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全链条升级重塑中医药产业,让百姓用上“放心药、实惠药”

观前言吧 2025-03-23 04:22:50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但在产业化进程中,中药材质量参差、价格虚高、假药泛滥等问题长期困扰行业,甚至影响中医声誉。2025年3月20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提升中药质量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直指中药产业链痛点,提出从种植源头到终端消费的全链条改革,目标是实现“种药如种粮”的规范化生产,构建“假药无处藏”的监管闭环,最终让中医药真正惠及普通百姓。

源头治理:从“靠天吃饭”到“科学种药”

中药材质量是中医药疗效的根基,但长期以来,种植分散、种质退化、农药滥用等问题导致“劣币驱逐良币”。《意见》提出“供好药”策略,从源头建立标准化、可持续的供应体系:

1. 种质资源保护:加强野生药材的就地保护和种质库建设,推进中药材现代种业发展,推广优质种子种苗,解决品种退化问题。

2. 生态种植与订单生产:推行中药材生态种植养殖模式,因地制宜发展林下经济;鼓励药企与农户签订“订单生产”协议,建设“定制药园”,确保原料稳定供应。

3. 流通体系优化:建设中药材产地仓和储备库,压缩中间环节,减少价格波动;完善市场管理和价格监管机制,打击囤积居奇等行为。

产业升级:科技赋能与“强链补链”

中药产业链的薄弱环节亟需补强。《意见》提出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转型,推动中药从“经验传承”迈向“科学智造”:

1. 数字化与智能化:支持中药企业建设智能工厂、绿色工厂,利用AI技术优化生产工艺,实现全流程质量控制。例如,中药全产业链追溯平台已覆盖21个省市,113种常用药材实现“一物一码”可追溯。

2. 产业集群培育:通过战略性并购重组整合资源,培优扶强龙头企业,打造“链主”企业引领的产业集群。同时扶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深耕经典名方、剂型改良等细分领域。

3. 创新药研发突破:构建“中医药理论+人用经验+临床试验”三结合的审评体系,加速名医验方、医疗机构制剂的转化;针对重大疾病开发创新中药,2025年已有8个新药获批上市,数量同比大幅增长。

监管闭环:用“四个最严”筑牢质量防线

假药、劣药屡禁不止的根源在于监管链条断裂。《意见》明确以“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强化全链条管控:

1. 标准体系升级:2025版《中国药典》新增28个中药标准,修订420个,科学设置农药残留、重金属限量,推动质量与国际接轨。

2. 追溯与检测全覆盖:中药全产业链追溯平台覆盖种植、加工、流通各环节,第三方检测机构加大对线上线下渠道抽检力度,严打掺杂掺假行为。

3. 退出机制完善:建立中成药批准文号动态退出机制,对疗效不明确、安全性存疑的品种逐步清退,倒逼企业提升质量。

民生红利:优质优价与医保衔接

政策的终极目标是让百姓用上“放心药、实惠药”:

1. 价格调控:优化中药集中采购政策,实现“优质优价”,既保障药企合理利润,又避免短缺药价格暴涨。例如,短缺药价格风险管理新规要求企业披露成本信息,防止哄抬价格。

2. 医保倾斜:强化中药临床价值评估,推动疗效确切的中药纳入医保目录。2024年获批的12个中药新药中,多个品种已通过医保谈判降价,惠及慢性病和疑难病患者。

3. 服务便利化:北京、上海等地试点中药代煎配送规范化,确保服务可追溯;进口药材加贴中文标签等政策提升用药安全性。

未来展望:中医药复兴与全球竞争

此次改革不仅是产业升级,更是中医药现代化与国际化的关键一步:

科技赋能:AI辅助药物筛选、大数据疗效评价等技术的应用,将推动中医药从“经验医学”向“循证医学”转型,破解国际认可度低的难题。

出海提速:以连花清瘟获泰国批准新增适应症为代表,中药国际注册加速,未来将推动中药标准纳入国际指南,增强全球竞争力。

国务院此次全链条整治,既是中医药产业的“刮骨疗毒”,也是民生福祉的“强基固本”。从田间到药房,从实验室到医保目录,每一环的改革都在为中医药正名,让千年智慧真正回归百姓生活。正如中国中医科学院副院长杨洪军所言:“这是一幅清晰的蓝图,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春天已经到来。”

0 阅读:43

观前言吧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