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汽车集体失速,跟中国合作或许是最大的出路

毒舌商业说 2025-03-25 04:10:03

这几天,德系车企可是频频冲上热搜。

3月23日,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宝马集团董事长齐普策在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表示:宝马十分重视中国市场,全球目前找不到其他地方能像中国这样在各领域如此高速的发展。

与此同时,吉普策表示,宝马与中国本土企业的合作取得了许多成就,为中国市场带来了本土化的产品。

另外,宝马正在准备纯电动车品牌,他们将与亿纬锂能和宁德时代等中国企业合作在中国生产纯电动汽车,首款车型将在4月份的上海车展公布,另外在9月的慕尼黑车展上也会推出这款新车。

完事吉普策这还不忘点赞中国,如果没有中国的合作将无法实现这个目标。

吉普策的话虽然听起来有一点恭维,但却透露出了德系车企当前面临的困境以及选择和出路。

德系车企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

德国作为现代汽车工业的摇篮之一,一直以来他们的汽车在全球范围内都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以奔驰,宝马,大众为代表的德国三大汽车集团更是所向披靡,每年在全球的销量达到1000多万辆。

然而最近几年德系车企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

就在昨天就有媒体报道中,奔驰正在计划鼓励3万名员工主动离职,对于主动离职的员工,他们将会给予丰厚的赔偿。对那些在奔驰工作的30年以上的中高级管理人员,一次性可以获得赔偿甚至可能超过400万人民币以上。

至于这个计划最终是否落实我们不太清楚,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在今年2月末,奔驰中国确实进行了裁员,裁员的部门涉及销售和金融两个部门,裁员比例大约是在15%左右。

除了奔驰之外,包括奥迪,大众,保时捷也纷纷宣布裁员。

在2024年12月份,大众集团就曾经宣布将在未来三年裁员大约3.5万名员工,同时会进一步压缩人工成本。

在2024年保时捷中国也曾经裁掉部分员工,到了2025年3月12日,保时捷又计划裁减约3900个岗位。

2025年3月18日,奥迪紧随其后宣布,在2029年之前裁减约7500个岗位。

但光裁员是不够的,德国汽车还宣布关闭工厂或者减少产能。

在去年12月份大众集团已经跟工会达成协议,2025年停止一座工厂的生产,到2027年将继续停止另一座工厂的生产。

在2025年2月底,奥迪也正式宣布,其在比利时布鲁塞尔的一座工厂正式停产关闭。

而在大众和奥迪之前,早在2023年宝马就宣布停止在德国本土生产内燃机。

为什么德系车企要裁员减产呢?

曾几何时德国汽车可是非常辉煌的,无论是在中国市场还是其他市场,都拥有很大的市场影响力和市场份额。

但为什么这两年德系车企要纷纷减产裁员的?

说白了业绩表现不佳,要是业绩蒸蒸日上,谁会裁员呢?增员还差不多。

从德系几大汽车集团公布的财报数据来看,去年德系车企可以用相当糟糕来形容,不论是销量还是利润都出现了明显的下滑。

比如奔驰全球销量同比下降3%,宝马下降4%,奥迪下降11.8%,大众下降3.5%,保时捷下降3%。

比销量下滑更猛的是这些车企的利润。

2024年,大众集团利润同比下降15%,奔驰利润同比下降20%,保时捷同比下降30.3%,宝马同比下降37%,奥迪下降37.8%。

从这个数据可以看出,2024年德系车企心情是非常复杂的。

虽然他们还没处于亏损的状态,但面对利润持续下滑,他们也必须做出改变,通过裁员缩减产能等各种措施来维持利润规模。

但这种做法终究只是权宜之计,面对全球汽车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想要从根本挽回业绩增长的趋势,他们就必须寻找到新的突破口。

新的突破口在哪里呢?一定是在新能源汽车,因为从长远来看,新能源汽车取代传统燃油车是大趋所势,全球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去逆转。

然而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包括德系、日系在内反应都慢半拍,无论是在技术、产业链等各方面都没有太大的竞争优势。

相反,中国凭借超前的产业布局,最近几年已经培养起了成熟而且完善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中国新能源汽车更是迅猛增长,在汽车电气化,智能化,数字化等方面已经全面处于全球领先的位置。

面对这种市场变化,德系车企也只能乖乖的跟中国的同行们合作。

这两年时间,德系车企跟国内车企以及供应商合作的案例越来越多。

比如在3月17日,宝马就正式官宣跟鸿蒙智能合作应用生态,打造三位一体的合作模式。

在今年年初,奥迪中国也正式宣布全系车型搭载华为智驾。

而在宝马和奥迪之前,奔驰更是率先在奔驰s级上搭载鸿蒙智行的服务。

大众集团之前也宣布跟小鹏汽车合作共同开发EE架构。

除了跟第三方服务商合作之外,德国一些车企以及零部件供应商更是不断加大在中国的投资以及研发力度的投入。

比如德国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博世集团与中国文远智行共同建设L4级自动驾驶研发中心;保时捷设计工作室入驻深圳;大众集团投资25亿欧元在合肥建设生产研发和创新中心;采埃孚在沈阳投资建设全球最大电驱系统工程;巴斯夫提升广东湛江正极材料工厂的产能等等。

从这些动作可以明显看出,德国车企正在加快中国本土化。

而德国车企之所以要这么做,其实就是为了一改德系车企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颓势,通过充分利用中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积累的技术和人才来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

按照目前德系车企的发展趋势,在中国市场,未来除了品牌是德国之类,从研发到设计再到很多核心零部件都有可能逐渐中国化。

0 阅读:42
评论列表
  • 2025-03-25 06:21

    一边限制中国汽车向欧洲出口,一边跟中国企业合作学习新技术,打了一手好牌

毒舌商业说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