP平台由大众汽车集团在华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大众汽车(中国)科技有限公司(VCTC)开发,周期比传统流程缩短30%,且实现40%成本优化。
CEA架构则由VCTC、CARIAD中国和小鹏汽车合作开发,将推动大众汽车品牌在华纯电动车向“软件定义汽车”转型。
第三款是大众安徽带来首款纯电全尺寸SUV。
贝瑞德认为,这是一个利润可观的细分市场。
其次,奥迪两款首发车型。
一是,AUDI品牌首款量产车型。
该车搭载L2++级智能驾驶系统,基于上汽集团与奥迪联合开发、专注中国市场的全新平台——智能数字平台(Advanced Digitized Platform)打造。
二是,奥迪品牌新纯电动车型。
它基于PPE(Premium Platform Electric)平台打造,融合前瞻性设计语言、下一代数字生态,以及为中国用户量身打造的L2++级高级驾驶辅助系统。
“在产品阵容上,我们更强调突出车型之间的差异化,每款车型都要在设计和功能方面体现自己的个性。”贝瑞德希望,这种差异化能让用户眼前一亮。
差异化产品布局背后,藏着大众汽车集团的谋略。
贝瑞德表示,到2030年,中国乘用车市场总规模有望达2800万辆左右,新能源汽车将占据80%的市场份额。“我们制定了明确的2030目标:保持在中国市场排名第一的外资车企地位,力争实现15%的市场份额。”
他说:“我相信在明年,无论是面对造车新势力、新兴车企,还是传统本土车企,大众汽车集团都能展现强大的竞争实力。我们完全能实现与中国车企同等的研发速度、成本优势和智能化水平。”
4月22日晚,“大众汽车集团媒体之夜”将首次发布专为中国市场打造、AI赋能的高级驾驶辅助系统,该系统由酷睿程(CARIZON)开发。
酷睿程由CARIAD中国与地平线合资成立,自2023年11月至今,已集结500余名智驾工程师,打造覆盖高速与城区场景的智驾方案。
贝瑞德表示,目前技术团队正全力推进ADAS技术研发,将系统的安全性与可靠性作为首要目标,为消费者提供值得信赖的产品。自今年年底起,该系统将从部分产品开始,陆续搭载至大众汽车品牌所有车型上。
在优化产品开发流程、实现“中国速度”的同时,大众汽车集团不会以牺牲质量和安全为代价。
贝瑞德认为,中国智能驾驶技术快速发展,既受现实交通环境因素推动,也得益于消费者对创新科技的开放态度。
智能驾驶技术的核心是让客户安心。行业最大挑战是让客户建立对技术的信任,相信系统能自主完成驾驶任务,具备拟人化驾驶能力甚至超越人类的安全性与精准性。大众汽车集团在智能驾驶技术开发中,始终将安全与高品质融入研发环节,确保系统值得信赖,提供安心驾乘体验。
他认为,汽车产业有三大变革浪潮,分别是电动化转型、高级驾驶辅助系统与自动驾驶发展、智能座舱发展。随着自动驾驶技术演进,驾驶者在车内的自主时间会增多,汽车产品需在体验场景、交互设计和智能功能上全面升级,中国将率先实现这些变革。
2024年,大众汽车集团交出一份令人喜忧参半的财报,虽然全球销售收入3247亿欧元,同比增长0.7%,但净利润却下降30.6%,至124亿欧元。全球销量为903.7万辆,同比下降3.5%。中国市场销量为293万辆,同比下降9.3%。
贝瑞德坦陈,去年合资公司整体盈利下降,主要源于中国市场激烈的价格竞争。但相较于行业水平,大众汽车集团仍然实现了可观的销售回报率。
“能取得5%到7%的销售回报率的企业并不多。”他强调,大多数企业只能维持盈亏平衡,甚至还在亏损。虽然受价格战影响,盈利有所下降,但与行业相比,大众汽车集团处于相对较好水平。
在推动转型中,大众汽车集团对保持燃油车业务的盈利能力充满信心。目前,其燃油车供应链本土化率超过95%,本土供应和规模效应可帮助降低成本。
在中国市场,大众汽车集团坚持油电共进,燃油车产品持续升级。途观 L Pro、迈腾、帕萨特Pro等重点燃油车型,在智能化方面取得提升,比如搭载了先进的ADAS系统。
“尽管燃油车市场正在缩小,我们仍有信心保持燃油车业务的良好盈利能力,并通过利润为转型提供资金支持。”贝瑞德说。
大众汽车集团不只关注市场份额。
对其而言,盈利能力是首要目标,因为这关系企业可持续发展。这也意味着,大众汽车集团不会以牺牲盈利为代价,去争夺最后几个百分点的市场份额。这是其与合资伙伴达成的共识。
2025是大众汽车集团向智能网联汽车转型的关键之年。预计到2030年,其中国市场80%的销量将来自新能源汽车。因此,大众汽车集团正集中所有资源和力量,全力开发相关技术和产品。
贝瑞德的笃定,源于手中紧握的筹码——灵活的战略、本土化的根系、全球化的视野。时间终将证明谁在真正驾驭汽车变革浪潮。大众汽车集团要做的,不是随波逐流者,而是重塑潮水方向的掌舵者。
他认为,“在中国,为中国”战略,一方面能增强大众产品在本土市场的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可提升业务面对地缘风险的韧性。
目前,大众汽车集团积极探讨从中国市场出口的可能。
因为在欧洲拥有完整的生产布局,故那里并非优先出口市场,其目标是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等中亚国家、东南亚市场,以及中东和南美地区等。大众汽车集团正与合资伙伴制定方案, 拟通过开拓出口业务,优化中国业务发展。
对比其它跨国公司,大众汽车集团在中国的转型可谓快速且激进。同时,也展现极大的包容态度,这不仅体现在合资企业的紧密合作,还体现在与中国的地平线、小鹏汽车、国轩高科、宁德时代等企业合作。
围绕电池技术布局,在全球层面,大众汽车集团建立PoweCo进行自主电池生产,在德国、西班牙和加拿大建设电池工厂,同时也保持外部采购,推进自产与外采并行的策略。
在中国,大众汽车集团对国轩高科进行战略投资,与宁德时代建立战略合作关系,重点关注磷酸铁锂电池和快速充电技术,同时也在开展半固态、固态电池的研发。
可以预见,4月23日在上海车展上的那场大秀,将秀出大众汽车集团战略转型的成果,秀出其史上最大规模智能网联汽车的攻势,更秀出其希望引领新汽车时代的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